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姜

張良姜

張良姜,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張良姜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在《辭海》一書“魯山縣”條目中,有特產張良姜的記載。漢代曾把張良姜列為貢品,《魯山縣誌》記載:漢高帝三年(前204年),劉邦、張良等在張良鎮安營紮寨。期間,劉邦及官兵染病,久治不愈,民奉薑湯,服而即愈,劉邦甚愛之,即位後,欽定張良姜為貢品。張良姜特點是色澤金黃、辛辣芳香、久煮不爛、藥食兩用。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張良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良姜
  • 產地名稱: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
  • 品質特點:色澤金黃、辛辣芳香、久煮不爛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459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9月13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等級分類,貯藏方法,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張良姜根莖皮肉深黃、有分枝12—20個,姜球多,節間短,排列緊密,扇狀分布,姜球上部鱗片呈鮮紅色。小黃姜品種單球重700—900克,大黃姜品種單球重1500克以上。適合烹調,加工,以及用作醫藥製品。
張良姜張良姜

內在品質

張良姜除具有一般姜的營養成分外,其蛋白質、糖類、粗纖維素和礦物質元素硒的含量較高。經農業部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張良姜中的蛋白質的實際含量達到了1.62克/100克,高出普通生薑0.22克,總含量≥1.6%,粗纖維素的實際含量≥1.2%,高出普通生薑的0.2%,可溶性總糖≥1.8%,張良姜辛辣芳香,風味獨特,質實多絲,百煮不爛。

等級分類

張良姜參照出口生薑分級,共分四個級別:即:M、L、LL、LLL四級,M級為150—200克,L級為200—250克,LL級為250—300克,LLL級為300—350克。

貯藏方法

張良姜一般採用井窖貯藏,窖深一般在6—7米,窖口直徑0.7—0.8米,底部直徑2.5—3米,張良姜貯藏溫度一般在11℃—13℃,濕度95%左右。張良姜只要不受凍害,久貯不腐,一般可貯藏2年以上。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魯山縣南部為淺山丘嶺,北部為平原,總體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張良姜生產區域內土壤為褐粘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透氣性和透水性較好,有機質含量2.15%,全氮含量0.1%,有效磷含27.43毫克/千克,速效鉀含量95.72毫克/千克,pH值在7.00左右,適合張良姜的生長。

水文情況

魯山縣境內有兩支河流,一條是澎河,一條是冷水河,昭平台水庫灌區南乾渠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均屬淮河水系。地下水位較淺,且水量豐富,水中各類元素較全,水質好。

氣候情況

張良鎮一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時令短,日照充足,太陽輻射量大,小氣候明顯。無霜期時間長,年平均達214天。雨水充足,年均降雨量950毫米。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有利於生薑產業的種植髮展。
張良姜張良姜

歷史淵源

張良姜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據《史記》和1995年6月在張良鎮張北村出土的漢代石碑記載,漢高帝三年(前204年),劉邦項羽爭霸,劉邦帥五諸侯兵56萬人,屯兵張良鎮,期間,染病不愈,民奉薑湯,服而即愈,劉邦甚愛之,即位後,欽定張良姜為貢品,由此張良姜聞名。以後,歷朝歷代的地方官吏都按例派人將當年所產新姜送至京城,供皇宮和朝廷大臣享用。
直到清朝初期,河南地方官吏仍年年向朝廷進貢。
民國時期,張良姜種植面積較大,遠銷全國各地,聲名遠播。瘟病發作之年,張良姜價格飆升,疫區姜販往往會將張良姜切片而賣,大發姜財,產地許多農民也因種植張良姜而發家致富。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張良姜種植大多集中在張良鎮的營東、營南、營西三個生產大隊,面積700多公頃,主要是按計畫供應給國家機關、部隊和大中型企業,只有部分農戶在自留地上種植的少量張良姜在附近農貿市場銷售。逢年過節,當地民眾多以張良姜為禮品互贈親朋好友。
2008年3月,國家商標局批准通過了“張良姜”商標註冊。
張良姜張良姜

生產情況

2010年,張良姜產地面積3000公頃,年產量約13.5萬噸。

產品榮譽

張良姜入選“首批中原貢品保護名錄”。在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張良姜獲得金獎。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張良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7年06月,張良姜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評定。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魯山縣張良鎮、磙子營鄉西部、馬樓鄉東部的88個行政村。東經112°59′—113°06′,北緯33°37′—33°43′。

質量技術要求

1.地塊選擇與要求,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前茬未種過茄科植物的中性或微酸性的肥沃土壤,輪作2年以上。
2.姜種選擇,選擇優質、豐產、抗逆性強、耐貯運的具有張良地方傳統品種性狀的大黃姜或小黃姜進行生產。用作種姜的姜塊要肥大飽滿、皮色光亮、不乾裂、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為害、無機械損傷。
3.姜種處理,播種前20—30天,將姜種平攤在背風向陽的平地或草蓆上,晾曬1—2天。傍晚收進室內或進行遮蓋,以防夜間受凍,中午若日光強烈,應適當遮蔭防暴曬。姜種晾曬1—2天后,堆於室內並蓋上草簾,保持11—16℃,堆放2—3天,進行困姜,期間,要注意剔除瘦弱乾癟、質軟變褐的劣質姜種。困姜後即開始催芽。
方法一:在3月中下旬,將牛糞或馬糞曬熱(散去濕氣)後,在背風向陽處攤平,厚度30厘米,將姜種平攤在牛糞或馬糞上,上蓋10厘米牛糞或馬糞,周圍及上部用泥封好,上留一孔,直徑約15厘米,用碗蓋上,25天后觀察,芽長1—2厘米取出備播。
方法二:3月中下旬,將姜種置於密閉的室內,生爐火,用管道將煤煙排出室外,在相對濕度80—85%、溫度22—28℃(前期23℃左右,中期26℃左右,後期24℃左右)條件下催芽。當幼芽長度達1—2厘米時,即可播種。催芽後,將姜種掰成35—75克重的姜塊,每塊姜種上保留一個壯芽,其餘幼芽全部掰除。然後,用1%波爾多液浸種20分鐘,或用草木灰浸出液浸種20分鐘,或用1%石灰水浸種30分鐘後,取出晾乾備播。
4.整地施肥,深耕25—30厘米,耙細耙平。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草木灰15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有機肥2000千克、三元素複合肥50千克。除此之外,另施入K2SO450千克。
5.播種,4月下旬,在5厘米深處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播種。一般每667平方米需姜種300—350千克。播種時按行距60厘米,株距20—22厘米起壟,壟高20厘米,在壟兩側各栽植一行,姜芽朝上擺放,若土壤過於乾旱,可小澆水一次,水下滲後擺放姜種,播後覆土5厘米。每667平方米種植5000—5500株。
6.田間管理,當出苗率達50%時,及時進行姜田遮蔭。可採用水泥柱、竹竿等材料搭成2米高的拱棚架,扣上遮光率30%的遮陽網,也可用柴草作遮蔭物,方法是:在南北姜溝的西側,(東西姜溝的南側)按10—15厘米的距離交叉斜插上一排高1米左右的柴草,8月上中旬,要及時拆除遮蔭物。出苗後,要結合澆水,中耕除草1—2次,進入旺盛生長期,植株逐漸封壟,可人工拔除雜草,也可用72%異丙甲草胺乳油進行化學除草。出苗前一般不澆水,幼苗期應小水勤澆,澆後淺耕保墒。夏季勤澆水,可降低地溫,以早晚澆水為好,田間積水過多應及時排澇。立秋後,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增多,應保證水分充足供應,保持土壤相對濕度75—80%,收穫前3天澆最後一次水。應多次追肥。具體是在姜苗高30厘米左右時追第一次“壯苗肥”,每667平方米隨水沖施腐熟人糞尿10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立秋前後,追施轉折肥,每667平方米可施腐熟有機肥1000千克,並配合施入三元素複合肥15—20千克;9月上旬,應追一次補充肥,每667平方米施三元素複合肥20—30千克。姜進入旺盛生長期,應結合追肥和澆水進行培土。每隔15—20天培土一次,共培土3—4次。
7.病蟲害防治,張良姜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姜瘟病、葉枯病、斑點病、炭疽病以及姜螟等。防治方法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合理運用農業栽培措施和生物、物理以及化學防治,達到安全高效、經濟實用的目的。一是要實行兩年以上輪作,避免連作或前茬為茄科作物。二是選擇抗病良種,精選無病害姜種。三要重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實行測土平衡施肥。四是發病及採收後及時清除病株殘體,清潔田園。五是在姜螟發生期,可使用防蟲網,人工捕殺等方法防治,也可人工釋放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六是合理進行農藥防治。防治姜瘟病(腐爛病),要在掰姜前用1:1:100的波爾多液浸種20分鐘,或用500毫克/L的硫酸鏈黴素或新植黴素浸種48小時。生長期發現病株,及時挖除病株及病株周圍土壤,帶出大田深埋,在穴內施漂白粉125克或澆1%的漂白粉液,然後用無菌土封堆。病株可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50倍液灌根,每株用藥250毫升。防治葉枯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噴灑植株。防治斑點病可用或用50%複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植株。對於炭疽病可用50%複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防治。對於姜螟可用52.25%農地樂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6000倍液噴霧。
8.採收及收後處理,10月中下旬,霜降以後開始採收,採用塑膠大棚延遲栽培的可延後一個月採收。採收方法是:在收穫前,先澆小水使土壤充分濕潤,將姜株拔出或刨出,輕輕抖掉泥土,然後從莖基部以上2厘米處削去莖稈,摘除姜須,即可入窖(勿需晾曬)或出售。
9.生產記錄要求,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姜產品名稱,土壤耕作茬口,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方式、時間及施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