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教

張四教

張四教,字道一,號芹沚。原籍萊蕪縣南台莊(現萊蕪市萊城區和莊鎮張家台村),明朝崇禎末年徙居萊蕪縣文字現莊(現萊蕪市苗山鎮南文字村)。生於明萬曆三十年四月初二日(1602年5月22日)午時,卒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95年2月4日)戌時,享年九十三歲。

順治二年乙酉(1645年)舉人,三年丙戌(1646年)進士。初授山西平陽府推官,行取吏部考功司主事,轉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擢兵部都捕員外郎,超授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提學道,升任陝西按察使司副使、西路兵備道。誥授通議大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崇祀鄉賢。著有《大榆山房詩集》《獨宦齋稿》《榆山講義》。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四教
  • 別稱:張道一
  • 字號:字道一
    號芹沚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萊蕪市
  • 出生時間:1602年5月22日
  • 去世時間:1695年2月4日
  • 主要作品:《大榆山房詩集》
  • 主要成就:誘掖後學
簡介,軼事,作品,墓誌,

簡介

張四教,字道一,號芹沚,公元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出生於今山東省萊蕪市和莊鄉張家台村。其父張布,以厚德著名,曾積攢糧食三千石,後來遇到災年,便把糧食全部拿出,任憑饑民借貸,不久糧食告罄,於是將一千多張借據全部燒毀,有人來償還則堅決不受。萬曆末年遇大災荒,縣令知其賢良,讓其管理煮粥施粥工作,他竭盡職責,救活饑民無數。這時張布還沒有婚配,由於他的善舉,人們都相信他一定會有兒子。後來張布娶妻董氏,一共生了三個男孩,張四教便是其第三子。
張四教張四教
據說,在董氏即將臨盆的那天晚上,熟睡中的董氏夢見一位自稱是山西提學副使的人前來拜謁,醒來後便生下了張四教。她又驚又喜,急忙將夢中的情形告訴了丈夫,張布聽後大為詫異,認為此子日後必成大器,於是引用儒家經典《論語》中的名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將第三子起名叫“四教”,又引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為其取字“道一”,寄予厚望。
張四教從小聰慧好學,弱冠即為諸生,所作文章稱雄於齊魯之間,為朋友推重。但是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使得張四教很難有所作為,於是隱居讀書,不預世事。他的父母也在這期間先後去世。清朝定鼎,天下乂安,張四教開始應考,於順治二年鄉試中舉,次年考中進士,被清廷任命為山西平陽府推官,因履職期間“司法平、折獄敏”,“斷獄明決”,僅九個月,撫按交章上奏,以政績卓異賜貂繡,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兵部隨駕員外郎,皆能勝任,超授山西提學道按察司副使,提都學政。課士先看德行,再看文藝,能夠準確預測士子能否發跡以及時間的早晚。
在陝西澤州時,發現年幼的陳廷敬是個奇才,便拔擢為童試的第一名,後來陳廷敬果然平步青雲,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曾教誨陳廷敬:“千秋事業,一日榮名,得失在人,取捨在己”。
張四教在山西秩滿,因考績卓異,升陝西榆林兵備道按察司副使,到任禁科斂、省徭役、招流亡、馭軍綏民、興學勸農,蒞任三年,軍民大悅。其志“不怵於上官”,其情“不奪以豪貴”,終“以直道違時”,不能事權貴而罷官歸里,時論為之惋惜。臨行之日,布袍肅然,毅然策騎而返,毫無落魄之相。
晚年雖饑寒交迫,仍嗜學如初。他平時布衣草履,隱居位於萊蕪城南的蒼龍峽,構築斗室,取名“樂飢齋”,以昭示人窮志不窮,雖然飢貧,但怡然自樂的磊落胸懷。以九十三歲高齡於公元1695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去世,葬在蒼龍峽南的蟒道山麓。張四教一生為諸生20年,歸休40年,居官僅10年,卻“名在世、澤在人、樂在身”。
樂飢齋樂飢齋
他還是一位傳奇式人物,萊蕪及周邊地區,留下他許多軼聞傳說。因他性情坦率,不為禮俗所拘,以詼諧幽默出名,人稱“張鬧玄”。
張四教文章著稱於齊魯之間,著有《獨宦齋稿》《榆山講義》,其《大榆山房詩集》由陳廷敬作序,並采入《國朝山左詩鈔》。另有《正率講院碑記》《重修學宮記》等遺文多篇。

軼事

有一年,他的門生陳廷敬路過山東順道到“樂飢齋”來看望他。這時,張四教已經少米缺柴、疾病纏身了。陳廷敬看著骨瘦如柴的恩師,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張四教強打精神,與遠道而來的陳廷敬座談,謝絕了陳廷敬的一切饋贈。
陳廷敬陳廷敬
臨行前,陳廷敬問他需要什麼幫助?他卻笑著回答說:“頭頂藍天白日,腳踩青山綠水,足矣!”陳廷敬取出一錠白銀,硬塞給張四教,聊作茶資。張四教堅辭不受。他一本正經地說:“你身為朝臣,能親到這荒山野嶺來看我,已足見汝心了,老夫也心滿意足。我若是那號貪戀銀錢之輩,豈能有你我的今日!”陳廷敬聽出了恩師此話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動,只好含淚而別。後來,陳廷敬托萊蕪知縣給恩師送過幾次東西,直到東西霉臭了,張四教也沒有動一下。

作品

張四教和前明大中丞亓詩教《清閒詞》之韻創作的《清閒詞》:
亓詩教亓詩教
茅屋任意多蒼老,山徑崎嶇賓客少。見了些無名草,聽了些禽獸嘈。喜的是青山蔭蔭,愛的是綠水濤濤。春花開的早,夏蟬枝頭鬧。黃葉紛紛秋來了,雪花飄飄冬又到。嘆人生容易老,倒不如蓋下一座安樂巢。上掛著漁讀耕樵,閒來無事把棋敲。悶後河邊釣,釣幾條魚兒作酒肴。不在柳蔭樹下,哪尋在山高。吃的醉醺醺、樂陶陶,只把那愁山推倒,這光景是何人能到?

墓誌

趙執信:《陝西榆林兵備道按察司使道一張公墓志銘》
歲在甲戌,萊蕪張芹沚先生考終於其家,越明年,葬有日矣,冢孫晉持狀詣余于山中,拜且泣曰:“先大父意也。先大父平居獨嗜子文,每曰:‘吾身後安所得趙子之文而志吾墓者?’故今者敢以請。”余惟先生於餘六十年以長,所居相去二百里,山林阻塞,渺乎不相屬也。耳先生之名,則自童時。後應舉至歷下,遙識先生之貌,今二十年矣!顧不知先生之嗜余文如是,是則烏可以辭?
趙執信趙執信
按狀:先生諱四教,字道一,又字芹沚。 先世棗強人,明初徙青州,再徙於今之里。祖諱彥春,有惠於其鄉。父諱布,贈如先生官。幼以孝聞,長著厚德。嘗積粟三千石,會歲飢,聽人貸食,未幾遂空,不責券。券者千餘紙,一旦盡焚之。間有償者,拒不受。縣令知其賢也。萬曆末,歲大凶,召為煮粥主者,立法良,活人無算。識者決其有子矣。娶於董,贈太宜人,實生三子,而先生少。始,太宜人夢縣先達、故山西提學副使某公具威儀謁於室,覺而生先生。既而果視學山西,官升如所夢焉。
先生早慧好學,弱冠為諸生,以文雄齊魯間,流輩競推重,顧數奇不偶。連遭大故,哀禮無闕。年四十餘,入國朝,順治丙戌乃成進士,釋褐,除山西平陽府推官,司法平,折獄敏。至官九閱月,而撫按交章,以卓異舉賜貂繡。擢兵部主事,進員外郎,皆能其官。俄超授山西按察使司提學僉事。先是,先生去平陽也,士民涕泣不忍別,及是,則通國喜過望。先生既視事,嚴明有加,於昔請託路絕。課士先德行,次殿最文藝。好預決人售否及售之早與遲,無小誤,晉士至今神之。試童子,雖不見錄者,亦各為之評其文,或誘之、或訶之,人人愧且奮,無敢嘩者。秩滿,再舉卓異,升陝西榆林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地處邊隅,又新附。先生省徭役,招流亡,馭軍綏民,鹹使樂業。凡三年,以不能事權貴罷歸。時莫不惜先生之未竟其用也,然先生之行義尤侈於官聲。
為諸生時,余邑尚書文水巡撫江南,延與俱至長垣,猝遇流寇,尚書被執。先生獨不屈,毀服縋城走,同事者羞之。伯兄忤縣令,令捕之急,先生百計護持以免。仲兄應公役赴臨清,為吏所系,先生徒步往申訴,當事者覽其詞,奇先生才,盡免系者。初為長子謀婚於王氏,既受聘,乃知前已許他氏矣,先生並聘財讓焉。友人李生為仇家所陷,系淄川獄,先生為營救幾並陷,宵遁乃免,卒多方以出李於獄。既罷官家居,好義彌篤。妹適孫氏,以節死,先生扶其孤。孤既長,與其族人爭牆基不勝,告先生,先生曰:“勿較!吾別與爾田。”爭者聞之,遂讓之。朱孝廉海曙者,先生少所從學,累官至金華太守,落職後逋負重不得歸,先生有羊數百,盡貨以代其償,朱君乃獲歸老於家。蓋先生之卓行類如此。
性坦易,不為禮俗所拘。處一室,自題曰“樂飢齋”。好行道引法。暇即出遊廛市,或策蹇過遠墅,布衣草屨,蕭然自引。人值之,無知為先生者;或漫加訕侮,既而知之,惶恐來謝過,先生一笑而已。年既高,神明不衰,或疑之以仙,要不可於今人中求之者也。
計先生生平,為名諸生二十年,歸休四十年,而居官僅十年,所不足者惟此耳。然而,名在世,澤在人,樂在身。年九十有三,夫人年九十有一,上壽同歸。有子女六人,八孫,十三曾孫,五世孫二,翼翼於膝下,名字婚嫁至不可勝書。嗚呼,盛矣!蘇子之稱韓公曰:“其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尚何足為先生惜者哉!夫人孫氏,封宜人,持家嚴,御下慈,德足以配先生,故能同所享也。前先生一年卒。今合葬於縣西四十二里蒼龍峽之原。葬之日:康熙乙亥三月二十有一也。
銘曰:將謂先生,薾然山澤,孰使二西,尸祝無斁。將謂先生,煥然旂常,孰使一蹶,終潛幽光。譬諸神龍,風雲滅沒,孔猶嘆焉,余何能識?我為斯銘,以貺地靈,邈矣萬古,永閟岩扄。
(見趙執信著《飴山文集》,李壯點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