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文新政
  • 朝代:明朝
  • 君主朱元璋
  • 性質:政治
史料記載,意義,

史料記載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 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主要內容:重用文人,以仁義禮治為指導思想,減輕稅賦,平反冤獄,精減機構,更變官制,銳意削藩。改變朱元璋事必躬親的做法,適當放權。
當時朝廷被稱為“秀才朝廷”。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南京貢院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建立文治),與乃祖父“洪武”(弘揚武功)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的改變。他還立即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 士,授之官職。
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 )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會試第一 ,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後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據說後來成祖入南京繼帝位時,怪僧姚廣孝怕成祖想殺方孝孺,為之求情,說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的情況,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也是 後來大批文臣甘願為建文帝殉難的原因。

意義

寬刑省獄
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 “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 ”因而,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凌遲等 ,因此有獲罪的大臣跪求“臣罪當誅,謝主隆恩”,比較起來,能被砍頭也成了幸運的事。
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後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歷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 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標生前曾練習處理國事,以寬大為懷。
(圖為建文帝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