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普朗克

弗朗西·普朗克

弗朗西·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年1月7日—1963年1月30日),法國鋼琴家、作曲家,六人團成員之一。1899年1月7日生於巴黎,5歲跟母親學鋼琴,15歲時跟隨西班牙鋼琴家R·比涅斯學習。1924年為俄國佳吉列夫芭蕾舞團作舞劇《母鹿》,一舉成名。1963年1月30日在巴黎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朗西·普朗克
  • 外文名:Francis Poulenc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899年1月7日
  • 職業作曲家鋼琴家 
成長經歷,特長,創作經歷,

成長經歷

5歲便和母親學習鋼琴,後來從師於西班牙鋼琴家比涅斯。1920年成為法國“六人團”的成員。1924年為佳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作舞劇《母鹿》,名聲大振。

特長

擅長於創作優美精緻、風趣幽默的小型作品,旋律動聽,和聲明快,織體清晰,追求古典音樂典雅精細的美感。他的室內樂奏鳴曲、為古鋼琴與小樂隊所寫協奏曲以及彌撒曲、經文歌等作品都具有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特徵。

創作經歷

1947年創作了第一部荒誕喜歌劇《提瑞西阿斯的乳房》這是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通過一個婦女不堪生兒育女之苦,由丈夫變成女性,生下四萬個孩子,最後不得不再將性別調換過來的故事,辛辣嘲諷當時政府當局的人口政策。泰勒西阿斯的名字源出自希臘神話的盲人預言家,曾變為女性,後又恢復男性。
弗朗西·普朗克弗朗西·普朗克
1953-1956年作第二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這是根據法國大革命時期迫害十六名宣誓殉教的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史實為依據所寫小說改編的台本創作的嚴肅歌劇,該劇描寫一位貴族姑娘的精神成長曆程,她為追求心靈的平靜而隱居女修道院並與另一位修女成為知己,她恐懼死亡,熱愛生活,而命運卻把她和女友推上了斷頭台,在祈禱聖母的讚美詩歌聲中,奔向天堂。音樂的新古典風格區別於荒誕幽默的《提瑞西阿斯的乳房》,注重歌劇的形式美感,帶有宗教音樂的深沉嚴肅的氣氛,同時在和聲處理上運用平行和弦、四度疊置等手法,最後女主人公面對死亡所唱的頌歌在樂隊烘托下,顯得優美、壯烈。評論家認為是現代優秀歌劇之一。
另外還有1958年創作的獨幕歌劇《人聲》,全劇長40分鐘,只有一個女主角在台上與她的情人通電話,但通過她的獨唱及聆聽對方談話的沉默,反映出一個社會性悲劇。
普朗克的創作領域寬廣,包括各種體裁。他的作品從輕鬆活潑,富於娛樂性逐漸轉變為寓有一定政治和社會背景的嚴肅題材。他依據法國民歌傳統,發展了德彪西的音樂韻律原則與穆索爾斯基的聲樂朗誦方法。他的曲調富於歌唱性,有“法國的舒伯特”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