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天生橋

彌渡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彌渡縣城東南,距城約四公里,整個風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龍潭等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渡天生橋
  • 位置:彌渡縣城東南
  • 構成: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龍潭等
  • 地位:風景名勝保護區
簡介,評價,主要景觀,石刻文化,彌渡天生橋地址,

簡介

天生橋在彌渡城東的山谷中,此地東西石壁對峙,兩山如門,萬花溪從下而過,溪上一巨石橫跨於東西峙壁上,狀若城門洞,形成天生石橋。橋高30米,寬17米,橋孔直徑7米,橋身長21米,前人題詠贊為“天下無雙境,人間第一橋”。沫若游大理留下的“天下第一橋,人間無雙景”的名句,千百年來,幾多文人墨客游彌渡天生橋,都為它的奇、險、壯而流連忘返,擊櫛讚嘆。
1984年,彌渡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風景名勝保護區,建成老君殿、過街橋、觀音閣等,供人憩息遊覽。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天生橋的廟會,屆時遊人香客成千上萬,熱鬧非凡。
彌渡天生橋

評價

如果說天生橋風景區是一首完美的鋼琴協奏曲,那么,天生橋便是最動人心魄的一章,天生橋橋高30米,寬17米,橋孔直徑3米,全長21米。傳說天生橋是一對與惡勢力抗爭而獻出年輕生命的情侶變化而成的。這自然是神話,是當地人民借用這一優美的神話表達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其實,天生橋風景區屬石灰岩地帶,由於地殼的運動,東西兩端斷如石闕,兩塊巨石從東西南側雙雙下滑撞在一起,於是形成了這天下奇觀。是大自然這一神來之筆,成就了天生橋。遙望天生橋如長虹臥波,氣勢渾宏,笑傲塵世,一種雄壯,一種豪氣。
拾級而上,登臨天生橋,若騰雲駕霧,羽化登仙,一種蒼茫,一种放達,一種豪邁,一種對人生的感悟和升華。
天生橋下流過的萬花溪春是一弘潺潺的小溪,清如明鏡,溫柔如綿;夏是一條翻滾的巨龍,激昂澎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情隨季遷,風格迥異。東峙壁如巨斧削出,最攝人心魄的是那高聳人云的石壁,石壁如天公以巨斧削出,真可謂“猿猱欲渡愁攀援”。那種氣勢,那種奇險,真使人嘆為觀止。而其呈現出的萬千氣象,百態千恣,更使人們浮想聯翩,人們給石壁賦於種種神奇美好的動畫,如五老相聚,天女散花。
石壁上刻有“浩氣凌空”,“人間天上”,古樸而蒼勁,使人們在欣賞精湛的藝術的同時,去感悟生命的神秘和飄逸。
彌渡天生橋

主要景觀

橋西石壁如削,直插雲端,上懸五老石、仙人床、仙人柴、觀音殿、太子閣、聚仙門等,危異非凡;東峙壁多溶洞,是大自然的偉力,塑造了數十個深淺不一,形態各異的溶洞,老君洞,仙人洞,觀音磨豆腐洞,石鐘石鼓洞,幾多神奇和奧妙。觀音磨豆腐洞因形而名,因傳說而久遠。老君洞深不可測,無人能走到盡頭,洞中套洞,鐘乳石滴出了形態萬千的各種景象,真可謂福地洞天。清道光年間,即開始依高臨險,攀岩鑿壁,建成了五閣四殿,一廟一樓,形成了“廬從天地成奇構,竅發乾坤瀉巨川。路曲偏隨春樹繞,寺稀端籍暮雲連”的景觀。東峙壁分布著眾多的廟宇,依山而建,小巧玲瓏,風雅別致。據《彌渡縣誌》記載:清同治元年建成老君殿,三年建成觀音閣,四年建成玉皇閣,光緒年間建成魁星閣,十一年建成斗母閣。民國九年建成春秋樓,太子閣,十六年建成三教閣。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天生橋廟會期間,人山人海,車水馬龍,人們尋求的是一份平安和吉祥。
天生橋風景區還有一池潭,當地人稱之為龍潭。水清如鏡,四季皆清,給天生橋頻添了一道亮麗。雙龍海塘位於天生橋之尾,遊客可以蕩舟其中,微風習習,領略一份大自然的美好。
古人游天生橋留下:“百丈飛虹勢突然,兩峰相望不相懸,廬從天地成建構,竅入乾坤瀉巨川”的詩句。

石刻文化

天生橋風景區還保存著眾多的石刻文化,不同的書法流派群英匯聚,各領風騷。天生橋有良好的植被和生態環境,境內生活著許多珍稀動物。生長著數百種草藥。
彌渡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九頂山3119.1米,最低海拔牛街康郎大新田1242米。境內山巒起伏,峰壑相間,北南縱列。依次是九頂山、老尖山、太極頂、五台山、阿尼山、靈寶山與無量山、哀牢山相連。境內河流屬紅河水系,發源於九頂山的毗雄河接納西山十六條河流和東山六條河流,浩浩蕩蕩,匯入禮社江。
彌渡天生橋

彌渡天生橋地址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