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麟中國史綱/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

張蔭麟中國史綱/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

作者蔭麟先生為民國時期極具才和思想的者,曾受到其師輩們梁啓超、寅恪、錢穆等諸多大師的器期,惜英年早逝,住世僅37年。 張蔭麟編著的《張蔭麟中國史綱》是作者短暫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已足見作者深邃敏銳的識見和淵博厚實的學,透又睿永的思想。《張蔭麟中國史綱》的撰寫,在當時是作為歷史教的一種讀本(《中國史綱》第一部),所以在形式上就更為生動活,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板,但同時又富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且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含情感與敬意,故全書無任何淺薄、空疏、浮誇,書中的不少觀點和思想在今人看來仍極有價值和參考意義。由史學家王家范教授特為本書撰寫的導讀文,也是有血肉,見解獨到,意味深長,可謂珠聯璧合。

基本介紹

  • 書名:張蔭麟中國史綱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作者:張蔭麟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60830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世紀上半葉著名史家張蔭麟先生的代表作,完成於抗戰前夕,它以洗鍊的文筆,栩栩如生地講述了自商代到東漢的中國歷史,在述事的同時重點敘述了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
張蔭麟編著的《張蔭麟中國史綱》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以豐富的文史資料和自由的行文風格闡釋主題。書中敘述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並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歷代文化的各個層面——內城與外郊;市區與郊野;皇室與民眾;皇宮、御苑、寺廟、佛塔、雕塑、繪畫、書法等等藝術的概觀或細節,並儘可能以照片和地圖輔助表達。該書是國人不可不讀的又一名作。

作者簡介

字素痴,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次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赴美史丹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和社會學,獲博士學位。

圖書目錄

自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國史綱》獻辭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第一節 商代文化
第二節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 周代與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 奴隸
第三節 庶民
第四節 都邑與商業
第五節 家庭
第六節 士
第七節 宗教
第八節 卿大夫
第九節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
第一節 楚的興起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 晉楚爭霸
第四節 吳越代興
第五節 鄭子產
第四章 孔子及其時世
第一節 魯國的特色
第二節 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
第三節 孔子與其時世
第四節 孔子與政治
第五節 孔子與教育
第六節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第二節 魏文侯李克吳起
第三節 秦的變法
第四節 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
第五節 國際局面的變遷
第六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第一節 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第二節 墨子
第三節 墨子與墨家
第四節 孟子許行及周官
第五節 楊朱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第六節 鄒衍苟卿韓非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 呂不韋與贏政
第二節 六國混
第三節 新帝國的經營
第四節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第八章 秦漢之際
第一節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 項羽與巨鹿之戰
第三節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 楚漢之戰及其結局
第九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一節 純郡縣制的重建
第二節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 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
第四節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
第十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第一節 道家學說的全盛及其影響
第二節 儒家的正統地位之確立
第三節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響
第十一章 改制與“革命”
第一節 外戚王氏的專權
第二節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節 從王莽復起至稱帝
第四節 王莽的改革
第五節 新朝的傾覆
第六節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
附錄
漢帝國的中興與衰亡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與思想

文摘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封建帝國的組織
武王所肇創、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國”,維持了約莫七百年(公元前十一世紀初至前五世紀末)。這期間的社會概況便是本章所要描寫的。自然在這期間,並非沒有社會變遷,而各地域的情形也不一致。這縱橫兩方面的變異,雖然現在可能知道的很少,下文也將連帶敘及。這個時期是我國社會史中第一個有詳情可考的時期。周代的社會組織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史的基礎。從這散漫的封建的帝國到漢以後統一的郡縣的帝國,從這階級判分、特權固定的社會到漢以後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較平等的社會,這其間的歷程.是我國社會史的中心問題之一。
上面所提到“封建”一詞常被濫用。嚴格地說,封建的社會的要素是這樣: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一個封君,雖然對於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襲的統治者而兼地主;在這社會裡,凡統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統治者,同時各級統治者屬下的一切農民非農奴即佃客,他們不能私有或轉賣所耕的土地。照這界說,周代的社會無疑地是封建社會。而且在中國史里只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名義上這整個的帝國是“王土”,整個帝國里的人都是“王臣”,但事實上周王所直接統屬的只是王畿之地。王畿是以鎬京和洛邑為兩個焦點,其範圍現在不能確考,但可知其北不過黃河,南不到漢水流域,東不到淮水流域,西則鎬京已接近邊陲。王畿之地,在周人的估計中,是約莫一千里左右見方。王畿之外,周室先後至少封立了一百三十個以上(確教{可考)的諸侯國,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過按期納貢朝覲,出兵助王征伐,及救濟畿內的災患而已。諸侯國的內政幾乎完全自主。而王室開國初年的武威過去以後,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也成了具文,盡不盡聽憑諸侯的喜歡罷了。另一方面,周王在畿內,諸侯在國內,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給許多小封君。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區內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世襲主人,人民對他納租稅,服力役和兵役,聽憑他生殺予奪,不過他每年對諸侯或王室有納貢的義務。
周朝的諸侯國,就其起源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開國之初,王室把新征服或取得的土地,分給宗親姻戚或功臣而建立的。前章所表列的國家皆屬此類。第二類是開國許久之後,王室劃分畿內的土地賜給子弟或功臣而建立,例如鄭、秦。鄭始祖為周厲王少子友,宣王時始封,在今陝西華縣。幽王之亂,鄭友寄家於鄶及東虢,因而占奪其地,別建新國(在今河南中部黃河以南新鄭一帶)。第三類是拿商朝原有的土地封給商朝後裔的,屬於此類的只有宋。第四類是商代原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歸附於周朝的,例如陳、杞等。舊說周朝諸侯,爵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此說曾有人懷疑。但現存東周的魯國史記里確有這五等的分別。其中所稱及的諸侯公爵的只有宋,男爵的只有許(令河南許昌);屬於第一類的多數為侯,亦有為伯的;屬於第二類的秦、鄭皆為伯;屬於第四類的大抵為子。
王畿內的小封君殆全是王族。列國的小封君原初殆亦全是“公族”(國君的同族);但至遲在前七世紀初這種清一色的局面已打破。齊桓公(前六五一至前六四三年)有名的賢臣管仲和景公(前五四七至前四九○年)有名的賢臣晏嬰都有封地,卻非公族,晏嬰並且據說是個東夷。晉國自從獻公(前六七六至前六五一年)把公族幾乎誅逐淨盡,後來的貴族多屬異姓,或來自別國。秦國自從它的政制有可稽考,自從穆公(前六五九至前六:一年)的時代,已大用“客卿”,公族始終在秦國沒有抬過頭。但魯、鄭和宋國,似乎終春秋之世不曾有過(至少稀有)非公族的小封君。這個差異是進取和保守的差異的背景,也是強弱的差異的背景。畿內小封君的情形,我們所知甚少,姑置不談。列國的小封君統稱為大夫。列國的大夫多數是在國君的朝廷里任職的,其輔助國君掌理一般國政的叫做卿。卿有上下或正副之別。大國的卿至多不過六位。大夫亦有上下的等級,但其數目沒有限制。大夫的地位是世襲的,卿的地位卻照例不是世襲的,雖然也有累代為卿的巨室。大夫的家族各有特殊的氏。有以開宗大夫的官職為氏的;有以封地的首邑為氏的;若開宗大夫為國君之子,則第三世以下用開宗大夫的別字為氏。下文為敘述的便利,稱大夫的世襲的家業為“氏室”,以別於諸侯的“公室”和周王的“王室”。(註:周制,列國的卿,有一兩位要由王朝任命,但此制實施之時間空間範圍不詳。)
周王和大小的封君(包括諸侯)構成這封建社會的最上層,其次的一層是他們所祿養的官吏和武士,又其次的一層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庶人,最下的一層是貴家所豢養的奴隸。P21-23

序言

作者寫此書時所懸鵠的如下:(1)融會前人研究結果和作者玩索所得以說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參人考證,不引用或採用前人敘述的成文,即原始檔案的載錄亦力求節省;(2)選擇少數的節目為主題,給每一所選的節目以相當透徹的敘述,這些節目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為背景;(3)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顧並詳。至於實際成就與所懸鵠的之間,有多少距離,只好付之讀者的判斷了。
這部書原不是作者創意要寫的。創意要他寫這部書並且給他以寫這部書的機會的是傅孟真先生和錢乙藜先生。往在昆明,黃子堅先生、孫毓棠先生曾費心謀刊印此書而未成。比來遵義,張曉峰先生主國立浙江大學史地教育研究室為石印五百冊以廣其傳。以上諸先生,作者謹於此志謝。
三十年三月張蔭麟於貴州遵義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