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與輝光:中國古代文學結構生成背景與個案研究

律動與輝光:中國古代文學結構生成背景與個案研究

《律動與輝光:中國古代文學結構生成背景與個案研究》是2008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敏強。

基本介紹

  • ISBN:9787308062213 
  • 頁數: 313頁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平裝: 31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308062213
條形碼: 9787308062213
尺寸: 20.8 x 14.6 x 2.4 cm
重量: 440 g

作者簡介

孫敏強,1958年3月生,浙江桐鄉人。198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同年考入本校,師從蔣祖恰先生攻讀文學批評史碩士學位,1984年畢業留校。現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詩藝與詩心》、《詩史之間》、《閒情偶寄》(全注本),主編《多維視野中的百部經典——中國古代文學卷》。

內容簡介

《律動與輝光:中國古代文學結構生成背景與個案研究》中中國古代文學建構於詩史之間,因為創造和建構了中國古代文學及其體系、格局與藝術結構的審美主體,始終徘徊於詩史之間。這裡所謂的“史”,是敘事的,更是史官的,經典的,儒家的,廟堂的,而“詩”則既異於,又源於和本於“史”。
關於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結構及模式的探討,離不開對文學家的心性人格的把握,離不開對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及其體系模式的追溯和巨觀考察,也離不開對於文學抒情、敘事等不同種類和體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分析。
文學結構既然是作者心靈藝術化的顯現形式,那么,知人論世,把握作為創作主體的文士的心性人格模式,不僅是文學結構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對於文學結構與模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代人將詩人、作家統稱為文士,最早的文士大約是史官。商代以前的史官擔當溝通天地人神的使命,參與祭祝、卜筮等宗教活動,周代以後,史官的職責轉而為記載國君的言行。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①“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說法,史書(如《隋書·經籍志》)上和典籍(如《禮記·玉藻》)中多有記載,《史通·史官建置》亦有此說。

目錄

上編
第一章 中國古代文士的文化心理結構
第一節 “內聖外王”與“並莊屈以為心
一 “內聖外王”與士人心性人格
二 莊子與屈原
三 “並莊屈以為心
第二節 儒道互補與士人心性結構模式
一 儒道互補及其歷史必然性
二 儒家經學話語霸權的確立
三 建構與解構
第二章 中國古代文學結構的文化背景
第一節 南北融合與魏晉南朝文學的發展趨向
一 文學觀念的進化
二 復古與新變
三 通變思想與南北融合
第二節 由“經”“史”復歸於“詩”的漢唐詩學形象論
一 漢儒的“比興”說
二 南朝論家對“比興”說的發展
三 唐人“興象”說及其意義
第三章 詩美理想和結構理念
第一節 莊子關於古典審美理想的經典表述
一 “韻”的流轉和運行
二 “韻”的光輝與光明
三 詩的宇宙與詩意的人生
第二節 “力”的文學與“風骨”理論
一 “三曹”“七子”與文學轉捩
二 “力”的文學與文學之力
三 “風骨”理論與文學趨向
第四章 詩歌音韻與結構模式
第一節 先秦哲學與四聲二元聲韻論
一 “兩儀”、“四象”、“八卦”與四聲二元論及“八病”之說
二 “和合”思想與“和韻”之說
三 過猶不及的“八病”之說
第二節 先秦樂論、吟誦傳統與四聲二元聲韻論
一 基本術語和原理的相通
二 在詩文吟誦中把握聲氣音節
三 幾點思考和結論
下編
第五章 小說的詩化與敘事結構
第一節 莊子的以文為戲和詩人小說
一 以文為史與以文為戲
二 抒情性想像與敘事性想像
三 詩入小說與小說的詩化
第二節 “新話”系列的詩人傳奇與結構得失
一 “新話”代表作的情感特徵
二 詩入傳奇
三 詩入傳奇的得與失
第六章 時間、空間與詩性結構
第一節 陶謝審美心理及其山水田園詩結構
一 山水畫面與空間格局
二 詩人心性與詩境結構
三 審美興趣與結構特徵
第二節 詩人的登臨情結與時空結構
一 時間與空間的完美組合
二 仰觀俯察與撫今追昔的結構模式
三 山水詩畫與園林藝術的互通
第七章 《桃花扇》與《紅樓夢》中心意象結構法(上)
第一節 《桃花扇》中心意象結構法
一 中心意象結構法及其文化背景
二 桃花扇意象的審美意蘊
三 桃花扇意象的結構功能
第二節 《紅樓夢》中心意象結構法
一 石頭意象的審美意蘊
二 石頭意象的敘事功能
三 石頭意象的結構功能
第八章 《桃花扇》與《紅樓夢》中心意象結構法(下)
第一節 中心意象結構法溯源
一 抒情傳統
二 敘事方式
三 “詩眼”諸說
第二節 中心意象結構法敘事方式與功能的特殊性
一 中心意象的特殊性
二 中心意象敘事與結構功能的特殊性
三 中心意象結構法的美學意義
第九章 對我國敘事文學“大團圓”格局的思考
第一節 “大團圓”一個藝術怪圈
一 《趙氏孤兒》與“大團圓
二 “大團圓”現象與社會心理
三 “大團圓”模式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走出“大團圓
一 關於《原野》與《趙氏孤兒》的比較
二 關於《原野》與《麥克白斯》的比較
三 走出“大團圓
附錄一 莊子二題
附錄二 《紅樓夢》石頭意象與黛玉形象論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