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乘涼

可用來形容前人的恩惠或形容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前輩栽的樹,要過幾輩後才能長大成蔭,後人才能乘涼,說明樹木成長需要較長的時間。也表示目前進行的工作,可能要在以後較長時間後才能體現出效益和價值。 同時也說明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們只有從現在開始保護好環境,才能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生存之地。我們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人乘涼
  • 類別:成語
  • 釋 義:比喻前人做的勞動,後人來享受
  • 出處:《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
詞 目,發 音,英 譯,示 例,出 處,

詞 目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發 音

qián rén zāi shù,hòu rén chéng liáng

英 譯

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in whose sh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One sows and another reaps.

示 例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里掉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清·頤瑣《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著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清)吳獬《一法通》:“前頭人栽樹,後頭人歇涼。

出 處

道教樂生惡死,主張超越生命極限,追求“天長地久,長生久視”,最好成為活在世上的活神仙。莊子就曾指出:“龜寧生而曳尾於塗中,不願死為留骨而貴”。道教在依據“天道循環說”的哲學基礎上,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提出“承負”說作為自己的報應觀,並用以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因果報應現象。《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後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於後代子孫。其二,自然、社會的承負,順“道”而行,自然、社會就昌盛發達;違“道”而行,自然、社會就衰敗枯萎。其“承負說的核心內容是將天道、地道、人道置於“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的循環邏輯發展之中,用天道、地道來論證人道。說明天災之發、地禍之起的原因,在於違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負。社會動亂,王朝更迭,亦是人為所致。任何自然、社會現象都蘊涵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的承負結局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