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沙埠前村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紀姓先祖建村於沙埠頂山前。為區別於前沙埠前村,故命村名後沙埠前。 後沙埠前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7′。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東與海陽七中相接,西與榆疃莊交界,南與前沙埠前村接壤,北與北斗山村相連。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桃、蘋果等。 2002年,全村124戶,386人,有修、劉、徐、姜、馬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修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沙埠前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面積:1平方公里
  • 人口:386人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0年建後沙埠前村國小,設2個班,有教師2人。1978年建幼稚園,有教師2人。到2002年,全村兒童入園入學率達到100%;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者35人,其中博士生1人,碩士生5人,有高級職稱者2人,中級職稱1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4平方米,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50公斤。1983年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94年投資4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84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36輛,機車20輛,電話60部,電視機120台,電冰櫃、洗衣機8台;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徐學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7年,成立黨支部(之前,與前沙埠前村、釣泮村為一個黨支部)。黨支部帶領民眾擁軍支前,組織民兵參軍參戰。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7名。先後有徐學貴、修寶榮、徐學福、修德榮,修支堂、修福榮、劉玉章、修福榮、徐學貴、修福榮、劉玉章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0名。1996年,村黨支部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有徐學道、劉玉松、徐學福、徐學瑞、修春榮、修福榮、劉玉作、徐仁山、修英金、修福榮、修顯同、修福榮、修顯同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修顯同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