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明(原遼寧省遼陽軍分區司令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士明(1905—1985),彝族阿烏支系,彌勒縣東山鎮新寨村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曾任任遼寧省遼陽軍分區司令員、遼寧省軍區黨委委員。雲南省體委副主任、雲南省體育學院院長、民政廳副廳長、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士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彝族
  • 出生地:彌勒縣東山鎮新寨村人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85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從軍經歷,抗戰經歷,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新中國,

從軍經歷

張士明,彝族阿烏支系,彌勒縣東山鎮新寨村人。父親系清光緒年間武官,參加抗法戰爭立過戰功。
1927年,張士明22歲從軍,1932年選送雲南講武堂炮兵科學習。1937年編入六十軍184師出征抗日,任張沖師師直特務連連長,先後參加台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和江西境內的數次戰役。張沖蔣介石撤職後,張士明隨張沖回雲南。後雲南省主席龍雲組建滇軍第二路軍指揮部,委張沖任總指揮(實為軍長),張士明任特務營營長。指揮部隱蔽的中共黨員張子齋做張士明的教育工作,並介紹他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後任特別支部組織委員、書記。

抗戰經歷

張士明先後將昆明來的20餘名中共黨員安排在特務營開展地下活動:
創辦了抗日《瀘江小報》;
培養了彌勒、瀘西、路南30多名彝族軍事人員,準備日軍侵占雲南時由他們在3縣山區發動民眾打游擊戰(後來這些人成為反蔣武裝鬥爭的骨幹力量,如彌勒的龍光明、龍於湘、昂天學等);
秘密分送了張沖購回的外造6挺輕機槍、120支步槍和10萬發子彈到上述3縣骨幹分子家中保存;
在建水建民中學和白家營國小幫助一批老師走上革命道路。

解放戰爭

1945年9月,六十軍開赴越南河內接受日軍投降,中共黨員白麥浪以《掃蕩報》記者身份隨軍採訪,他的行蹤被特務發覺上報,國民黨中央電令盧漢追查。張士明機智沉著應對,將白秘密轉移至西貢華僑辦事處,又將受嫌被扣押的中共黨員朱家璧秘密轉移脫險,然後給盧漢打掩護了結。1946年,六十軍調東北打內戰(盧漢回雲南接替任省主席),張士明任20師第2團團長,他在策反起義中暴露身份,黨組織急速將他接出轉移到解放區。
1947年,張士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冀察熱遼軍區司令部炮兵主任,指揮炮兵參加了遼瀋戰役,攻打錦州時受傷失去右眼。傷治好後,1948年任整編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曾澤生部下的副師長。10月,他率11縱隊攻打河北隆化,殲敵一個團。1949年1月率184師參加鄂西鹹東路戰役,活捉國民黨軍長肖炳演。後又參加解放四川成都之戰。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抗美援朝,先後任炮兵主任、炮兵指揮部參謀長、炮兵副軍長,參加一、二、三、四次大規模戰役。在白雲山、清川江、監津江和漢江防衛戰中,擊退美軍數十次瘋狂進攻,戰功卓著,所部194師477團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白雲山團”光榮稱號。

新中國

1955年志願軍回國,張士明任遼寧省遼陽軍分區司令員、遼寧省軍區黨委委員。後調回雲南任省體委副主任、省體育學院院長、民政廳副廳長、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等職。
張士明黨性堅強,個性剛毅,品質純潔。他反對官場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常說“生活糜爛會毀身,權力腐敗會亡黨”。他剛直不阿,廉潔自律,一絲不苟。
新中國成立後,他雖居高位,家屬卻一直在農村。其獨子張希先(1922年出生,參加“邊縱”任盤江大隊大隊長,1950年後任瀘西縣副縣長、縣長,後調德宏州任農墾局副局長,1958年被劃為“右派”,1967年含冤去世),死後遺2子在貧困高寒山區生活(名為“下放”),組織上好心的同志勸張士明將兩個孫子戶口遷出安排工作,被拒絕。
1982年,張士明生病癱瘓在床,飲水、進食要人幫助,這時他才同意將兩個孫子戶口轉到昆明身邊。他對黨毫無怨言,無論順境逆境,從不計較個人的名譽、地位、享受。他戎馬倥傯,一身硝煙,損毀右眼,為黨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是彝家的好兒子,軍人的楷模,政府官員的表率,彌勒各族人民學習的又一好榜樣,他的精神風貌與峨山共存、共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