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覺

彭先覺

彭先覺(1941.9.16—) 原子核物理學專家。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與設計,參加了第一代核武器多種型號和第二代核武器氫彈次級的理論設計、試驗和定型工作,是這些型號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提出了多個改進核武器設計的新構想,富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在大幅度提高核武器性能方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參與了“八五”核試驗規劃和各次核試驗方案的制定,為我國核試驗任務的順利完成,使我國核武器設計水平在主要指標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96年後主要從事核武器研究的規劃制定和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並十分關心核爆炸的和平利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二項。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環境友好能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先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省湘潭縣
  • 出生日期:1941年9月16日
  • 職業: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 主要成就: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二項
  • 代表作品:核爆聚變電站的概念構想
  • 性別:男
人物簡介,社會評價,生平經歷,寒窗苦讀,艱辛成才,

人物簡介

1941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易俗河煙塘村,1953年在湘潭縣一中國中15班就讀,1959年畢業於縣一中高中第1班。在校六年學習刻苦,品學兼優。1959年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能工程系,因成績優異,畢業後分配到核工業部九院理論部從事核武器的研製設計工作,承擔了多個重要研製型號的設計任務,並在各類核武器研製、設計中有多項發明創造,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五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項,獲部委級獎十多項,同時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
彭先覺先後歷任核工業部九院九所科研組長、研究室主任、九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1995年任中物院副總工程師、院科技委副主任,1999年任中物院科技委主任。1991年聘任為研究員,1996年當選為四川省核學會副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2002年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為博士生導師,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理事,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彭先覺院士1993年開始關注我國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問題。1996年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核爆聚變電站的概念構想”,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核爆聚變電站的構想方案,拓展了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思路。
自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發生以來,科學家們就提出要將核爆炸運用於非軍事目的,並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時至今日,這些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果,核爆炸已不只是令人倍感恐懼的事物,和平利用核爆炸將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新的能源與技術支持。
目前,我國也在加緊對和平利用核爆炸的研究。彭先覺院士研究認為,核爆聚變電站主要需解決的技術問題有以下三點。即低當量核爆炸裝置的乾淨化(即高聚變份額),如何把核爆炸能安全地變為可用的熱能和電能,以及實現核燃料的再生和循環套用。研究表明,現代核爆炸技術可以在較低爆炸威力水平(10ktTNT當量級)下實現聚變份額大於90%;在10kt級威力水平下,現代工程技術可以把核爆炸能安全地轉化為熱能和電能;核爆炸產生的大量中子可以實現鈾-233、鈽-239、氚等的再生和增殖,且再生核燃料的提取和循環套用沒有技術障礙。因此核爆聚變電站一般由四部分組成:爆洞、發電廠、核爆炸裝置生產廠、核燃料回收處理廠。其技術途徑是讓核裝置在一個地下大的爆洞中爆炸,洞壁為有抗腐蝕能力的不鏽鋼,洞內充惰性氣體氬,以液態鈉作爆炸的吸能介質和發電用的工作介質。核爆炸裝置威力選在10ktTNT當量級,在爆前幾秒,噴鈉管的閥門開啟,將幾萬噸鈉噴下,並在核爆裝置周圍形成一定的分布,鈉將吸收核爆炸釋放的絕大部分能量,並將大大減弱衝擊波和各種核輻射對洞壁的作用。被加熱的鈉由機械泵抽出,參與熱交換,讓水變成蒸汽以發電。
雖然核爆炸聽起來可怕;但只要運用得當,採取正確的技術措施,是可以進行有效控制的。據計算,若把爆洞的半徑選為60-80m,爆炸威力10ktTNT當量,爆前若有3萬噸左右的鈉噴下,並形成一定的分布,則可把爆炸衝擊波在洞壁上產生的超壓降至20MPa以下,爆洞有10倍以上的強度餘量,並可承受多次爆炸的作用。此外,爆洞也要進行很好地密封,防止洞內氣體外泄。因此,原則上只要認真對待,電站的安全不應有不可解決的問題。總之,核爆聚變電站將是人類利用核聚變能來解決所面臨的能源危機的一種較為現實而有效的途徑,我們熱切盼望人類和平利用核爆炸的一天早日到來。

社會評價

彭先覺走過一條艱辛的成才之路
——記彭先覺院士
原載《湘潮》2001年6月 作者:胡乾達 彭先覺是新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科學家,是華夏兒女的新生代。他功底紮實、治學嚴謹、勤于思考、善於創新、嚴於律己、樂於助人。在老一輩科學家眼中,他是一名頗受器重的佼佼者、小字輩;在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眼中,他是一位備受敬重的師長、領路人;在同齡人當中,他是一位公認的冒尖者、學術領頭人。彭先覺的成才之路是艱辛的,可以用“8分汗水,2分天智”來概括。當然,環境的薰陶、嚴格的訓練、良好的學習與科研氛圍,使他如虎添翼,在同一道起跑線上,比別人步子邁得更大,但是人們不應忽略,一個成功者的背後,總是凝聚著艱辛與汗水。
彭先覺彭先覺

生平經歷

寒窗苦讀

  • 家庭
彭先覺1941年9月出生於湖南湘潭縣一個佃農家庭。其父彭思伏,念過幾年私塾,在那個年代的貧窮農村,算得上是個小知識分子。他的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很賢惠,一生勤儉,持家有方。由於家境貧寒,其父成年忙於生計,教育彭先覺兄弟的重擔主要落在其祖父和母親的肩上。
他的祖父彭昆裕,也念過兩年私塾,大革命時期,參加過當地農民協會,對時局變遷較為關心,先覺這個名子就是祖父給取的。小先覺5歲時,祖父就教他讀“三字經”,並經常給孫兒們講歷代小故事。童稚時代的彭先覺很愛聽長輩講故事,經常聽得入迷。其母則經常督促他讀書、背書、寫字,管教很嚴。如今,彭先覺回憶起這段童年史,仍覺得這種教育,對他一生的成長,懂事後如何做人,都有相當的影響。
  • 學習
1950年秋,彭先覺繼續就讀村辦國小。有一次,他代表學校參加全區小學生作文比賽,獲得第6名,獎給幾枝鉛筆。當時他心裡十分高興,返校後,將鉛筆分給同去參加比賽的同學。1953年秋,彭先覺考上湘潭縣一中。他一直堅持走讀,上課時間在學校讀書,放學後和禮拜天,幫家裡幹活。國中階段,他學得比較輕鬆,成績也不錯,初步懂得一些道理,特別是聽老師講授中國近代史,激發了愛國熱忱,暗下決心,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出力。
1956年,彭先覺考取本校高中,仍是走讀生。當時學校推行勤工儉學制度,課堂教學減少了,但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多。有一次,學校組織高中學生參加裝運右灰勞動,將窯廠燒制的石灰用獨輪車運到十幾華里之外的河邊裝船;山路崎嶇,每輛車裝載著近300斤重的石灰,一天來回運送兩趟,連續幹了半個多月。這項勞動十分艱辛,堅持下來確實不易,但卻鍛鍊了同學們的毅力和合作精神。3年高中的學習,他開始對數學和物理感興趣,除課堂學習外,還經常閱讀一些課外資料與參考書籍,重點學習各種解題方法,仔細琢磨解題思路,以加深對各種物理現象的理解,務求融會貫通。
  • 大學
1959年秋,彭先覺以優異成績考取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工程系。哈軍工當時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重點軍事工程高校,師資力量強,校風正,學習環境好,學校管理嚴格。彭先覺在這座大熔爐里,經過5年的鍛造,專業基礎知識得到夯實。
他學習刻苦,為人樸實,性格合群,能團結同學,是系裡品學兼優的尖子生,同學們都很羨慕他。當年的老同學至今回憶起來,都異口同聲地稱讚:5年同窗,彭先覺學習成績一直領先,他人品好,腦子聰明,基礎紮實,學習得法,從學生時代就看得出是塊成才的好料。

艱辛成才

  • 工作
1964年秋,彭先覺離開校門,進入“核門”。他對自己的工作崗位很滿意,決心學以致用。他所在的理論部高手林立,科研任務繁重,研究方向明確,學術風氣活躍,著名專家、學者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完全平等地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各抒己見,博採眾長。這就為青年人快速成長、增長才幹,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彭先覺非常幸運,一入門,部領導就分配他從事氫彈的探索、研究和理論設計工作。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屬於國際前沿的大課題。在老專家、老同志的熱心指導下,他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剛上手,彭先覺深感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遠遠不夠用,需要重新學習充實的東西太多了。他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急需的有關衝擊波物理、等離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識,仔細研讀了捷列多維奇的《衝擊波物理和高溫高壓現象》,以及鄧稼先、周光召等著名專家的備課講義。
同時,他也非常注意把學到的知識、概念、方法套用到實際研究之中,增加了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彭先覺總感到時間不夠用,在他的作息表上,沒有上、下班之分,腦子裡經常考慮的就是所研究的課題。
  • 目標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趕在法國人前面,爆炸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顆氫彈。大家齊心協力,爭分奪秒地乾,拼著跟時間賽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艱巨的勞動,每一項成果,都凝聚著集體的智慧,都會給大家帶來極大的鼓舞與欣慰。
為了儘快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業務能力,以適應承擔攻關任務的需要,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著名物理學家,經常給他們講課。這些大科學家講得非常深刻、精彩,深入淺出,有骨有肉,啟迪思路,催人奮進。每場報告,彭先覺都專心聽,認真作記錄,弄不懂的地方,每場提問求教,會後點點地消化。尤其是于敏老師,更是手把手地教青年人搞科研,經常在關鍵時刻,親臨一線,指點迷津,使人茅塞頓開。這些大科學家,不僅學術造詣深,而且品德高尚,事業心極強;在他們帶領下工作,彭先覺感到終身受益,能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 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全國大力協同,全院集體攻關,我國於1966年12月28日,終於趕在法國前面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原理試驗,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氫彈試驗。從第一顆核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原理試驗成功,我國只用了2年2個月時間,而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是4年,法國則是8年6個月。我國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正如于敏院士最近所說的:“當年,我們靠的是愛國主義、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的巨大力量;靠的是活躍的創新思想和踏實的科學態度。每當回憶起當年那種廢寢忘食、齊心協力、百折不撓的情景時,仍然感到十分振奮。”
良師出高徒,在老專家的精心培育下,經過近3年時間的實際磨鍊,彭先覺進步很快,業務上逐漸可以獨當一面,能夠獨立承擔科研任務。老一輩領導慧眼識才,對他寄於厚望,不斷給這位脫穎而出的年輕人壓擔子。1967年,彭先覺擔任研究組長,1984年又擔任研究室主任,1987年晉升為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在這期間,他參加多個重要武器型號的理論設計、試驗和定型工作,是這些型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
為了尋求最好的技術路線,使我國的尖端武器設計水平趕上世界已開發國家,彭先覺多次組織科技人員,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展開熱烈的討論,集思廣益,弄清了許多設計概念。在理論設計中,他提出的設計思想和技術途徑,都富有創造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是多項關鍵設計思想的提出者之一。對節省貴重材料,提高武器威力變化的適應性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我國尖端武器設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他先後榮獲國家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多項,光華一等獎一項,並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 回憶
回憶起當年那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彭先覺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嘗到了科技攻關的樂趣,儘管它充滿著探索、奮鬥、曲折、成功和喜悅,各種不同意見之間激烈而善意的爭論。這就是多姿多彩的科學研究。需要人們不斷加深認識的東西就在前頭,只有堅持奮鬥,大膽探索和創新,就能迎來曙光,才能使我們從事的武器設計獲得不斷進步與完善。”
彭先覺將自己的智慧與才華獻給了祖國的核科技事業。他從一名年輕的科技人員,成長為這一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他在技術上越來越成熟,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1991年,彭先覺被任命為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又調任中物院任副總工程師,同時兼任上級主管部門兩個核試驗專家組組長之一。他參與研究制訂我國“八五”期間核試驗規劃和各次核試驗方案的制定,經常深入科研生產第一線和試驗現場,協調解決各種難題,把好技術關,為我國大型核試驗任務的順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9年,彭先覺被任命為院科技委主任,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兼任院科協主席和四川省核學會副理事長。他參加指導高功率微波技術發展研究,為拓寬中物院科研領域出謀劃策;領導制定中物院“十五”期間學科發展規劃。為進一步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水平,拓展視野,推進科技創新,他主持院科技委工作以來,以更多的精力關心培養年輕 一代學科帶頭人,經常邀請院內外知名學者、專家,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講座和論壇等活動,為推動全院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氣氛起到了積極作用。
  • 貢獻
近年來,彭先覺抽出一定精力關注核技術和平利用,為發展祖國的核電事業獻計獻策。在一次研討會上,他提出採用核爆炸技術,炸開喜馬拉雅山,提引雅魯藏布江豐富的水資源用於發電,建設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然後利用電站發的電力從雅魯藏布江提水200億立方,通過渠道將水引到位於青藏高原東北方向的青海、新疆與甘肅,改變土地面積約占全國47%的大西北的生態環境。經測算,通過調水,可以建成3個富饒的四川盆地。他的這一大膽構想,引起眾多專家的熱烈反響。
彭先覺是一位正直的、富有正義感的科學家,他一向淡泊名利,總是將每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歸功於集體,在成績與榮譽面前,總是謙讓。如今,他雖然重任在身,但仍保持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的本色。經常深入民眾,深入科研生產第一線,跟大家打成一片,掌握科研實驗工作的第一手資料,一步一個腳印地抓工作。2001年5月,他應綿陽科技報一名記者的要求,熱情地接待了一名來訪求教的高中學生(小發明家),並與他親切交談,用樸實的語言,回答了這名高中生的提問,同他一塊合影留念;同時鼓勵他刻苦學習,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彭先覺的最大愛好是讀書、思考問題。儘管工作繁忙,會多、活動多,但他每天仍要擠出一定時間看書,閱讀各種國內外期刊、資料,捕捉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國內外高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他總是把自己的主攻目標,瞄準國際先進水平,使自己經常處於頭腦清醒的狀態,為中物院的長遠發展,引好路、定好位、把好關,當好參謀、出好主意,使中物院的學術水平保持國內領先地位。這就是彭先覺的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