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發

引而不發

引而不發是一個成語,拼音是yǐn ér bù fā,意思是比喻善於啟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又比喻善於控制自己。

基本介紹

解釋,出處,原句,原文,譯文,注釋,用法,

解釋

引:拉引,拉弓;發:射箭。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於啟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又比喻善於控制自己。

出處

原句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原文

孟子·盡心上》第二十四章起至四十六章
(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二十五)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二十六)孟子曰:“楊子取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②,為之。子莫執中③;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二十七)孟子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二十八)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二十九)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①,猶為棄井也。”(三十)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三十一)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三十二)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三十三)王子墊問曰①:“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三十四)孟子曰:“仲子①,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三十五)桃應問曰①:“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然②,樂而忘天下。”(三十六)孟子自范之齊①,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三十七)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三十八)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三十九)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①。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四十)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①,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四十一)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①,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四十二)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四十三)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①,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四十四)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四十五)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四十六)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①;放飯流歠②,而問無齒決③,是之謂不知務。”

譯文

(二十四)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不流滿窪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於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二十五)孟子說:“雞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類的人;雞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類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罷了。”(二十六)孟子說:“楊子奉行‘為我’,拔根汗毛就對天下有利,他也不乾。墨子提倡‘兼愛’,(哪怕)從頭到腳都受傷,只要對天下有利,也願乾。子莫持中間態度,持中間態度就接近正確了。(但是,)持中間態度而沒有變通,也還是執著在一點上。執著於一點之所以不好,是因為它損害了道,抓住了一點而丟棄了其他一切的緣故。”(二十七)孟子說:“飢餓的人覺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覺得任何水都好喝,這並沒有嘗到飲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饑渴損害的緣故。難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饑渴的損害?人心也都有損害。人們能夠不把(類似)饑渴的損害變成對心的損害,那么(一時)趕不上別人,也不必為此憂慮了。”(二十八)孟子說:“柳下惠不會因為做大官而改變他的操守。”(二十九)孟子說:“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還沒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廢井。”(三十)孟子說:“堯、舜是本性具備仁義,湯王、武王是親身實踐仁義,五霸是假借仁義。假借久了而不歸還,哪能知道他們本來是沒有仁義的呢?”(三十一)公孫丑說:“伊尹說:‘我不親近不遵循仁義的人,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興;太甲變好了,又讓他回來(作君主),百姓非常高興。’賢人作為臣,君主不好,本來就可以將他放逐的嗎?”孟子說:“有伊尹那樣的意圖,就可以;沒有伊尹那樣的意圖,那就是篡位了。”(三十二)公孫丑說:“《詩經》上說:‘不白吃飯啊。’君子不耕種,卻也吃飯,是什麼道理呢?”孟子說:“君子住在這個國家,這一國的君主任用他,便能得到安定、富足、尊貴、榮耀;他的弟子跟隨他,便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辦事盡心,講求誠信。‘不白吃飯啊’,哪樣比這功勞更大?”(三十三)王子墊問道:“士該做什麼事?”孟子說:“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墊問:“什麼叫使自己志向高尚?”孟子說:“遵行仁義罷了。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的,不該是自己的東西而取來,是不義的。該住的地方在哪裡?仁就是;該行的路在哪裡?義就是。能居住在仁上,行走在義上,(那就連)君子該做的事都齊全了。”(三十四)孟子說:“陳仲子,(如果)不合道理地把齊國送給他,他不會接受,人人都相信這一點,(不過)這只是拒絕一筐飯、一碗湯那樣的小義罷了。人的罪過沒有比不講親屬君臣尊卑關係更大的了。因為他有小義就相信他有大義,怎么可以呢?”(三十五)桃應問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殺了人,那該怎么辦?”孟子說:“把他捉起來罷了。”(桃應問:)“那么,舜不阻止嗎?”孟子說:“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權力)是有所承受的。”(桃應問:)“那么舜該怎么辦?”孟子說:“舜把拋棄天下看得如同丟棄破草鞋一樣。(因此他會)偷偷地背著父親逃跑,沿海邊住下來,一輩子高高興興的,快樂得忘了天下。”(三十六)孟子從范邑到齊國去,遠遠地看見了齊王的兒子,很感慨地說:“居住環境改變人的氣質,奉養改變人的體質,所處的環境真是關係大極了!他和別人不都一樣是做兒子的嗎?”孟子說:“王子的住房、車馬、衣服多半跟別人的相同,而王子卻是那樣(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居住的環境使他變得這樣的;何況居住在(‘仁’這個)天下最寬廣的住所中的人呢?(有一次)魯君到宋國去,在宋國的垤澤城門下吆喝,守門人議論說:‘這個人不是我們的君主,為什麼他的聲音像我們的國君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所居住的環境相似罷了。”(三十七)孟子說:“只給吃而不愛撫,那就像對待豬一樣;愛撫而不恭敬,那就像畜養牲口一樣。恭敬之心是禮物送上之前就該具有的。只有恭敬的形式,卻沒有誠心實意,君子就不能徒然地受它的約束。”(三十八)孟子說:“形體容貌是天生的,只有成了聖人才能無愧於(他的)形體容貌。”(三十九)齊宣王想縮短服喪的期限。公孫丑說:“(為父母)服喪一年,總還比不服喪好吧?”孟子說:“這就像有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卻對他說暫且慢慢扭罷之類的話,(能有什麼用呢?)你只要用孝父母、敬兄長的道理去教育他就行了。”有個王子的生母死了,他的老師為他去請求君主,允許他服喪幾個月。公孫丑問(孟子)道:“像這樣的事該怎樣看?”孟子說:“這是想服喪三年而無法辦到的緣故。即使多服喪一天也總比不服喪好,這是針對那些沒有誰禁止他,而他自己不肯服喪的人說的。”(四十)孟子說:“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種:有像及時雨滋潤霑化的,有幫助養成品德的,有幫助發展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靠品德學問使人)私下受到教誨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四十一)公孫丑說:“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學它,)那就像登天那樣,似乎不可能達到的;何不讓它變得有希望達到從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說:“高明的木匠不會因為笨拙的徒工而改變、廢棄繩墨,羿不會因為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躍躍欲試(地做示範)。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便會跟從他學。”(四十二)孟子說:“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亂黑暗,不惜為道獻身。沒聽說犧牲了道去迎合別人的。”(四十三)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時,似乎是屬於要以禮相待的人,然而您卻不回答(他的發問),為什麼呢?”孟子說:“倚仗地位來發問,倚仗能幹來發問,倚仗年長來發問,倚仗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不願回答的。滕更占了其中的兩條。”(四十四)孟子說:“對於不該拋棄的人卻拋棄了,那就沒有什麼人不可拋棄了。對於該厚待的人卻給予薄待,那就沒有什麼人不可薄待的了。進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四十五)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對於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視作親人。(君子)首先要親近親人,進而把仁德施給百姓;把仁德施給百姓,進而愛惜萬物。”(四十六)孟子說:“聰明人本該無所不知,(但總是)急於知道眼前該做的事情;仁人本該無所不愛,(但總是)急於先愛親人和賢人。堯、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為急於去做眼前的大事;堯、舜的仁德不能遍愛所有的人,是因為急於先愛親人和賢人。(如果有人)不實行三年的喪禮,卻講究緦麻、小功這類(三五個月的)喪禮;(在尊長面前用餐,)大吃大喝,卻講究不用牙齒咬斷乾肉(這類小禮節),這就叫不懂輕重緩急。”

注釋

26。①楊子:即楊朱,見《滕文公下》第九章注。②摩頂放踵:摩,假借為■,《說文》:“■,爛也。”引申為損傷。放,疑為“致”,前人引此多有作“致”者。③子莫:戰國時魯國人。29。①軔(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說八尺)為一仞。32。①此句出自《詩經·魏風·伐檀》。33。①王子墊:齊王之子,名墊。34。①仲子:即陳仲子,見本書《滕文公下》第十章注。35。①桃應:孟子弟子。②?(xīn)然:高興的樣子。36。①范:齊國地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范縣東南。40。①財:同“才”。41。①繩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42。①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就學於孟子
詞語辨析
【辨形】“發”不可讀作四聲。

用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指待機而動
【示例】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共產黨對於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躍如也'。”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指待機而動
【造句】1.這段引而不發的結尾十分發人深省。2.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引而不發等有價值的教育思想。3.為了使我們對知識領會得更深,老師常對我們採用~的教學方法。
【近義詞】枕戈待旦
【反義詞】盤馬彎弓
【押韻詞】晚節黃花、明日黃花、半半拉拉、筆底生花、白手起家、筆頭生花、諸子百家等。
【燈謎】箭在弦上
【褒貶】一般情況下含褒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