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明兵部侍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海(1436—1498) 字文淵,明德州(今德城區抬頭寺鄉張申村)人。“祖鵬舉,本北直隸順天府(今北京市)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從居通州(今北京市通縣)。”明洪武年間,皇帝下令遷移年(明府之稱別)“平民允實於平原”。“於永樂年間自通州遷山東濟南府德州,入依仁二里一甲民籍,居住南門外平原嶺下路東古槐堂。”後遷居張申村。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海
  • 字號:字文淵
  • 所處時代:明 
  • 出生時間:1436
  • 去世時間: 1498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張海(1436—1498) 字文淵,明德州(今德城區抬頭寺鄉張申村)人。“祖鵬舉,本北直隸順天府(今北京市)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從居通州(今北京市通縣)。”明洪武年間,皇帝下令遷移年(明府之稱別)“平民允實於平原”。“於永樂年間自通州遷山東濟南府德州,入依仁二里一甲民籍,居住南門外平原嶺下路東古槐堂。”後遷居張申村。

人物經歷

張海“少游鄉學,性敏而勤才特著,在諸生中歧嶷不凡,德器拔山”。雖出身德州世族,但“父忠早卒,惟李母在堂,其年幼時家已破落”。學塾時,在經濟上得其岳父潘士真之助,才得以專心文業。登第前,妻潘氏,“憂恐以沮喪志,乃竭刀女紅,以資薪水,勞勤事紡,績以供賓祀之奉”數年。天順三年(1459),成為山東鄉試第一人;成化二年(1466)考中進士,授戶部給事中,進左給事中,再進都給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污之聲鳴,於諫垣文譽籍,籍動朝著,隨被命遼東,核讓錢穀”。擢順天(今北京市)府丞,遷太僕寺卿。因上疏揭發萬貴妃之弟和汪直的不法罪惡及吏部尚書尹某的錯誤,“汪直用事”,“海以公事,往見不屈,”受杖後出任雲南鶴慶府知府。弘治元年(1489)三月,被召還為順天府尹;二年(1490)拜兵部右侍郎,進左侍郎。適逢西部吐魯番叛亂,皇帝命張海前往治理。張海“乃合眾議,條上六事,得帝允準,西部叛亂逐得平定”。回朝後被劾遭貶,降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弘治十一年(1499),乞請辭職還鄉,將行,竟病逝在官舍之中,終年63歲。
張海不但政績顯著,而且豪邁有氣節。“喜文事,擅長詩文,酷好吟詠,篇章甚多”。著有《詩文集》31卷。“晚年自焚其稿,《廣川人文初搜》中存數十首,得於其族人。”時人評其詩“詩文超逸,不類凡響,注重音調,講究辭藻”,“其詞調之刻露以鳥佛,態息之情超似陶令,意之綿邈寄託遙深似商隱”。觀其格闊,頗似高啟,“凡古人所長,無不兼之”,“天子稱其才,壓翰林不虛也”,評價甚高。縱覽《遺詩》,似有過譽之處,從其詩歌的藝術性上看,在明初詩壇上居上流,是唐詩宋詞在明代的繼續和發展。
最能體現他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的是一些以寫景抒情為內容的七言歌行和七律。他的古歌行多能接觸農村的現實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如《春日偶成》、《清明》、《題楊太守竹梅二圖》等,都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其七律多是登臨懷古和贈答酬和之作,也大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頗有唐詩風範。他的《秋江送別迴文詩》最著名。“何如帳別此停舟,滾滾長江一送秋。荷蓋翠藏秋鷺宿,樹煙濃對曉山幽。歌來暗想花驚眼,賦罷新愁月過樓。波浪碧搖帆影碎,鄉情正是可人游。”此詩倒讀也是對仗工整,聲韻和諧的七律:“遊人可是正情鄉,碎影帆搖碧浪波。樓過月愁新罷賦,眼驚花想暗來歌。幽山曉對濃煙樹,宿鷺秋藏翠蓋荷。秋送一江長滾滾,舟停此別帳如何。”真乃情景融合,想而折回,真情之自然流露,無怪時人評說“非有縱橫之才不可為矣”。遠之不言追溯,可在明代詩歌中,象張海這樣的迴文詩,還是不多見的,是值得繼承和研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