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

張益唐

張益唐,1955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平湖市,華人數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

1978年張益唐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年本科畢業;1982—1985年,師從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2013年5月,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

張益唐在不依賴未經證明推論的前提下,發現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個重要問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益唐
  • 外文名:Tom Zhang
  • 國籍:美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55年
  • 職業:數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美國普渡大學
  • 主要成就:2014年度羅夫·肖克獎
    2014年柯爾數論獎
    2014年麥克阿瑟天才獎
    201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祖籍:浙江平湖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張益唐張益唐
1978年,張益唐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年本科畢業。
1982年-1985年,張益唐師從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
1985年,張益唐赴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2年,張益唐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
2015年,張益唐的故事被選入2015年北大畢業致詞的微電影中。
2016年,張益唐來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任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12年,張益唐完成了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並開展了幾個月枯燥的系統性檢查。
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將論文投給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在此之前,張益唐唯一發表過的論文就是2001年在《杜克數學學報》上發表的關於黎曼猜想的論文,和一篇1985年在中國讀書期間發在國內《數學學報》上的文章,而其關於“雅可比猜想”的博士論文則由於涉及的引理不能確認正確而沒有發表。論文於2013年5月21日已經完成同行評審獲正式接收。
張益唐公式張益唐公式
《自然》的報導稱,如果這個結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證明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對。換言之,張益唐將給孿生素數猜想證明開一個真正的“頭”。
張益唐在北大的研究生導師潘承彪聽聞這一訊息後“十分高興”,他隨即給蔡天新發信並附上審稿人、美國科學院院士IWANICE的評價:證明無誤、非常漂亮,相信不久會有很多人把“7000萬”這個數字“變小”。
數學年刊》審稿人評價“其證明是對的,並且是一流的數學工作”。
在張益唐的論文中,他給出的結果是,存在無數對相鄰素數,它們的差相差不過7000萬。但這只是一個估計,並非張益唐的方法能得到的最好結果。在論文出爐後,一些數學家吃透了新方法,開始試著改進這個常數。
張益唐的論文在5月14號面世,兩個星期後的5月28號,這個常數下降到了6000萬。僅僅過了兩天的5月31號,下降到了4200萬。又過了三天的6月2號,則是1300萬。次日,500萬。6月5號,40萬,連原來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在英國數學家Tim Gowers等人發起的“Polymath”計畫中,孿生素數問題成為了一個在全球數學工作者中利用網路進行合作的一個典型。人們不斷的改進張益唐的證明,進一步拉近了與最終解決孿生素數猜想的距離。在2014年2月,張益唐的七千萬已經被縮小到246。
  • 學術交流
2013年5月13日,張益唐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演講,介紹了他的這項研究進展。
2014年8月,在韓國首爾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張益唐獲邀請在閉幕式之前作一小時的受邀報告(invited lecture)。(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受邀報告通常為45分鐘。)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所獲榮譽
2013年12月2日
2014年弗蘭克·奈爾森·科爾(Frank Nelson Cole)數論
2013年
晨興數學卓越成就獎
2014年2月13日
Rolf Schock獎(羅夫·肖克獎)數學獎
2014年9月16日
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hip)
2016年10月
2018年
美國亞裔工程師學會的終身成就獎

社會任職

張益唐擔任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個人生活

13歲的時候,張益唐搬到了北京,15歲隨母親下放農場,他父親也被下放到另一個農場。在農場,如果別人發現你在看書就會阻止你,因為“數學對階級鬥爭沒用”。幾年後,張益唐回到北京,後在一家鎖具廠當工人。不久後,他開始琢磨參加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我花了幾個月時間自學了所有高中物理和化學,也學了點歷史,但時間不太夠。”23歲時,張益唐終於成為北大數學系“78級”的學生。
張益唐天生迷戀數學。他1955年出生在上海。母親在機關工作,父親是電氣工程方面的教授,但由於工作關係,父親沒有機會教他數學。張益唐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開始“試著了解所有跟數學有關的東西”,並且“變得對數學充滿渴求。”後來他的父母因為工作遷居北京,將他留在上海隨外婆生活。“文革”開始後,學校教育中斷,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看數學書上,這些數學書全是他從書店弄來的便宜貨。他還非常喜歡看《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分別有物理、化學、生物和數學卷。當他遇到弄不懂的東西時,他說“我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因為沒人能幫我。”
張益唐張益唐
據大學時住在張益唐隔壁宿舍的沈捷回憶,他們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當時,不管是上課還是考試,年齡比他大4歲的張益唐總是“領先一截”,“他很愛自學,我們難題解不出來,都找他”。沈捷記得,張益唐畢業以後,把全部家當放到房車裡,便開著車去多個大學一邊求職,一邊“講這個結果(指雅克比猜想的成果)”。其中一段時間,張益唐還來到沈捷當時任教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他住我這邊的那段時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追求‘完美’的性子,有一位教授評價他做出的是雅克比猜想證明中最好的一個,但因為其中一個細節未完全搞清楚,就被他看作是‘一般的成果’,死活不願意發表。”
張益唐9歲時偶然得到一本大學數學教材,便開始潛心研究數學,研究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的數學難題。研究數學最大的感受是數學是美麗的,素數的結構是美麗的,值得一生投入。對獲獎他感到非常高興。這么多年來,雖然生活有時很不容易,但他對數學的執著和熱愛從沒有改變,從沒有放棄夢想。談到成功經驗,張益唐說,首先,數學研究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崇拜權威,要敢於挑戰傳統,對那些別人說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勇於探索;其次,不要怕失敗,每次失敗都是新的起點,不要因為失敗而喪失信心,不要有畏懼心理。如果真正熱愛數學,就不要放棄。數學是對人類智力水平的一個衡量,很多數學猜想和難題擺在那裡,就像跳高運動員要征服的橫桿。看看數學家們誰能跳過去,跳出新高度。

人物評價

曾任他們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丁石孫“非常看重張益唐”,並“力邀他回北大”,但張最終還是沒回來。沈捷後來了解,“有人說他是要面子,我覺得他是不甘心,自己覺得沒做成一些成績就回國,太不甘心。”他並非陳景潤式“性格孤僻”的數學家,沈捷告訴記者:“他儘管有一點自負,畢竟很聰明,但是他待人很親和。在我看來,他除了太痴迷於數字,其他和我們都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