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潛行狀碑

張潛墓行狀碑在銅都江西德興發現。

北宋煉銅家張潛墓行狀碑在銅都江西德興發現。
張潛(1025—1105),字明叔,德興吳園人。張潛墓行狀碑是在張氏世居之地德興銀城吳園村出土的。碑青石質,碑石144厘米見方,厚15厘米,碑體平整巨碩。書體行楷,娟秀勁麗,鐫刻精工。碑文縱59行,行64字,計3600字,記載張潛一生對煉銅事業的重大貢獻。張潛碑撰刻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三月,承議郎權知邵武軍管勾學事兼管內勸農事騎都慰,後知處州,通議大夫萬如石撰文。
據碑文記載,張潛“嘗讀《神農書》,見膽礬水可浸鐵為銅,試之信然。曰:此利國術了,命其子甲獻之。朝遷下其法,諸路歲收銅數百萬。”張潛根據前人的長期實踐經驗總結出浸鐵取銅的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工藝,於紹聖年間(0194—1098)撰專著《浸銅要略》並獻於朝遷。寧廷頒行其法,在江西德興興利場、江西鉛山場、廣東韶州岑水場、湖南長沙永興場、安徽銅陵場等銅礦大規模彩,效益明顯,受朝廷嘉獎。
張潛行狀碑已由德興市博物館收藏,它對研究我國古代冶煉技術發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