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志

張龍志

張龍志,畜牧學家和養豬學家,中國養豬科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培育出山西黑豬新品種,提出了適合我國實際的豬飼養標準和飼養方法。進行了豬胴體品質研究,為我國的養豬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曾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第一、三、四屆理事,任山西畜牧獸醫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第二、三屆理事長。出版著作、譯著、和科普讀物6部,發表具有科學價值的論文40餘篇,主持的科研和主編的教材4項獲獎,第一次把我國南方豬引到山西,改良和提高北方豬生產性能,打破了只能用外國豬改良我國豬種的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龍志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0年7月
  • 畢業院校:燕京大學
  • 籍貫:陝西榆林縣人
  • 字號:樹民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張龍志,字樹民。1910年7月7日出生於陝西省榆林縣城內。父親為祖傳中醫,4歲時母親去世,隨父生活。由於家境貧寒,從15歲起就開始在自家中藥鋪當學徒工。幼年他經常接觸城鄉看病的貧苦人們,深感國家之貧窮,人民生活之艱難。他想,要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必須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他立志科學救國。為了讀書求知,19歲從陝西榆林步行半個月,歷盡艱辛,來到山西省太谷縣銘賢學校高中部學習。銘賢中學是一個教會學校,全用英語講課,而他一點基礎也沒有,起初學習十分困難,加之身無分文,還得靠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來維持生活,此間他學習非常刻苦,進步較快,成績連年上升,畢業時已名列前茅。之後他進入燕京大學學習。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畜牧系,由於學習努力,成績優秀,畢業後留校任教。1941年又轉入銘賢農工專科學校任助教、講師。1944年他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國依阿華州立學院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47年他懷著拯救祖國的信念,毅然返回祖國,任銘賢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系主任。此間,他一面從事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一面開始進行國外引進豬與四川豬雜交效果的研究。1949年全國解放,他興奮不已,對新中國無限熱愛和充滿信念。1951年銘賢學院改為山西農學院,他仍任畜牧獸醫系教授、系主任。不但講授養豬學、動物遺傳學等課程,而且在全國近六十個單位的養豬場進行了在中等飼養水平條件下豬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工作。當時,在農業落後、人畜爭糧的情況下,進行科學試驗絕非易事,但他硬是在條件十分簡陋、飼養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不懈地進行試驗。一次在試驗中,天寒地凍,為了使仔豬存活,他竟將自己從國外帶回的西裝脫下包在仔豬身上。
50年代以來,我國曾引進蘇聯和西方國家優良品種豬進行飼養繁殖,但這些品種都不能適應我國當時的飼養條件,他在總結多年試驗和參考大量有關資料的基礎上,1957年改變了過去只能用外國豬改良我國北方豬的觀念和做法,開始進行國內南方豬和北方豬的雜交試驗,為改良我國北方豬,培育新品種開闢了新的途徑。在此期間,他還帶領全系教師,制定了教學計畫,進行了教材、師資隊伍、實驗室建設,並擴建了學院的畜牧場,使其成為豬馬牛羊雞品種齊全的教學實習和生產基地。
60年代初,他仍繼續從事教學、管理及改良北方豬、培育新品種的科研工作,同時,為了發展養豬事業,他總結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吸收農民養豬的經驗,編寫了《養豬六關》一書,推動了農村養豬業的發展。1961年他主持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養豬學》統編教材工作,為提高養豬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在這個時期里,畜牧獸醫系在他的帶領和組織下,全系人才濟濟,科研成果纍纍,教學質量提高,團結奮進,在全校乃至全國高等農業院校中走在了前列,享有一定聲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學、科研和管理最好的時期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學校豬場餵豬,並沒有動搖他對養豬事業的追求,沒有放棄對養豬課題的研究,而是和工人一起邊餵豬邊進行飼養試驗。寒冬臘月,他為了給母豬接產和防止野獸的襲擊,就睡在豬圈裡;為了節約飼料,他冒著酷暑嚴寒到處收集菜葉野草餵豬,三年里他不僅積累了許多飼養經驗,還為國家節約了近千公斤精料。
70年代初,看到當時育種過程中的血緣混雜、品種退化、本地品種消失的狀況,張龍志親自率領助手對山西50多個國營、社隊豬場進行調查,那時許多豬場偏僻,交通不便,他經常扛著行李,步行幾十里也決不讓助手幫他背行李。在幾個月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寫出了《豬的雜交與育種》一書,對養豬發展起了指導作用,很受畜牧工作者的歡迎。
1975年,在“學朝農、辦分院”的影響下,他被分配到塞外高原地區的雁北農學院。那時的雁北農學院,還不具備教學科研的基本條件,他除了積極參加學校的籌備工作外,還利用學校離他蹲點多年的大同豬場較近的有利因素,在那裡開展了“山西黑豬”新品種的培育工作,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雜交試驗。此外,他還積極地到全省各市縣舉辦報告會、講習班,普及科學養豬知識,推廣他們的科研成果。在雁北農學院三年時間裡,他以出色的工作和實際行動寫下了“塞外高原春常在,年紀雖高心不衰”的感人詞句。
1978年他從雁北農學院返回山西農學院任副院長,1979年任山西農業大學校長,主管研究生的培養、科學研究和對外學術交流。他為山西農大的恢復、整頓、提高和發展做了許多工作。1978 年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榮獲先進工作者;197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這一年,他還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實現了長期以來的夙願;198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81年召開了“山西黑豬的培育品種鑑定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一致認為該品種耐粗飼,生長快,抗逆性強,可作為北方地區的當家品種。他高興地說:“經過20多年,我現在終於可以向省委交帳了。”1982年,面對養豬發展的新形勢,他再一次主編了全國農業院校統編教材《養豬學》,同時與助手一起翻譯了英國的《實用豬營養》一書。發展瘦肉型豬的飼養,滿足人民生活需要。1984年他退居二線,這時雖年事已高,但他仍不遺餘力地學習和工作。他經常向黨組織表示,要活到老,學到老,乾到老,為了現代化養豬事業,寧可死在工作崗位上,也不願死在醫院裡。
張龍志1959年和1978年兩次被選為第三屆、第五屆山西省及全國人民代表,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參政議政,為發展高等農業教育和養豬事業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張龍志一生艱苦樸素,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生活上從不苛求,粗茶淡飯足矣。工作上兢兢業業,學術上治學嚴謹,政治上襟懷坦白,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那種在各種條件下,不畏艱難,創造條件獻身於養豬事業的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為年輕一代學子樹立了光輝榜樣。
1910年7月7日 生於陝西省榆林縣城內。
1929-1932年 山西省太谷縣銘賢學校高中部學習。
1932-1935年 燕京大學學習。
1935-1939年 中央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學習。
1939-1941年 任中央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師。
1941-1944年 銘賢農工專科學校任助教、講師。
1944-1947年 美國依阿華州立學院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47-1951年 任山西太谷縣銘賢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系主任。
1951-1975年 任山西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系主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山西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
1975-1978年 任山西雁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
1978-1979年 任山西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系主任,山西農學院副院長。
1979-1984年 任山西農業大學教授、校長。
1986年9月6日 病逝于山西省太谷縣。

技術成就

張龍志兢兢業業從事農業教育近50年,為祖國培養農業建設人才傾注了滿腔熱血。他培養學生,特別注意從政治思想上關心他們的成長。他把思想教育結合在業務教學之中,一貫提倡辯證唯物主義是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研究觀,只有運用這一世界觀、方法論,才能認清形勢、明確方向,才能學好科學知識,搞好科學研究,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他經常針對學生學習畜牧專業思想不鞏固的情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進行新舊社會對比,曉之以理,並以畜牧業發展前景和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畜牧業上作出貢獻,使學生樹立了牢固的專業思想。
他在教學中,先後講授過養豬學、飼養學、動物遺傳學和生物統計學等課程。講課前他總是翻閱大量國內外資料,認真作好教案,編寫講義,講課內容充實、新穎,既有較深的理論闡述,又有生動具體的例子,並經常結合山西的實際情況,帶有地方特色。同時還指出科學具體的養豬方法。如他講到山西雁北地區發展養豬,由於氣候寒冷,持續時間較長,是制約豬快速生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採取措施保溫,並增加飼養次數,才能使其長得快長得肥。他講課時板書清楚,深入淺出,形象生動,深受學生的歡迎。
在教學中,他十分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學以致用,重在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他經常組織和帶領學生到校內農牧站養豬場及校外太原農牧場、大同市養豬場、忻定農牧場、潞城豬場等地進行教學和生產實習。組織學生到農村收集農民養豬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還經常將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作為學生作業,或者以考試題目,讓學生查閱資料,運用學過的理論來回答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以啟發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教材建設。他主編的《養豬學》教材,以世界先進理論為依據,結合我國實際,吸取了近些年國內外養豬事業新進展,新成就,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為培養養豬人才和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以後,他主持山西農大的教務工作,積極擁護並堅定地貫徹執行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狠抓了全校的恢復、整頓、提高和發展工作。他認為學校工作應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上來。而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是有一個高質量的教材,有一支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現代化的教學和研究手段。所以他積極組織培養研究生,廣泛開展與美、日、英等國的學者互訪、學術交流活動,並送去一批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使師資隊伍數量增加、質量提高。與此同時還恢復和進行了實驗室建設和校內外教學以及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使一些實驗手段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他治學嚴謹,博學多知,但又謙虛謹慎,無論青年教師、學生,還是豬場技術員及養豬農民,只要向他請教,他都熱情接待,給予解答。他這種誨人不倦的精神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接觸過他的人都說:“他是教授,但沒有一點架子。”幾十年來,他忠誠黨的農業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了大量的畜牧科技人才,這些人都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科研和教學的骨幹力量,有的已成為知名的學者和專家教授,可謂桃李滿天下,聲譽傳中華。
張龍志在養豬方面幾十年潛心研究,矢志不渝地執著追求,取得了顯著成就。早在解放前銘賢學院任教時期,就在許振英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國外引進豬與四川豬雜交效果的研究。從50年代起,在山西農學院任教期間,帶領學生深入華北農村,從事我國豬種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不久,他主持了全國近60個單位參加的“豬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工作。接受了省委關於培育長得快、耐粗飼新品種豬的任務。他在經過多年試驗和參閱大量有關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國內南方與北方豬雜交種在增重速度等方面的優勢,等於或大於國外引進豬與北方豬雜交種的優勢。於是他衝破了當時“用國外引進豬改良我國豬種”的樊籠,1957年第一次把我國南方地方豬種內江豬引到山西,經過多年的雜交試驗,篩選出了“內本”和“內巴本”的優良雜交組合。首次提出用南方優種豬來改良和提高北方豬生產性能的觀點。這一觀點,打破了只能用外國引進豬改良我國豬種的觀念。在營養標準和飼養方式上,他從我國實際出發,總結廣大民眾的經驗,提出了以玉米為標準的飼料單位和以青粗飼料為主,適當搭配精料的飼養方式,改變了過去一直沿用國外的傳統做法。他主張養豬的研究工作,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因地制宜地走我國自己的道路。從1971年起,他和助手們在大同市豬場等地,將“內巴本”經過橫交和多代選育,到1983年終於培育成了既有中國豬優點,又有外國豬長處,耐粗飼,生長快,抗逆性強的山西黑豬新品種。這一成果,1983 年榮獲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獎,1994年又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山西黑豬新品種培育出來後,在山西得到普遍推廣,而且對河北、內蒙古、青海等許多地區改良地方豬的工作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70年代初,他發現全省豬種血緣混雜,品種退化,本地品種馬身豬瀕臨絕種的狀況,心急如焚,他認為本地豬雖有長得慢,瘦肉率低的缺點,但它有產仔高,肉品質好,抗逆性強的優點,民眾喜歡喂,日本等國也喜歡進口,應該保留這一豬種,於是他一方面和助手在山西50多個豬場進行調查,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寫書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大聲疾呼“山西豬的當家品種,應該是本地豬”,並跑遍全省各地宣傳,尋找、收集和保存本地豬種,他的倡導不僅挽救了本地豬種,而且引起了國內一些養豬學者的高度重視。
1979年,他和其他同行與助手一起主持了“山西本地豬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以青飼料為主,形成了“約內本”最佳結合,此項科研成果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2年,他和助手們針對國外出現的盲目追求瘦肉率,導致肉質顏色灰白、柔軟、表面汁液滲出、品質下降、市場銷售定為劣質肉的狀況,進行了“豬胴體品質的研究”工作。經過5年時間,進行了42個組合,300 多頭豬的試驗,取得了既保持瘦肉率達50%多的標準,而肉的品質沒有下降的科研成果。完全達到國家有關肉質標準的規定。保障了豬肉出口的要求,也滿足了國內人民生活的需要。此項科研成果1991年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龍志近五十年來先後發表了30餘篇(部)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論文和專著。他總結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編寫了《養豬學》、《養豬六關》、《豬的雜交與育種》、《怎樣使豬多長瘦肉》等專著和科普讀物,合譯了《實用豬營養》一書,在省地報紙發表了“科學養豬”等文章,還經常利用廣播電台發表文章和講話,進行科技諮詢服務,及時指導養豬生產。將自己所學到知識無私地奉獻給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事業。

主要論著

1 張龍志,李炳坦.豬之菜油枯與花生餅比較試驗報告.畜牧與獸醫.1944(4):1
2 張龍志等.山西豬的生產性能和體質外貌.山西畜牧與獸醫.1955(創刊號):2~7.
3 張龍志.關於毛豬飼料問題.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編.牲畜飼料問題.北京:財經出版社,1955.12
4 張龍志等.玉米軸小麥殼小米糠養豬試驗報告.山西畜牧與獸醫.1956 (2):17~24
5 張龍志等.以農作物副產品完成豬的肥育及懷孕階段報告.山西畜牧與獸醫.1956(2):30~37
6 張龍志.關於定縣豬的參考意見.山西畜牧獸醫通訊.1957(3,4):24~32
7 張龍志等.橡實養豬試驗報告.山西農學院學報.1960(2):50~57
8 張龍志等.山西豬雜交改良途徑探討.山西農業科學.1961(12):3~6
9 張龍志,郭傳甲.積極利用我國良種豬改良一般地方豬.農業技術.1963(2):36~37
10 張龍志,郭傳甲.輪迴雜交是個好辦法.農業技術.1963(5):28~29
11 張龍志等.豬雜交優勢利用研究試驗設計.見:全國豬育種科研協作組豬的育種資料選編.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之一.1977:3~8
12 張龍志等.豬雜交優勢利用研究的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見:同上:71~91
13 張龍志等.豬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見:全國豬育種科研協作會議資料選編.雜種優勢利用研究.1979:337~344
14 張龍志等.提高豬胴體瘦肉量的途徑.山西農業大學學報.1981(2):1~8
15 張龍志等.華北型地方豬種應加強保種和利用.山西畜牧與獸醫.1982(1):14~16
16 張龍志等.提高豬胴體瘦肉率的研究.見:全國豬育種科研協作組豬的育種資料選編.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之二.1982:104~109
17 張龍志,謝文采.因子設計與分析在飼養試驗中的套用.中國畜牧.1982(4):37~41
18 張龍志等.豬的雜交試驗.見:山西黑豬育種資料選編.1983:5~24
19 張龍志等.山西省豬育種規劃.見:山西黑豬育種資料選編.1983:26~31
20 張龍志.養豬六關.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
21 張龍志,張仲葛.養豬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22 張龍志.豬的雜交與育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0
23 張龍志.養豬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24 張龍志.怎樣使豬多長瘦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25 張龍志.實用豬營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