後金馬

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後金馬村,位於薛城區東南部,周營鎮西部,北及西北部與沙溝鎮廟莊、隋河村接壤,南部及西南部與本鎮前金馬村接壤,東部與本鎮大、小鞏湖村、胡莊村接壤。由原來的後金馬、中金馬、北李莊、劉莊四個自然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村委會設在中金馬自然村的蘭薛線公路南。本村現有人口2000左右,耕地近2700畝,村內人口姓氏主要有孟、王、李、張、袁、趙、劉、孫、蒯、徐等。經濟主要以農業種植、養殖為主兼及小手工業、小商業,無工業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金馬
  • 地理位置: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
  • 耕地面積:近2700畝
  • 經濟發展:以農業種植、養殖為主
後金馬
很早的時候,後金馬與中金馬、前金馬為一個大的自然村——金馬駒村,慢慢地,隨著人口的增加,逐漸分為前金馬,中金馬,後金馬三個行政村。最近幾年,開始了一輪新的鄉鎮合併,村村合併後才出現了現在的行政村建制。
本村交通便利,村中有蘭薛公路過境,京滬高速鐵路及棗臨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狀穿村而過,各自然村之間有便利的水泥路連線,通往棗莊、薛城、嶧城、台兒莊、微山、徐州的汽車在此經過且有站點。村民民風淳樸、善良、勤勞、樂觀。
相傳,很早的時候村裡有一大戶人家,雇一長工,早起時發現打滿缸得水常常不見了,夜間又沒有人喝,就是喝水也不會喝的這么多啊,於是,這晚把水缸里的水打滿後埋伏了起來,五更天時,發現一匹黃色的金馬來到了缸邊,伸頭喝水,一會就把水缸里的水喝完了,長工既好奇又生氣,拿起棍子就去打馬,那馬撒腿就跑,長工去追,哪裡還追的上,出村直奔東南而去,據說,在一個地方撒了泡尿,後來就叫三汪村,然後又繼續跑啊跑,累了又大便一次,就是後來的糞堆村,此二村至今還有,再後來就不知去向。金馬村的這戶人家後來就開始敗了,直到現在此村依然不很富裕。可能跟打跑金馬馬有關吧。
本村的手工業主要有趙姓、袁姓的鐵匠、蒯姓、孟姓的木匠比較著名,另外,原金馬駒村張姓的高粱秸編蓆子的工藝較為著名,此手藝來源於沙溝鎮黎虛村張姓,相傳,清朝初期,張正信(編席創始人)三弟兄在勞動之餘,對高粱秸稈進行了創造性編織,俗稱“劈篾子、打席”。製作工序為,將秫秸剝掉葉,然後將其稈一劈兩半或四半,用水潮濕後,進行碾壓、用刀具刮掉穰,即可編織成品。康熙年間,張姓同族兄弟帶著這一手藝移居到安徽淮南、江蘇徐州及周營鎮金馬駒村。該村當時是一個驛站,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在此留宿,床上鋪的就是張姓村民編織的花席(紅、白高粱篾合編)直呼其好。此一古老的民間工藝現已成為薛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山東省非物資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