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0年,6月2日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十號。父吳秀源,母親朱滿妹,排行第四,上有兩兄一姊。
1916年,新埔公學校畢業,升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即台北師範學校)就讀。
1920年,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任台灣公學校教諭(照門分教場主任)。
1921年,發表《論學校與自治》於新竹州教育課募集論文集。
1922年,因《論學校及自治》的發表,被當局認為思想偏激,四月左遷至
苗栗四湖公學校。
1924年,4月被調至五湖分教場。9月與十九歲的林先妹小姐結婚。
1925年,2月得急性肺炎,險失一命。
1926年,2月因發表《對會話教授的研究》於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受本校的新校長穎川先生看重。
1936年,受同事日本文學少女袖川老師的刺激而作的小說處女作《くウげ》(《水月》),以及稍後的《べンの雫》(《筆尖的水滴》)皆發表於《台灣新文學》。同年,小說《どぶの鯡鯉》(《泥沼中的金鯉魚》)並榮獲《台灣新文學》徵文比賽首獎。
1937年,轉任關西公學校首席訓導。發表小說《自然へ歸れ》(《歸兮自然》)於《台灣新文學》,以及創作《功狗》和《五百錢之蕃薯》兩篇日文小說。同年並發表研究論文《下學年數學教授的研究》於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
1939年,因抗議日本軍閥為辟兵源,在台灣全面實施青年訓練,
苛擾兼施,復遭左遷於馬武督分教場主任職。
1940年,以服務二十年獲敘勛,但因郡視學(督學)肆意凌辱台籍教師,抗議無效,憤而辭職。
1941年,隻身歸祖國,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
1942年,返台,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發表遊記《南京雜感》,分十個月在《台灣藝術》連戰。
1944年,任《台灣新報》記者。(日本帝過為壟斷台灣島的視聽,將全島報社歸併統一為《台灣新報》)。同年,創作小說《陳大人》,台灣光復後發表於《新新雜誌》;小說《
先生媽》發表於《
民生報》。
1945年,
台灣光復後,任職於《
台灣新生報》(即日據時代的《台灣新報》)。創作日文散文《日本應往何處去》和小說《糖扦仔》(原為《胡太明》中一篇)。長篇小說《胡太明》完稿。
1946年,任職《
民報》記者。籌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1946年9月開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為日文小說《
亞細亞的孤兒》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單獨發行),本書被公認為抗日文學的代表作。
1947年,轉任社會處科員。崇正出版社籌組計畫流產。二月二十八日發生
二二八事件。創作隨筆《夜明ば前の台灣》(《黎明前的台灣》)和《佗しい夜》(《孤寂的夜》)二篇。
1948年,任大同工職訓導主任。發表小說《ボッダマ科長》(《波茨坦科長》),並由私立大同工職打人情會出版,一說由台北學友書局出版。又發表隨筆《台灣文學の現況》(《台灣文學的現況》)於日本《雄雞通信》。起草小說《泥濘》。
1949年,改任台灣機器工會同業工會專員。創作《書呆子的夢》。
1949年8月出版漢詩《藍園集》,共有“劍潭筆淚”、“長江墨滴”、“
鳳嶺松濤”、“雙峰余情”和“稻江雲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書局出版。
1950年,創作小說《友愛》;小說《泥濘》完稿。
1952年,寫《十圓札の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1953年,任專門“委員”。胃出血,病一個月。
1954年,8月發表散文《新文學運動的氛圍氣》於《台北文物》。
1955年,起稿《狡猿》。1955年1月26日娶長媳張松英。
1956年,完成小說《狡猿》。《アヅアの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在日本一二三書房出版。
1957年,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漢詩《東遊吟草》一○二首。同年《歪めウれ島》在日本ひゐげ書房出版。
1958年,創作小說《銅臭》和《閒愁》。
1958年,5月漢詩集《風雨窗前》在苗栗文獻書局發行(其中附錄《
先生媽》、《陳大人》和《騷壇雜感》)。
1960年,創作小說《三八淚》和散文《仰看青天》。
1961年,創作散文《有關文化的雜感一二》。
1962年,創作漢詩《芳草夢》一二二首。
1963年,創作散文《漫談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說《老薑更辣》。4月漢詩《濁流千草集》由台北集文書局出版。11月《瘡疤集》(上)(下)二冊,由台北集文書局出版。
1964年,成立《台灣文藝》雜誌社。發表散文《台灣文藝雜誌的產生》和論文《漢詩必須革新》於《台灣文藝》創刊號。發表散文《歷史有很多漏洞》和《給有心人的一封信》於《台灣文藝》第二期。發表散文《關於漢詩壇的幾個問題》、《
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
鐘肇政的一封信》於《台灣文藝》第三期。發表散文《漫談台灣文藝的使命》、《一場虛驚》、《惜哉台灣文藝月刊》於《台灣文藝》第四期。發表散文《傳記小說不振的原因》於《台灣文藝》第五期。
1965年,自台灣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專門委員職退休。游香港、日本,作《再東遊吟草》一二○首及《東遊雜感》。發表散文《我辦台灣文藝及對台灣文學獎的感想》於《台灣文藝》第六期。發表小說《幕後的支配者》、散文《為自由詩壇說幾句話》和新詩《萬國文藝攤的拍賣》於《台灣文藝》第七期。發表小說《很多矛盾》和論文《對詩的管見》於《台灣文藝》第八期。發表小說《牛都流淚了》和散文《要禁得起歷史的批評》、《我最景仰的偉人》於《台灣文藝》第九期。創作散文《光復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卻歌唱的金絲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憶我的第二故鄉》發表於西湖“國校”五十周年紀念冊。
1965年,10月楊召憩譯本《
孤帆》由泛亞出版社再版。
1966年,發表評論《評魏畹枝的“對象”於《台灣文藝》第十期》。發表散文《我的批評》、《兩年來的苦悶》和《悼江肖梅》於《台灣文藝》第十一期。發表遊記《游鸕鶿潭記》於《台灣文藝》第十二期。發表漢詩《再東遊吟草》。發表遊記《東遊雜感》收入於《談西說東》。1966年12月小說版的《吳濁流選集》由台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1967年,創作散文《回想照門分教場》;並發表散文《懷念吳新榮君》於《台灣文藝》第十六期。完成日文小說《道はひと筋》(《路迢迢》)和中文回憶錄《
無花果》。1967年4月漢詩、隨筆版的《吳濁流選集》由台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1968年,發表散文《為台灣文藝講幾句閒話》於《台灣文藝》第十八期。小說《無花果》和環球遊記《談西說東》於《台灣文藝》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連載。
1969年,設立“
吳濁流文學獎”。發表散文《我設文學獎的動機》於《台灣文藝》第二十五期。1969年4月海外遊記《談西說東》(分《談西說東》和《東遊雜感》二篇)由台灣文藝雜誌社出版。
1970年,發表散文《回憶大同》於《台灣文藝》第二十六期。發表散文《看雞棲王的作風》於《台灣文藝》第二十七期。發表散文《素富貴行乎富貴》於《台灣文藝》第二十八期。發表散文《回憶五湖》、《
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於《台灣文藝》第二十九期。發表論文《再論中國的詩-詩魂醒吧》於《台灣文藝》第三十期。發表散文《羅福星的詩與人》於《台灣文藝》三十三期。創作散文《回憶五十年前的母校》和《回憶母校的今昔感》,並與前《回憶五湖》三篇總題為“一束回想”。
1971年,分別發表散文《贅言》和《設新詩獎及漢詩獎的動機》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發表琉球、日本遊記《東遊雅趣》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載於日本奉仕經濟新報)。1971年1月11號發表於日本《奉仕經濟新報》的日文散文《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譯後發表於《台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1971年1月《晚香》由台灣文藝雜誌社出版。1971年12月《泥濘》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2年,年初漫遊東南亞。發表遊記《東南亞漫遊記》和散文《既到臨崖返轡難》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五期。創作遊記《游五指山記》和七絕《晚霞》一○一首。長篇日文小說《台灣連翹》起稿。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載於台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1972年,6月《夜明げ前の台灣-植民地ガウの告發》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1972年11月《泥濘に生きる-苦惱する台灣の民》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
1973年,妻林先妹女士逝世。1973年1月漢詩總集《濁流詩草》總計二十三篇,由台灣文藝雜誌社出版。發表《台灣連翹》一小部份,中譯後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九至四五期連載。1973年5月《東南亞漫遊記》由台灣文藝社出版;《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
亞細亞的孤兒——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由日本新人物往來社出版。
1974年,遊歷美洲。寫作《南美遊記》。發表散文《對文學的一二管見》於《台灣文藝》第四六期。
1975年,遊歷印度尼西亞、澳洲、紐西蘭、
馬尼拉等地,作《印澳紐遊記》。發表遊記《睽違三年重遊日本》、《重訪四湖》和散文《回顧日據時代的文學》分別於《台灣文藝》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1975年,9月小說選集《泥沼中的金鯉魚》,張良澤選編,由台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1976年,遊歷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遊記》。發表散文《大地回春》、遊記《印澳紐遊記》、《非印遊記》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別刊登於《台灣文藝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1976年,5月應邀赴東吳大學演講,題為《日據時代漢詩在台灣文化之地位》。
1976年,9月偶染風寒,不意並發肝疾、糖尿和白血球過多等症,病情惡化,十月七日溘然長逝,享壽七十有七。
主要著作
吳濁流在37歲時以日文發表處女作〈水月〉,刊登在1936年3月的《台灣新文學雜誌》。
其後四十多年的作品包括小說、舊詩詞、遊記、文藝論評等。吳濁流過世後,作品經張良澤教授整理彙編《吳濁流選集六冊》,加上後來出版的《
無花果》、《台灣連翹》、《吳濁流致
鐘肇政書簡》,共九冊。其中,仍然有許多零散篇什、書簡、以及兩千多首舊體詩未整理出版。
長篇小說
《
亞細亞的孤兒》於1945年完稿,其內容敘述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台灣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壓,到日本留學歸來後受到鄉親的潮諷,到中國大陸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對自身歸依的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的日侵月蝕下,最後發瘋而以悲劇收場。
《
無花果》是吳濁流第二本長篇,為吳濁流的前半生自傳,記述作者從日治到戰後初期的經歷。小說完稿於1967年底,在1968年時分三期連載於《台灣文藝》雜誌上。因內文部份描述
二二八事件,在1970年以單行本首次出版即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查扣,其後只在美國和台灣地下流傳,直到1988年才正式由前衛出版社在台灣公開發行。其實本書的內容,和《
亞細亞的孤兒》非常近似。只因《亞》書只寫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這本書寫到了二二八;因此,前者有忠貞的國民黨員為之翻譯發行,而此書則遭到禁止刊行的命運。諷刺的是,批評日本統治的《亞》書可在日本出版,而只少部份描述國民黨統治的《無》書卻不能在台灣出版。
《台灣連翹》是吳濁流最後一本著作,原日文,在吳濁流去世十年後由
鐘肇政先生中譯出版。描述台灣戰爭前後政壇的秘辛。
短篇小說
《水月》短篇小說集收錄從1936年到1946年間,吳濁流以描述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為主的早期中短篇小說共八篇:
〈水月〉、〈泥沼中的金鯉魚〉、〈功狗〉、〈陳大人〉、〈糖扦仔〉、〈
先生媽〉、〈路迢迢〉、〈歸兮自然〉。其中,〈水月〉和〈功狗〉描寫日本人對台灣子弟不平等待遇,而〈陳大人〉和〈先生媽〉則揭露當時台灣御用紳士和日本走狗的行徑。
《波茨坦科長》短篇小說集收錄吳濁流自1946年後的中短篇小說共十篇:〈波茨坦科長〉、〈狡猿〉、〈銅臭〉、〈三八淚〉、〈幕後的支配者〉、〈友愛〉、〈牛都流淚了〉、〈老薑更辣〉、〈茅盾〉、〈閒愁〉。受戰後國民黨貪污腐敗和
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吳濁流戰後的小說以控訴時政為主,如〈牛都流淚了〉。而〈銅臭〉、〈波茨坦科長〉則紀錄來台接收官員以及“半山”台奸貪污腐化的行徑。
詩集
吳氏除小說創作外也常寫漢詩,有《濁流千草集》、《藍園集》、《濁流詩草》等詩集行世。
其他
《南京雜感》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四。收錄吳濁流遊記共九篇:
〈一束回憶〉、〈回想照門分教場〉、〈回我的第二故鄉〉、〈重訪西湖〉、〈南京雜感〉、〈回憶大同〉、〈游顱鶿潭記〉、〈既到臨崖返轡難〉、〈印非遊記〉。
《黎明前的台灣》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五。收錄吳濁流對台灣、中國、日本的文化論述共十六篇。
《台灣文藝與我》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六。收錄吳濁流論述、散文、自序計三十九篇。
《吳濁流致
鐘肇政書簡》收錄1962年6月至1976年8月止,吳濁流致鐘肇政以日文書寫的簡信三百多封,由物理學博士錢鴻鈞編匯,黃玉燕中譯,於2000年05月01日初版。不過,鐘肇政致吳濁流的書簡卻只紙未留。
作品介紹
《
亞細亞的孤兒》原名為《胡太明》,是書中主人翁的名字。後來又改成了《
亞細亞的孤兒》,因為台灣是亞洲的一部分,地處邊陲地帶,受到日本的統治,離開了祖國的懷抱,就像一個孤兒一樣。當時台灣老百姓被日本人壓榨得十分悽慘,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更可憐的是,中國大陸認為,台灣人是日本人的間諜,所以到大陸的台灣人都被受歧視,甚至要隱瞞身分,不能承認自己是台灣人。
吳濁流先生說:《
亞細亞的孤兒》是透過胡太明的一生,把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所有沉澱在清水下層的泥污渣梓,一一的揭露出來。登場的人有教員、官吏、醫師、商人、老百姓、保正、模範青年、走狗…等。不問是日、台人、中國人各個階層,都網羅在一起,不異是一篇日本殖民統治社會的反面史話!
書中有一句話:「你在這兒,最好不要承認自己是台灣人,台灣人的日本話,很像
九州島的口音,你就說自己是福岡,或
熊本地方的人好了。」這句話充分的描寫出日治時代台灣人的無奈,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莫名的辛酸與感慨。
吳濁流在寫《
亞細亞的孤兒》時,深怕被時時往他家跑的日本特務發現,使他必須在寫好兩、三張稿紙時,小心翼翼的藏到碳籠里,等累積到十幾張時,再藏到隱密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更是一面躲警報,一面躲日本特務,冒著生命危險,一字一句的寫完這本《
亞細亞的孤兒》。他用筆當武器,極力反抗日本對台灣人民的欺壓。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正義,也給人是非不容混淆的感覺。
寫作風格
台灣光復後,吳濁流開始嘗試中文創作,但並未放棄日文創作,完成了許多重要作品,如《
亞細亞的孤兒》、《黎明前的台灣》、《
無花果》、《台灣連翹》等。吳濁流熱愛文學,終其一生都在為台灣文學奉獻心力,他的作品頗豐,非常能夠把握住社會變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