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濟源市女畫家)

張靜(濟源市女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靜,1962年生,河南濟源市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華國學院花鳥畫藝委會主任、中國文化學會會員、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院士、深圳長樂書畫院特聘畫家、中華梅氏文化研究會梅花文學社藝術顧問。現任中國書畫評估圖錄年鑑社美編、清源閣畫院執行院長、王屋山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靜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濟源市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書畫家
  • 主要成就:濟源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 代表作品:《張靜書畫藝術選集》《張靜畫集》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古往今來,畫者眾,畫梅畫得好者也多;古今中外,畫梅的構圖亦大同小異,多是表現梅花的枝條與花朵,沒有表現整株梅樹的。然而,有一個美女畫家,在國畫梅花構圖上大膽創新,獨樹一幟,首創把梅樹主桿和根部入畫。她更參透禪意,揮毫潑墨,以畫釋武,將少林武術的各種招式巧妙地揉和進梅花構圖中,以梅花卓然身姿展現少林武功,以梅花錚錚鐵骨寓喻少林精神,她把禪武精神和梅花神韻完美融合,自成一體,創作出了一種獨特的畫梅風格,被稱為“少林鐵骨紅梅”。她就是濟源市自學成材的女畫家——張靜。
陽春三月,張靜應邀來北京作畫。記者初見張靜時,便覺得她身上有股俠女風範,而不像一位埋頭創作的畫家。得知我們的“第一印象”後,張靜爽朗一笑:“這應該與我多年開大卡車跑運輸、走南闖北得進山寫生的經歷有關吧!”美女,而且是畫家,開車跑運輸,這兩者似乎很難聯繫到一起。看到我們一臉驚愕的表情後,張靜開始給我們講述她充滿傳奇色彩的繪畫之路。

人物經歷

為夢而生的勇士
1962年,張靜出生在河南省濟源市一戶普通農民家庭。此地處於太行、王屋山下,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也是中國畫鼻祖荊浩的故里,民間畫風淳厚。她自幼喜愛畫畫,課本上,書桌上,家裡的牆上,都畫滿了她稚嫩的塗鴉。可家人並不理解,父親認為,女孩子學畫畫不能作為一技之長,而且還要買價格不菲的筆墨紙硯,家裡經濟並不寬裕,根本拿不出錢來支持她的愛好。1978年,高中畢業的張靜進入了本村的東莊國小當起民辦教師。當教師的工作優雅且受人尊敬,收入也過得去,但張靜並未滿足於此,只要是課外時間,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與線條中,用畫筆揮灑青春的夢想。
1982年,張靜聽說河南省師範大學要在濟源招考兩名美術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她不顧家人的全力反對,辭掉學校的工作,在家複習備考。
那時,濟源的學校還未開設美術輔導課程,她因美術理論拉分,未能入榜;第二年,準備充分的她卻被告知已經過了報考年齡。張靜報考美院願望落空,渴望去專業院校深造的她倍感痛苦。不甘心自己的繪畫夢想就此斷送,她決心自學。為了籌措學畫的資金,她曾給玻璃製品廠畫保溫瓶圖案,每個三分錢,三個月掙了1000餘元,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高工資”了,但她想的並不是賺錢,而是給自己拼出一條可持續的學畫之路,為此,她又到工藝美術廠畫玻璃畫。聽說南陽有個烙畫廠,從未出過遠門的她,隻身去南陽學烙畫。學藝歸來,她被家具廠聘為烙畫技師。她的烙畫技藝受到社會好評,在當地小有名氣,熟人直接把家具拉到她家裡,點名讓她烙畫,所有看過她畫畫的人都對她的畫技與敬業精神讚不絕口。張靜說,“我從來都沒把繪畫當做我的謀生技能,我只是喜愛畫畫,把每一次畫畫都當成一次學習,認真對待。可以說在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的那幾年,既磨練了我的耐性,也打下了紮實的繪畫基礎。”
隨著繪畫技藝日益嫻熟,張靜成了濟源市家喻戶曉的知名女畫家,不僅尋常百姓都以家裡掛有她的畫為榮,市領導也經常用她的畫作贈送貴賓。但張靜並不滿足於這小小的成就,她開始渴望向更寬廣的領域發展。1988年,為了籌措更多的繪畫資金,張靜乾起了許多連男性都望而卻步的工作,正如她所說,“我身為弱女子,很多經歷卻都是許多男人所難比的。”她先是借錢買了一輛計程車,成為濟源市第一名女計程車司機。兩年後,她又貸款買了一輛13米長的解放牌半掛大貨車,開始了長途運輸。跑長途運輸特別辛苦,還時常遭遇車匪路霸。最驚險的一次,她凌晨三點,在潼關的山中遇到了劫匪,明晃晃的刀就抵在脖子上,還好她憑著機智與果敢化險為夷,幫自己和同行的兩名司機度過了劫難。為了畫畫,張靜無暇顧及家庭,一雙兒女從小就扔給母親和婆母照看,雖心有愧疚,仍然無怨無悔。
張靜還乾過裝修,在濟源賓館乾過美工。她頻繁地跳槽、換工作,並不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她心中“最高的山”就是畫畫,但學畫畫又很費錢,需要資金來支持,她的目的就是掙錢籌學費,有點錢就去學畫,沒錢了就重新找工作。如此反覆。有人說,如果張靜不搞畫畫,安心做好一項工作,憑她的聰穎和吃苦,早成了老闆,或在其他領域有所成就。但她說,“我從來都沒後悔過,因為有個信念在心中支撐著我,那就是繪畫,我執著追求的是藝術上的進步,而不是賺錢過平淡的生活。”
張靜身上有著常人無法匹及的大膽與執著,記者認為稱這樣一位勇敢的女士為“勇士”一點不為過。張靜就是這樣在追夢的道路上,不畏艱難險阻,披荊斬棘,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梅花香自苦寒來
張靜在繪畫之路上的追求並不是簡單臨摹,提高技藝,她經常外出寫生、採風,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到大自然中尋找靈感。濟源市組織畫家進山寫生,她一次不拉。大家翻山越嶺,露營山間,因為常常只有她一位女性,又只有一頂帳蓬,夜裡宿營王屋山間,她不便和男畫家們擠帳篷,就只能自己在冷風中看護篝火。餐風露宿煉就了她有一手好廚藝,她做的“炸醬麵”,成了大家野外寫生難得的美餐。漸漸地,大家都喜歡上了這個倔強堅強的“小妹妹”。
濟源是我國獼猴棲息的最北界,設有太行山獼猴自然保護區,獼猴也因此成了濟源的“城市名片”之一。張靜在集體寫生中喜歡上了獼猴,想用自己的畫筆去描繪它們,她為近距離地觀察獼猴,數十次單獨去自然保護區寫生,沐雨梳風,踏遍深山老林,常常追隨猴群,一觀察就是半天,勾勒出一幅幅獼猴各種神形兼備的素描。兩年多的積累,她不但創作出多種獼猴國畫作品,更創作出了18米長的《太行精靈》長卷,近百隻獼猴躍然紙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1996年,她應邀參加了中國民族書畫院組織的“民族書畫萬里行”採風團,先後到祖國的許多名山大川寫生。在這期間,她接觸了全國各地的許多畫家,博採眾長,虛心求教、細心揣摩,刻苦研讀,繪畫技藝日臻純青。
張靜多年來走南闖北的生活閱歷,形成了她畫域很寬廣的特色。她畫花鳥蟲魚,人物山水,都揮灑自如。但張靜最愛畫也最擅長的還是畫梅。張靜愛梅,為了畫好梅花,她多次到北京中山公園、蘇州梅園、鄢陵梅鄉等地,觀察、寫生。
1997年,張靜在擔任電視教學片《少林寺十大名拳》、《中國嵩山少林寺武功傳世秘籍(少兒篇)》的美術編輯時,與少林寺結緣,她長期在嵩山少林寺體驗生活、寫生、創作,結識了許多武僧朋友。她在木魚聲中聆聽高僧論道,在演武場上觀摩少林拳法。張靜對佛教有了全新的領悟,她非常想將這種領悟付諸於畫筆,展現在宣紙上。當她聽說1500年前,達摩祖師在嵩山面壁時,見寒冬臘月在嵩山絕頂有雪中紅梅紮根山崖,凌霜傲雪時,靈感迸發,夜不能寐。她想: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而梅花則是中國人所鐘情的花卉,如果能把武術姿態和梅花神韻相結合,通過國畫藝術表現出來,定能得到全世界華人的共鳴,定能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
多年的積累和感悟,一朝噴發。整整七天,她把宣紙鋪在走廊上,爬在宣紙上,揮毫潑墨,一氣呵成,創作出了一系列融少林武術招式於梅花傲骨的“少林鐵骨紅梅”。張靜的少林鐵骨紅梅,每一幅都是少林武僧的一個武術動作,她將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七星拳、梅花拳、炮拳、羅漢拳等的一招一式及禪意都融入畫梅中,用國畫這種國粹形式來表現。像那一株株紅梅,紮根山岩,根系裸露,咬定青山,巋然不動;她從佛教的博愛角度審視歷史的滄桑與自然的變遷,去謳歌中華民族的凌霜傲雪、百折不撓的高貴品質和情操。她畫的紅梅,神清氣爽,超凡脫俗,品質高潔;她畫的紅梅,鐵骨錚錚,枝挺花艷,暗香沁人,春意盎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張靜兼容並蓄,畫域寬廣,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都能畫;牡丹、翠竹都成竹在胸,信手塗來,但她為什麼獨鐘情於梅花,並在畫梅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張靜說:“我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坎坷崎嶇,經歷了無數的失意和磨難,但我沒有知難而退。我最欣賞的座右銘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的精神、品質,是激勵我、鼓舞我不懈追求的動力。”是的,張靜這三十年的人生,不就是給梅花做的最好註解嗎!
紅梅沁香品自高
一個生活在邊遠小城的山裡人、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自由職業者、一個一路打拚的弱女子,張靜的成功來之不易,她成功後的道路並不是坦途,她仍在繼續拼搏。
1996年,禹州市政府要到香港舉辦“中國鈞瓷香港國際研討會”,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會徽設計。張靜設計的會徽一舉中標,並以她的深厚美術功底,被研討會組委會聘請為美術設計,參與了研討會的全程設計,設計編輯了《中國鈞瓷珍品集》、《中國鈞瓷》等畫冊。這次香港之行,不僅開闊了她的眼界,更堅定了她追求藝術的信心。1997年,張靜在濟源成功地舉辦了個人書畫展,這在當時的濟源,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2001年,她作為濟源市代表團成員出訪日本,在新座市政府、議會當場作畫,受到日本友人好評,其作品被新座市政府收藏。她任《佛門泰斗——釋本煥》大型文獻巨著美編,參與了《中國嵩山少林寺武功傳世秘籍(少兒篇)》、電視教學片《少林寺十大名拳》的編著、拍攝工作。她為《濟源往事》、《濟源古代詩詞賞析》等書籍插圖100餘幅。並出版了《張靜書畫作品集》。
張靜的作品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國內外求畫者日趨增多,其作品的價格也一路走高。她乾脆辭去了其它與繪畫無關的工作,專心從事自己最愛的繪畫事業。
如今的張靜,在濟源及周邊地市是知名度很高的畫家,她也經常到全國各地參加書畫筆會,和同行們切磋技藝。更多的時間,她仍是潛心創作。她把家裡房子的二樓整個打通,做成自己獨立的畫室,四壁都掛滿了自己的作品。個性豪爽的她喜歡畫大幅的畫作,經常以地作案,趴在地上一畫就是幾個小時。
她經常參加公益活動,下鄉進廠進行講課、進軍營,訪警署表演書畫;她上街為民眾書寫春聯、登上市春節聯歡會的舞台,當場作畫;中小學生、退休幹部找她學畫,她總是耐心地教。濟源是革命老區,她應邀擔任《濟源老區》雜誌美編,為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作好宣傳。
她來到北京擔任了“中國書畫評估圖錄年鑑社”的美術主編、“北京清源閣畫院”的副院長。
談起這些,張靜深情地說:“一枝紅梅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我是畫梅人,首先要在自己身上體現紅梅馨香沁人、品質高潔的精神,用自己的畫筆和才藝為社會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這樣才能無愧於偉大的時代。”談到未來的發展,張靜收住眼中回憶往事時的憂傷神色,一臉興致勃勃,躊躇滿志。這位一直擁有紅梅凌霜傲雪般無畏勇氣的女畫家,正朝著自己心中的聖殿,鼓滿風帆。我們祝願她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