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星(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

張曉星(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

張曉星,1951年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並留校任教,為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師從李長白先生,學習工筆花鳥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曉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漣水
  • 出生日期:1951年
  • 職業:畫家、教授
  •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
  • 主要成就: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導師:李長白
  • 出版專著:張曉星工筆花鳥作品選
  • 出版專著:世紀畫壇人物個案研究-張曉星
個人簡介,作品賞析,藝術評價,靜境詩境新境,讀張曉星作品有感,

個人簡介

張曉星,1951年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並留校任教,為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師從李長白先生,學習工筆花鳥畫。
歷年來作品多次入選省、全國美術展覽,多幅作品入選數十種畫冊和刊物。主要出版有《張曉星工筆花鳥作品選》、《金箋工筆花鳥技法》、《世紀畫壇人物個案研究——張曉星》等畫冊。

作品賞析

藝術評價

靜境詩境新境

——張曉星花鳥畫的獨特性 葉鵬飛
唐代張懷瓘對欣賞書畫有一句極妙的話:“欲知其妙,初視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當今畫壇,能使人“久視彌珍”的作品並不多,而能使人“心追目極”者則更少。近讀張曉星老師的花鳥畫近作,正合張懷瓘所言。其畫的靜境、詩境、新境,顯示出的獨特性,更使我“情猶眷眷”,她是當代畫壇屈指可數的工筆花鳥畫家,其作品透射出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著我。 有成就的畫家,都是有獨特意志的人、有獨特思考的人,張曉星花鳥畫的獨特性首先體現在其畫面的靜境上。
在張曉星花鳥畫的畫面上,她構建了靜謐的氛圍,不論是蘆灘雙雀、秋葵翠羽,還是紫藤飛燕、荷塘棲鳥,都透射出清幽、神秘、令人神往的靜境,這種靜境的取得,是她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有著深厚之情的結果。她幼承庭訓,涉足丹青、立志硯田,於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得到著名工筆花鳥畫大師李長白的悉心指導,後留校執教至今。長期以來,她以堅強的毅力,獨特的意志,在教學的同時,深研傳統、錘鍊筆墨。其用筆的一絲不苟、用色的清單素雅,用水的滋潤晶瑩,成就了她構築靜境的深厚基礎。
張曉星花鳥畫靜境的構築,更得力於她的心境。黑格爾指出:“世界精神太忙碌於現實,太馳鶩於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於自己原有的家園中”。當今繪畫界的浮躁已成通病,商業的炒作,自我的吹噓,以期作品的利益。但張曉星始終冷靜地面對這一切,在寫意畫盛行、舉筆草草、追求速效繪畫年代,她堅持苦耕苦磨,保持著對工筆花鳥畫的一往情深。古人的“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精益求精的觀念,促動著她堅守自己的一片淨土。對名利的低調,養成了她對畫境的高攀。每當夜深人靜,她則心齋坐忘,靜游硯田,徜徉自怡於自己的家園之中。“心遠地自偏”。遠離世雜的紛擾、遠離利祿的引誘,構成了她花鳥畫獨特的靜境,這也是讓人“久視彌珍”的緣由。
張曉星花鳥畫的獨特性,又體現在她作品透射出的詩境。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我國繪畫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直是畫家追求的畫境,但又並非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得。這必須要求畫家心靈與自然能渾然一體,才能觀照其審美對象,感受出大自然的親和力,才能在作品中體現“人”的“本於心”的精神,達到詩化的境界。從張曉星花鳥畫詩境的取得,是她長期“格物致知”,負篋寫生,浸淫自然的結果。她幾乎一年四季的花卉草木都寫生過,練就了觀察自然、妙悟自然、提升畫境的表現手法。她“在觀察自然、表現自然的同時,對自然界另一種美——即由不同形態、質感組合在一起,共同體現出的豐富、變化的形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張曉星語)——這正是騁懷觀道、妙悟自然的寫照。所以,她的畫不是自然的再現,而是升華、心造、詩化、溶和了她親和自然的情懷,無處不透出“本於心”的詩境。
清代大畫家惲南田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游故靜,昔人云: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這具體地描述了畫面中詩境的表達。在張曉星的畫面上,即是如此:她畫石,從不一覽無餘,有隱約感;她畫花,總有看不透的余情,有著筆盡而意不盡的詩境。畫面上花草幽深,枝葉飄揚,靜中寓動;畫面上群鳥或棲或翔,婀娜自語,顧盼呼應,又動中寓靜,有著“致虛極、寧靜篤”的效果。讀她的畫,仿佛是感受動人的詩章:“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使人沉醉於“獨憐幽草澗邊生”、“紅蓼花疏水國秋”的詩境之中,有“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的享受。張曉星花鳥畫的最成功處,即是畫面上的筆墨色彩始終由衷有情,將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的沉思用內心中的真實情感流淌出來,始終保持著清雅、幽逸甚至冷雋的格調,形成獨有的感人力度。工筆畫創作,往往會不自覺地被程式化手法所羈絆,喪失天真和真情,成為匠氣的製作,只有達到詩境的作品才能逃脫這一羈絆,這正是張曉星花鳥畫的高深處和獨特處,也是能讓人“心追目極”的緣由。
張曉星花鳥畫的獨特性,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她的新境創造上。
工筆花鳥畫,自宋代開始繁榮,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從黃荃、徐熙、孫隆、惲格到於非闇、陳之佛以至李長白,留下了豐富的寶貴傳統。時至今日,作為時代的畫家,既要負擔起傳承的責任,更要有所發展和創造。繼承已非易事,別開新境更難,其“師法自然”是一方面,“中得心源”是一方面,還必須“造化在手”,使藝術表現個性化。達到手起雲動,心造萬物,從胸中吐納出生動之象的能力,才能進入藝術創作的高級階段。張曉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一直致力於營造一個帶有濃郁主體氣息的藝術之境。她經過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憑藉著她紮實的筆墨基礎,滲含了寫意手法來表現工筆畫,將“工”與“寫”緊密結合,提攜了工筆畫的抒情寫意功能,開創了新的工筆畫表現手法。在構圖上,她利用活潑的線條、滋潤的水墨、清雅的色彩,進行特定組合和重構。她採用單純的局部與透視的總體的變化,構成了由近漸遠的韻律,產生了近實遠虛、或近虛遠實,相互襯托的效果,使畫面產生山水畫一樣的層次感和深遂感。具體地說,她用山間雲霧的變幻,用於畫面背景的烘染,使之畫面實中帶虛,產生奇幻的效果;她畫竹,都以晨霧濃濃、雨意綿綿的景致出現,表達瀟湘風雨的特質;她畫鳥,多數以全鳥出現,半隱半顯於花葉林間,產生林幽鳴鳥遠的畫境;她畫花葉,重在風姿的刻畫,不以常見的全葉出現,而總是半露半虛,成為她畫葉的獨創。她有一幅《高枝迎風圖》可謂是她別開新境的代表作。在畫面上,她依託水墨色彩對自然物象進行刪修提煉,使筆下的花鳥在用水、用色、用墨產生很大的隨機性,可變性,成為其進行自我實現心中之象的載體,在靜境中產生變幻迷離、深遂幽遠的景象。讓自己的胸中之氣、化為筆下之氣,凸顯出極難表達的工筆畫寫意功能。正可謂“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張懷瓘語),這正是她的又一獨特處,也是讓人能“情猶眷眷”的緣由。
正因為張曉星老師在工筆花鳥創作上把握了中國畫傳統獨有的文化品格,對藝術創作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所以,她能在日漸式微的工筆花鳥畫創作中靜心探索,開拓出了寫意式工筆畫的新境,成為當今畫壇在工筆花鳥畫上有所建樹、有所獨創的畫家。

讀張曉星作品有感

文/畢波
觀當今工筆畫的創作,有多種形式,也有多種表現手法。傳統的創作仍是主流,而作為老師身份的張曉星女士卻有不同,因為在她的作品裡面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她的新意,我並不是說傳統不好,傳統博大精深固然很好,而新意盎然更高一籌。
不去談張曉星女士的基本功如何深厚,因為她的每一幅畫都已經顯示出來了。繪畫,包括中國畫,不僅僅是技術的成熟才是好畫家,在思想性、思路方面,有一個明確的好的思路,甚至在美術史上都能立的住才是真正的大家。
各種工筆畫,也有很多人在畫,或者說在“創作”,但多數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很像”,我以為這便是對“具象”的詮釋,而張女士的作品,不在抽象方面下工夫,也不完全具象,而是“意象”。關於“意象”我的理解是對物象有了深刻的體會,畫家選用了最合適的表現手法,以及材料,融入了畫家的情感因素。畫在紙上的,就是感覺再現,張女士就是這樣做的,這種意象比那個“很像”更像!
張先生的畫都是“進去的”,“往裡走的”,這點與別的作品比,讓人看了總是距離很近,進不到裡面有很大差別。這是張女士“造境”方面的自己的體會與方法。在輕鬆與自然的作畫狀態下完成,而作品一旦完成,便有了深至幾里的效果,甚至“湖闊數千頃”也能讓人感受到,這便是她靈活的與繪畫技巧造成的,不是遵循“三礬九染”,也不是傳統的“勾勒思路、擦點染”,而是一切都為感覺服務,感懷是主動的,來支配方法,一切手法都成為被動。顏色,同樣是出自畫家自己的心理體會,也不是一層層染出來,而是任由顏色流動,大師任勃朗在油畫中也用到這種方法,不去過多強調細枝末節,“意”到了就好了,這便是畫家的高明之處。
畫家輕鬆的感覺,秀逸瀟灑的筆法,清淡自然的色暈,每一幅作品都給人以愉悅的享受。我想著便是藝術對人類的作用吧!
著於2012年8月29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