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

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

基本介紹

  • 書名: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8頁
  • 開本:16
  • 作者:漢寶德 黃健敏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編輯推薦:作者漢寶德,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獲得者,兼具建築學教授、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專欄作家、建築師等身份,被稱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活資產”。其不同的身份雖有不同的工作屬性,但都以建築文化與人文思考為依歸,在建築教育、辦學、推展社會教育、著書立說、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及推動台灣現代建築之發展等方面均獲得極高的社會評價。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於山東省日照市,1958年於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台迄今。2010年榮獲“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灣台南藝術學院校長、台灣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管理部門顧問等。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20世紀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包括:《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為建築看相》《透視建築》《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建築》《漢寶德談藝術》《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漢寶德的人文行腳》《人與空間對話》《認識建築》《人與空間對話》《漢寶德談美》《設計型思考》與《漢寶德建築行》等書。曾為多家報紙和雜誌撰寫專欄。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返回台灣初期設計之落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爾後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黃健敏,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主要經歷:台北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台灣建築學會理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曾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等校兼任授課。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著書撰文倡導“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劃建築師公會,曾與台北市“文化局”管理部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爾後與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策劃“魅力都市·建築世界”演講系列70場。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曾為多家報紙和雜誌撰寫專欄。著有:《貝聿銘的建築世界》《台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編作有: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圖書目錄

建築·歷史·文化
漢寶德論傳統建築
中國建築傳統的延續
板橋林宅的空問與形式
板橋林家花園
附錄:又是林家花園
彰化孔廟
附錄:彰化孔廟的修復與還原——記東海大學建築系一次座談會/施叔青
屏東書院
“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蹟維護應有的生命感
建築·歷史·文化

序言


回顧我一生中做的幾件事,古蹟維護的推動是比較使我感到驕傲的。在半個世紀前,台灣尚是一個貧窮的孤島,為求生存而掙扎,誰會想到維護一些被認為是落後象徵的破舊的老建築?大部分的民眾都有去之而後快的感覺,只有三兩地方文化的愛好者,如林衡道先生,才發出微弱的維護的心聲,而不為大家所樂聞。這樣一個拓荒者的工作,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居然借著經濟成長的力量,形成一股風氣,到今天,為大部分民眾所接受,實在是值得慶幸的結果。
這本集子是我在古蹟維護的工作中所做的反思、調查、研究的記錄。第一篇對中國建築傳統延續的思考是在大部分維護工作完成之後,所做的文化性的探討,原是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研究計畫所寫的報告。第二篇到第四篇為古蹟修護前的研究報告,其中以板橋林家與彰化孔廟的兩個重要的古建築為主。其實為了維護古建築,並沒有必要做這些研究,但因台灣對本土的建築缺乏學術性的記錄,很難得到當局對此的認同,所以才在調查、測繪工作的前面,先把此建築歷史上的重要性加以研究並說明。我的這個做法後來發展為台灣古蹟維護過程的第一步。在今天再次出版當年的這些文字,其價值只能說是陳述了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早期歷史。
也許是這個理由,健敏老弟在文章的蒐集上,包括了幾篇我在人間副刊發表的短評。那是在林家宅第與花園的保存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所反映的意見。可以約略窺見當時對這樣重要的古建築的保存,仍不免阻礙重重的情形。今天回頭看當年,實令人感慨不已。
台灣的古蹟保存到今天,重點已經轉移到日治時期的建築了。維護的重點在記憶,不在文化。所以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古蹟維護何嘗不是如此。在這本集子撰寫的時期,我們要保存的是文化、是歷史的證物。保存的目標是清代的重要建築。坦白地說,當我們逆勢努力做維護工作時,心中是抱著歷史、文化的使命感的。
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我很慶幸看到林家花園、彰化孔廟仍然存在,年青一代所關心的是他們年幼時所熟悉的環境。所以為幼時記憶而保存的風氣漸盛,已經不需要歷史性的過分追究了。難道我們還要為日本人在台灣立碑嗎?
希望耐心的讀者以這樣的心情來看這些完成於數十年前的文章,對於健敏老弟與出版社的朋友們給予的幫助,我衷心感謝。

名人推薦

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可以以文化為重,不再把古蹟拆除做土地投機的生意。也希望大家都認清什麼是小區建設,什麼是地產生意,因為真正的小區建設是絕不會拆除小區精神所系的地方古蹟的。
——漢寶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