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權(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

張桂權(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桂權,男,漢族,1957年4月出生,廣東高要人,中共黨員。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植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長,華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第七、八、九屆理事會理事,廣東省遺傳學會第六、七、八、九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98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2001-2010年任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2005年被聘為“廣東省高校特聘教授”(珠江學者)。長期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稻遺傳學與分子育種。先後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150多篇,其中在Nature Genetics等SCI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和參加了10多個水稻新品種的選育,並在華南地區大面積推廣套用。2001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2013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桂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肇慶高要縣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
  • 畢業院校廣東農林學院
人物簡介,擔任職務,其他信息,工作機遇,工作成果,研究領域,相關榮譽,個人心得,

人物簡介

姓名: 張桂權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57年出生
籍貫:廣東肇慶高要縣人
學歷:博士生導師

擔任職務

2001-2010年任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
2005年被聘為“廣東省高校特聘教授”(珠江學者)。
1998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1993-1995年,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基因組作圖實驗室(GML)任項目科學家。
1983年和1991年在華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研究生畢業,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78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

其他信息

長期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稻遺傳學與分子育種。先後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150多篇,其中在Nature Genetics等SCI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和參加了10多個水稻新品種的選育,並在華南地區大面積推廣套用。

工作機遇

肇慶
張桂權出生於1957年,廣東肇慶高要縣人。那是一個充滿饑荒的年代,家裡很窮,有6個兄弟姐妹。從懂事起,張桂權就開始放牛,幫母親編草蓆,然後拿到鎮上去賣幾個錢。再大一些後,開始給做木匠的父親打下手,下地乾農活。
那是一個“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國小畢業後,張桂權念國中,遭到母親反對。幸運的是,張桂權的父親思想卻比較開明,不顧桂權母親的反對,堅持讓他念上國中、高中。“即使是做木工,也是文化越高,做出來的家具就越漂亮。”這是張桂權父親對自己兒女經常說的話。時至今日,在張桂權的腦海里依然清晰。
1973年高中畢業後,張桂權去西江碼頭當了搬運工,什麼都扛過、挑過,大米、磚塊、化肥、農藥等。在那個年月只能幹這些。兩百來斤一麻包袋的大米,扛在肩上還得走十多米的獨木橋,幹完一天又髒又累的重體力活後,別人都是倒頭便睡,而他卻摸出書來,挑燈夜讀。有句話,機遇總是眷顧有所準備的人。
1975年11月,廣東農林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的前身)直接到農村招生,由於張桂權兩年期間在農村表現非常優秀,便被公社推薦入學了。
其實,張桂權當時喜歡的是美術。高中畢業有一次統考,張桂權填報的就是廣州美術學院。後來,想有書念就好。加上那個年代提倡的是“社來社去”,公社推薦的,讀完大學之後也就回公社去。自己想,回來做個農業技術指導員也不錯,起碼可以學會科學種田。
讓他想不到的是,1978年張桂權大學畢業時,不用再“社來社去”了。當時,正值全國恢復高考,荒蕪已久的高校急需一批能擔當教學重任的一線教師。張桂權以其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
沒有“社來社”’卻成“農來農去”,真所謂剛出農門又進農門。

工作成果

通過對雜交水稻的野性稗雄性不育系和恢復系的廣泛利用長期研究,張桂權培育出了一套可以鑑定水稻恢復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並鑑定出兩對恢復基因。張桂權還對這兩個基因進行了命名,並很快得到國際水稻命名委員會的採納。
這一成果讓張桂權站到了世界的前沿,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然而,這個成果的取得花費了他十幾年:1983年,張桂權開始涉足該研究;1996年,他主持的“水稻野敗型細胞質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和基因鑑定”研究,獲得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甲類)。
1995年底,張桂權從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回國。1996年,剛從國際水稻所回來沒一個月的張桂權,就直奔雲南省永勝做田間實驗。而這一呆又是四年,每次送材料或收穫季節,一蹲就是半月、二十天。白天張桂權頂著烈日、冒著風雨在田裡觀察水稻生長情況,收集數據,跟當地農民交流;晚上就在昏黃的燈光下整理數據,寫實驗報告。“華粳秈 74”這一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就是在這裡創造出來的奇蹟!
這一品種的選育,克服秈粳亞種間雜種不育性的構想,也驗證了盧永根院士和張桂權共同提出的“特異親和基因”的理論體系。
這一品種在1997年全中國超級稻品種示範試驗以最高產量一舉奪魁,名列榜首。同年,“華粳秈74”在廣東省的區試中也獲得了第一名。1998年,“華粳秈74”在雲南永勝縣濤源鄉這個邊遠貧困而又具有高產潛力的地方,進行產量測試,獲得了畝產1061公斤的高產水平,證實了“華粳秈74”是既優質又高產的水稻新品種。
2008年以後,張桂權正利用自己建立起的“華粳秈74”單片斷代換系文庫,鑑定和篩選水稻各種重要形狀的優良基因,然後利用這些基因根據人為的需要把高產、優質、抗性生育期等優良基因聚和一起,設計出比“華粳秈74”更優良的水稻新品種。”
分子設計育種是張桂權眼下主攻的方向,他說希望設計育種就像組裝汽車一樣簡單,為農民提供越來越多的優良品種,而他也正一步步將夢想變為現實。他選育的“華小黑1號”就是分子設計育種的一個初步成果。

研究領域

水稻遺傳育種
張桂權長期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專長於水稻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有兩個。一是水稻雜種不育性的遺傳基礎研究和秈粳亞種間育種;二是水稻的基因組學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目前主要從事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分子育種。
“ 九五”以來主持和參加國家級重大研究計畫資助的課題有:國家“863”計畫資助課題2項,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和產業化專項資助課題1項,國家“973”計畫資助課題1項。此外,還承擔了部、省級的科研課題多項。有1項成果獲得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申請了1項國家發明專利,有1項成果通過了成果鑑定,有2個水稻新品種通過了省級審定並已大面積推廣。先後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50多篇。

相關榮譽

1997年被農業部評為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8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1999年獲廣東省第五屆“丁穎科技獎”;
2001年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2005年被聘為“廣東省特聘教授”;
2013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個人心得

乾好你的科研,必須要有興趣,對研究對象有感情,有全身心的投入。特別是從事農業科學,要能吃苦,要有農業生產的基本經驗與技能。所以,張桂權要求張桂權的學生,首先是合格的農民,而後是合格的農業科學家。
張桂權的課以研究生為主。他的授課內容往往是緊密結合科研,把當前中國國內外研究的進展、研究過程中科學方法傳授給學生,課程內容既充實又豐富,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他一直堅持著“科研是一個點,教學是一個領域,教學必然對研究會有幫助。作為一個教師,只有把教學科研結合到一起,才會教得更好”這一教學理念。
張桂權-學生評價
在研究生們眼裡,這位年輕導師是嚴厲的。就連張桂權的妻子也說:“他對學生的缺點敢於指出來教訓,決不留情面,不袒護,但在處理上卻很寬容。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導師盧院士的影響,因為盧院士對他的要求很高很嚴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