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禮烈士陵園

張欽禮烈士陵園

張欽禮烈士陵園位於蘭考縣南彰鎮張莊村,這裡是張欽禮縣長出生的地方,張縣長安葬於此,蘭考人民為了懷念這位焦裕祿的好戰友,張欽禮同志的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特立百林墓碑。

這些碑文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寫的,文字算不上很精緻,有的還存在錯別字。但就是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使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民民眾對張欽禮同志的深厚感情。

焦裕祿同志的親密戰友張欽禮同志含冤去世的第11個年頭,他墓地上的紀念碑,已經增加到了七十一塊。這些石碑中的每一塊都包含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它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樹立在張欽禮墓地上,默默地傾述著人民民眾對張欽禮同志的懷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欽禮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南彰鎮張莊村
  • 開放時間:自由開放瞻仰
  • 景點級別:烈士陵園
張欽禮陵園
一、張欽禮墳前的第一座碑
公元二零零四年甲申年十月初一,在蘭考,在孕育了焦裕祿偉大精神的土地上,有一塊石碑,悄然立在了張莊的田野里。在這個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日子,在這個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家族墓地,在這個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土墳前,因為碑刻上的名字而變得不再普通。它像一把小小的乾柴,燃起了萬千民眾對一個人的熾熱情懷;它像一泓清澈的小溪,滋潤了蘭考人民久涸的心田。今天看來,在幾十座高大的碑林里,它顯得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石碑,竟開了讓全蘭考、乃至全國都令人動容的先河------為一個人建立一片碑林,在這幾十座墓碑上,都共同刻著一個人的名字,這個名字就是-------張欽禮!
碑文:
人民公僕 張欽禮永垂不朽
華夏神州豐碑才立喚清官醒來
丹青史冊墨跡未乾寫英雄幾許
德高望重
 嗚呼 欽禮好書記,愛民誰與比。痛煞萬民心,飲恨不言屈。
哀哉 親人怕別離,相逢無歸期。望斷天涯路,何去覓書記。
壯哉 清官垂青史,青史血淚滴。民心大天地,誰鑄豐碑起?
卞秀英 王和平 鄭士成 齊二亮 敬立
  公元二零零四年甲申年十月初一
二、一位拾破爛老人為張欽禮立的碑
人要報恩
張縣長,你可能不記得我了。我是范玉梅,八十一歲了。你去世這兩年我天天心如刀割,埋怨蒼天咋不讓我替你去死。
我至今沒忘,一九六零年七月,你去看望老軍屬陳堂的母親,我和陳堂的其他鄰居聞信趕去看你。在互相問候中你得知我丈夫蒙冤被押,五個兒女幼小,不滿周歲的小女兒耳朵生病,往外爬蛆,無錢醫治,就與陳堂一起趕往我家探視。你拿出幾塊錢說:“我現在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不是縣長了只管給你寫個便信,到糧管所買點小磨油,給孩子耳朵里倒點,就會好的。我帶的錢不多,都給你,如果小磨油人家不要錢,就用這點錢給孩子買點吃的。”結果小磨油糧管所沒收錢,治好了小女兒的病,你給的錢買成了糧食,一家維持了許多天。這年十月,你又背著上百斤一布袋紅蘿蔔送到我家,全家老小靠這一布袋蘿蔔補貼活了過來,我和兒女現在提起此事仍然流淚不止。
張縣長你與我家無親無故,但你是俺家的恩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人。
城關鎮東街民婦范玉梅領全體子孫拜上
白茅石雕廠聽八十一歲的老人講完張縣長的真實事跡後所感動,免費贈石碑一塊,雕刻范玉梅老人的敘述。
贈送人:丁富友
公元二零零六年陰曆十月初一
三、一些當年的孤兒為張欽禮立的碑
1961年,在時任縣長的張欽禮提議下,經請示上級批准,組建了蘭考縣福利院。張欽禮非常重視孤兒的收養,還親自安排了許多孤兒進了福利院。
孤兒鄭金城立碑碑文:
世代懷念張欽禮書記
少小迭遭失親痛,兄妹伶仃似哀鴻
書記淚伸南海手,救我投入黨懷中
含心養育慈父心,茹苦教誨嚴師情
寸草難報三春暉,世代銜環祭英靈
沐恩侄鄭金城攜全家敬立
公元二零零五年五月七日
孤兒劉寶之父劉中豫立碑碑文:
洪恩百代 大義千秋
公元一九八九年。吾自台灣回蘭考尋根祭祖,兼與親子劉寶相會。
一九四八年,吾離家之台時,寶兒尚在襁褓。年三歲其母病故。於伶仃無靠之中,得張欽禮先生將其收養至政府所辦福利院中,供其吃穿,教其讀書,儼然慈父良師。吾四十年後見兒,兒已巋然丈夫,且娶妻生子,機關供職。隨謁恩人。深鞠三躬,促膝長話。
前年驚聞張公西歸,哀痛莫名;奈海峽阻隔,未及親吊。至愧至憾。今逢清明祭掃,囑子孫代勒此石,以旌張公之德,彰顯千秋大義。
台省 劉中豫 拜揖
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孤兒劉貴山兄弟立碑碑文:
感恩碑
因父母早逝,我和兩個弟弟成為三個幼小的孤兒,過著孤苦伶仃的流浪生活。
一九六二年十月,在張欽禮書記的親自安排下,我們兄弟三人和全縣許多孤兒進入蘭考社會福利院,過上了吃穿住用有人管,學習文化有人教的幸福生活。張書記十分重視福利院的工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他還不避寒暑風雨,多次前往照看,直到我們一個個參加工作,成家立業。
如今,張書記已辭世三載,追憶當年,我兄弟三人與眾多成長於蘭考福利院的孤兒哭釋之際,從心底詠唱:黨的陽光照我身,黨的雨露潤我心,世世代代報黨恩。
劉貴山並胞弟劉四軍、劉貴忠叩立
公元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四、為報救命之恩為張欽禮立的碑
永垂不朽
生為人民功高四海 死忠祖國名狀千秋
救命大恩流芳百世
一九六零年,我十一歲。這年農曆五月初三,我們同村十幾個兒童一起到蘭商乾渠的馬店橋東摸魚,我與同齡人張志江誤入水深三米的潭坑之中,苦苦掙扎,難以脫險,其餘兒童齊聲呼救。但聞聲趕來的成年人,見水深坑大,無人敢下。
這時,從南岸飛來一人,二話沒說躍入潭中,把我從水底托到岸上。聽說還有一人他再次潛入水底。三次換氣三次潛水,終未找到張志江。極度疲累之中,他又組織岸上從人扎筏,用長桿撈出張志江屍體。當他累昏在地,大家扶他坐起時,認出了他是蘭考百姓的父母官—張欽禮縣長。
數天后,我由父母帶領,到位於老君營東北地,蘭商乾渠南岸的草棚中拜見救命恩人才知道老人家正被帶著右傾分子帽子勞改之中。當時他經常挨餓,渾身浮腫,為救我們兩個兒童又大病了一場。
事過四十七年,時時刻刻難忘,細想恩人一生,總是心存百姓,自己為輕。
子: 張所強
蘭考縣葡萄架鄉王莊村農民張立省攜 女:張所萍
二零零六年農曆十月初一
白茅石雕廠鐵筆丁富友
五、農民安興才為養父張欽禮立的碑
思親望雲
養身父張公諱欽禮千古
一九五零年春,養父張欽禮、劉秀芝夫婦住小宋搞土改。訪貧問苦中,發現我家靠討飯度日。生母得結核病臥床不起。我僅三個多月,無奶餵養,骨瘦如柴奄奄一息。養父、養母商定,有口飯與我們同吃,嬰兒當親生撫養。
從此,劉秀芝一邊工作,一邊伺候我母,給我餵奶。當時劉媽親子不到半歲,也在乳養中。一母兩兒,一奶雙養:擦屎刮尿,移乾就濕。歷時八個多月。難以想像,二位老人是如何掙扎過來的。土改結束,他們一家離開小宋時,我家已翻身做主,我也成長為一歲多的健康幼兒。
生母在世之日,時常提起:沒有張叔叔、劉媽媽搭救,我們早已家破人亡。我本人也早已拋屍荒郊。生身養身恩同重,世代感念救命人。
安顯華 安桂芝 安風嬌
小宋集安興才攜妻 王芝蘭、子 女 安 平 跪泣
安顯富 安愛容 安風梅
公元二零零七年清明立
筆者感言:什麼是黨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張欽禮和民眾的關係就是這種聯繫的典範。
六、當年科研蘭考泡桐的大學生為張欽禮立的碑
蘭桐開發奠基人
一九六二年我們作為農業技術新兵從南方調到蘭考工作。氣候不適,水土不服,生活困苦等種種磨難,曾一度使我們處於去留的徘徊之中。是焦裕祿和張欽禮兄長似的關愛,嚴師般的教誨,讓我們紮根蘭考,開發出蘭考泡桐這一科研成果。焦書記辭世後,張欽禮幫我們對這一成果認真總結,大力推廣,使蘭考農桐間作面積由不足千畝發展到一九七八年的四十七萬畝,桐材蓄積量由幾乎為零增至二十三萬立米,年生長量八萬立米,年採伐量三萬立米。
上世紀七十年代,蘭考農桐間作經驗推廣到全省、全國。成林總面積超過七千萬畝。農桐間作林帶改變了農田的小氣候,僅河南省五千萬畝農桐間作麥田,每年就從乾熱風的災害中奪回糧食三十多億斤。這是其他任何工程都無法取代的生態效益。
世人認為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員的心血,科研人員則深知他們的成果來自焦裕祿、張欽禮這些搭建科研平台的幕後英雄。
當年科研蘭考泡桐的江南大學生
魏鑒章(河南省林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工程師)
敬立
朱禮楚(河南省蘭考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
(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七、焦裕祿樹立的紅旗隊為張欽禮立的碑
焦裕祿生前樹立了四面紅旗:秦寨、雙楊樹、韓村、趙垛樓。這四個紅旗隊都為張欽禮立了碑。這裡僅選錄了趙垛樓和秦寨立的碑文
趙垛樓為張欽禮立的碑
紅旗隊人心中的紅旗
一九六三年終的全縣表模大會上,趙垛樓大隊被評為四面紅旗隊之一。焦裕祿書記親自命名“趙垛樓的幹勁”。
從一九六二年上朔至六一年、六零年,趙垛樓連續三年絕收。兩千七百人全靠國家救濟存活。一九六三年春,焦裕祿、張欽禮二位書記一同來到這裡,他們實地勘察,向民眾請教,找到了連年受災的癥結是風沙、內澇,撥亮了趙垛樓人心中的一盞燈。
治災決戰由張書記指揮打響。他用毛澤東思想為大家鼓勁,用帶頭苦戰為大家添勁,一個春天,我們用三里之外的粘土蓋住三個沙丘,動土二十萬方,開挖十二條河道。六三年夏秋,雨水比往年還大,趙垛樓卻長出壓塌地的莊稼,秋後一季翻身。除了人吃馬餵還上交八萬斤餘糧。
焦書記逝世後,張書記秉承遺願,於一九六五年再到趙垛樓蹲點,將全部沙丘貼上膏藥紮上針,續挖七條大溝、三十四條小溝,實現了三溝配套。接著將此經驗推廣全縣,帶動了全縣的除三害工作。
榜樣的力量無窮,紅旗隊的經驗寶貴,培養紅旗隊的張書記功高,發現紅旗隊的焦書記偉大,他們是紅旗隊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紅旗。
趙垛樓大隊全體幹部民眾叩立
公元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秦寨為張欽禮立的碑
惠澤於民
張欽禮書記永垂不朽
當思原秦寨大隊七個自然村鹽鹼地的改造,在焦裕祿、張欽禮書記的直接關懷下,歷經兩個時期,摸索出兩種辦法,終讓不毛之地成為千畝良田。六十年代初,焦裕祿、張欽禮二位書記充分肯定秦寨大隊農民以蠶吃桑葉的進度翻淤壓鹼的決心,縣委及時解決生活困難,大力支援生產工具,治鹼工程初見成效;七十年代,張欽禮書記在全縣實行引黃灌淤,秦寨大隊所有鹼地普遍覆蓋一市尺以上淤土,面貌徹底改變。好書記人雖走遠,英明猶在。功德事業永存在我們心中。
蘭考縣堌陽原秦寨大隊十六個生產隊農民 同叩
二零零七年歲次丁亥二月十八日清明立
四明堂黃宗麟書刻
(題名:共130人;略)
八、龍莊村全體民眾為張欽禮立的碑
改變沙區的領路人張欽禮書記永垂不朽
我龍莊共四個自然村,計人口兩千二百七十人,耕地兩千六百八十畝。其中沙地沙丘近千畝。當年未治理時,,千畝沙地顆粒不收。其餘土地因受沙害也所收無幾。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張欽禮書記帶領我村幹部防風固沙丘五百六十六畝,致使全部耕地沙固風息,世代可耕。特此樹碑銘功彰顯千秋。
蘭考縣小宋鄉龍莊村黨支部、村委會成員
孔令山 龍國旗 張作彬 張東艷 肖建升 孔德林攜全體鄉親 同叩
公元二零零九年五月七日
筆者感言:從上述碑文中可以看出,焦裕祿在蘭考除三害、種泡桐的感人事跡中,處處都伴隨著張欽禮的身影。焦裕祿逝世後,張欽禮又繼承焦裕祿的遺願,嘔心瀝血地為蘭考發展奮鬥了十幾年,“焦裕祿同志的親密戰友”這個稱號,張欽禮是當之無愧的。
九、白茅石雕廠為張欽禮立的碑
被(讓)我感動的人
白茅石雕廠是一個綜合現代化、祖傳多代的大型企業。從我曾祖父、祖父、還有我父親,一百多年來曾刻過許多知名人士的石碑,但從沒雕刻過象那么多平常百姓給張欽禮書記的贊碑,也沒有見過一個普通縣官有那么多百姓前來祭念,更沒有聽說過有數萬張書記前來報恩的民眾,特立碑紀之。
張欽禮爺爺永垂不朽
白茅石雕廠丁勝傑
二零零七年仲春立
十、一些外地民眾為張欽禮立的碑
張欽禮逝世三周年過後,立碑者仍然絡繹不絕,而且從縣內擴展到縣外,從省內擴展到省外。
黑龍江民眾為張欽禮立的碑
蒼天作證
清官一去千古嘆 百姓鐫留萬年碑
清明節,慕名至張欽禮墓前拜謁,果然掃墓者人群如潮,絡繹不絕。但見濃綠田野碑群林立,莊嚴肅穆,蔚為壯觀,堪稱一奇。又讀碑文,才知張公原為縣長,以民為主,悽苦一生,百姓深愛,終因蒙不白之冤飲恨九泉,此為二奇。再看為張公立碑者,多來自社會基層,農民兄弟,弱勢群體,竟然揮淚書碑鐫文,呼喚正義,自發地為張公抱打不平,此乃三奇!我輩後生,甚幸親臨此境,敬觀墓碑,一碑一奇;細品碑文,一句三嘆;碑碑記載張公親民功德,字字思念張公愛民情懷。民眾自發自立,一碑一事一恩,感天動地,栩栩如生。史書巨著,洋洋萬卷無先例。張公碑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真乃集人間道義、良知之大成也!嘆為觀止。特立此碑,致以敬仰!
黑龍江省王景生 李志友 楊光紀 顧書珍
二零零八年戍子奧運年清明節敬立
河南省部分幹部民眾為張欽禮立的碑
焦裕祿同志的親密戰友
張欽禮同志永垂不朽
公元兩千零七年歲在丁亥二月十八日立
你的最愛是人民,人民最愛的是你。
你為人民做了多少好事,人民為你唱了多少頌歌;你為人民灑了多少汗水,人民為你流了多少淚水。你為人民建造了一座現實的豐碑,人民為你鑄造了一座歷史的豐碑。為歷史建造豐碑的是人,為人建造豐碑的是歷史。
敬民愛民者,才能民敬民愛;念民懷民者,才能民念民懷。人民最無私,歷史最公正。
活在人民心中,就永遠活在歷史上。
建新 書丹
白茅石雕廠丁富有鐫刻
(題名共49人略)
十一、焦裕祿的大女兒焦守風代表252位立碑民眾在立碑儀式發言:
當年,我爸爸在蘭考工作時,作為縣委書記的張叔叔,與我爸爸肝膽相照,親密合作,患難與共,為改變蘭考災區的面貌貢獻了自己全部力量。我爸爸病故後,張叔基於對我爸爸的真摯友情和深刻理解,主動向上級黨和全社會宣揚、介紹我爸爸的事跡和精神。張叔對蘭考人民有著深沉的愛。他艱苦奮鬥了一生。七十年代帶領全縣人民終於治服了沙荒、鹽鹼、內澇三害,實現了我爸爸的遺願。現在,蘭考鄉親們自發地為他樹起一座座豐碑,充分體現了人民民眾對黨的好乾部的誠摯的熱愛和懷念。
2006年5月7日
十二、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云為張欽禮掃墓:
張叔,守雲給你送錢來了,恁該享受享受了。恁和俺爸爸關係最好了,恁弟兄倆花吧。……張叔叔是最高風亮節的人了,以後我會經常來看你的…….
為了弘揚張欽禮精神,後人李堡村五組村民‘:李清濤特此蒐集張欽禮歷史資料,以表敬仰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