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下生經變相

“彌勒下生經變相”鑿於北山佛灣北段中部,編為第176窟。窟高2.72米、寬1.95米、深2.4米。造像據自《彌勒下生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勒下生經變相
  • :2.72米
  • :1.95米
  • :2.4米
基本簡介,資料,

基本簡介

《彌勒下生經》經中說,彌勒佛降生於翅頭末城。城中七寶樓閣甚多,戶矚軒窗眾寶皆是。其地潤澤,譬如油塗,行人來往,無有塵埃。金沙覆地,金銀堆聚。時世安樂,人常慈心,恭敬和順。雨澤隨時,谷稼滋茂,不生草穢,一種七收,用功甚少,所獲甚多,食之香美,氣力充足,處處皆是一片歌舞昇平的氣象。但是,彌勒卻覺察到世人五欲甚重,隱患很多,故常思出家修行。國王襄怯知道後送給他一座用珍珠、瑪瑙等寶物建造的七寶樓閣,意在挽留他。彌勒將其施與婆羅門,眾婆羅門卻折而分之。彌勒見此心意更冷,知一切法皆亦磨滅,便決定出家修道。接著,襄怯王同八萬四千大臣也出家學道,復有八萬四千諸婆羅門聰明大智者亦共出家,攘怯王之女命舍彌婆帝,亦與八萬四千彩女俱共出家。後來,彌勒成了“未來佛”,住在兜率天宮,稱為彌勒世界。

資料

北山第176窟正壁主像即是彌勒佛。佛坐高0.8米、肩寬0.33米。左手撫膝,右手於膝間結定印,結蜘坐蓮台上。座為束腰須彌座。座腰部有三獅蹲立,三獅間開二淺龕,內有伎樂二身,左者擊拍板,右者吹排蕭。彌勒佛背靠龍頭椅,椅背上刻菩提樹裝飾,兩端各有一龍頭。這種背椅在道教造像中常見。
彌勒頭頂上方,懸七寶蓋。蓋上刻大寶樓閣一座。樓前有孔雀以嘴卸寶蓋。寶蓋兩側各刻一飛天,上身裸露,輕盈飛翔,動姿優美。從七寶蓋中,發出四道毫光,繞至窟頂。
彌勒左右,各刻著袈裟,手合十的迦葉和阿難。在他們身後,又有數十名人物,雙手皆作拱揖狀。
窟左右壁造像可分三層。
上層左壁主像為騎獅文殊菩薩,獅足踏彩雲上。文殊兩側有六排像並肩而立,他們代表的便是襄、國王與八萬四千大臣。內有文臣武將,居士比丘,男女人物及襄怯王等。右壁主像為騎象踩祥雲的普賢菩薩。普賢兩側有造像七排,表現的是襄怯王蘭女舍彌婆帝率八萬四乾彩女出家聽佛說法的事跡。以上造像上方,均各有羽扇、日月扇二把,後隨儀仗隊,計有百餘人,場面十分壯觀。
中層左壁里側刻城門緊閉。城門上有樓,門外有一條大道直通窟口。在道路旁有兩株大樹,枝葉茂密。樹下有老少二人歇憩,老者正舉右手去攀摘東西。此畫面表現的是彌勒世界樹上生衣的情景。離大樹不遠處,即左壁外側,刻有四人。一位少年向一老者躬身施禮,老者忙以手撫胸,彎腰答禮,另兩位側立其旁。
右壁內側亦刻一城,城門半開,一位婦女倚門而立,凝視遠方。城門外大道旁有大樹三株,右株樹下三人交頭接耳。中間樹下一人挑擔,緊隨左株樹下騎馬、撐傘者前行。這些造像極富生活情趣,展示了翅頭城人們的美好生活。
下層左右壁均為供養人像,共有十餘尊,現已風化模糊。
由上述可見,北山佛灣第176窟並未把彌勒降生、出家、成道、轉法輪、度人等情節系統地表現出來,而主要是有選擇性地描述了部分內容。
據窟右壁外側上方所鐫“本州匠人伏元俊、男世能,鐫彌勒泅州大聖,時丙午歲題”題記知,此窟開鑿於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