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馮媼傳

廬江馮媼傳

《廬江馮媼傳》是唐代文言傳奇小說,李公佐撰。《太平廣記》卷343采入,題《廬江馮媼》。注出《異聞錄》(當是《異聞集》之誤)。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廬江馮媼傳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太平廣記》
  • 文學體裁:傳奇小說
  • 作者:李公佐
  • 地區:中國
原文,譯文,簡析,作者,

原文

馮媼者,廬江里中嗇夫之婦,窮寡無子,為鄉民賤棄。元和四年,淮楚大歉。媼遂食於舒,途經牧犢墅。暝值風雨,止於桑下。忽見路隅一室,燈燭熒熒。媼因詣求宿。見一女子,年二十餘,容服美麗。攜三歲兒,倚門悲泣。前,又見老叟與媼,據床而坐。神氣慘戚,言語呫囁!”,有若征索財物、追逐之狀。見馮媼至,叟媼默然捨去。女久乃止泣,入戶備餼食,理床榻,邀媼食息焉。媼問其故。女復泣曰:“此兒父,我之夫也。明日別娶。”媼曰:“向者二老人,何人也,於汝何求,而發怒?”女曰:“我舅姑也。今嗣子別娶,征我筐筥刀尺祭祀舊物,以授新人。我不忍與,是有斯責。”媼曰:“汝前夫何在?”女曰:“我淮陰令梁情女,適董氏七年。有二男一女。男皆隨父,女即此也。今前邑中董江,即其人也。江官為丞酇,家累巨產。”發言不勝嗚咽。媼不之異;又久困寒餓,得美食甘寢,不復言。女泣至曉。
媼辭去,行二十里,至桐城縣。縣東有甲第,張簾帷,具羔雁,人物紛然,雲今夕有官家禮事。媼問其郎,即董江也。媼曰:“董有妻,何更娶焉?”邑人曰:“董妻及女亡矣。”媼曰:“昨宵我遇雨,寄宿董妻梁氏舍,何得言亡?”邑人詢其處,即董妻墓也。詢其二老容貌,即董江之先父母也。董江,本舒州人,里中之人皆得詳之。有告董江者,董以妖妄罪之,令部者迫逐媼去。媼言於邑人,邑人皆為感嘆。是夕,董竟就婚焉。元和六年夏五月,江淮從事李公佐使至京,回次漢南,與渤海高鉞,天水趙儹,河南字文鼎會於傳舍。宵話征異,各盡見聞。鉞具道其事,公佐為之傳。
廬江馮媼傳

譯文

馮媼是盧江里中嗇夫的媳婦,貧窮守寡沒有兒子,被鄉民們鄙棄。元和四年,淮楚一帶大歉收,媼討飯到舒,路經牧犢墅,晚上已趕下雨,媼在桑下歇息,忽然看見路邊有一個屋子,燈光微弱閃爍,媼於是前往求助住宿。看見一位女子,年齡二十多歲,容貌服飾美麗,攜帶三歲小孩,靠著門悲傷哭泣。上前又看見一老頭和老太婆,靠床而坐,神情淒楚,竊竊私語,好象被索要財物追逼的樣子。看見馮媼到來,老頭與老太婆默默地離去。女子好久才停止哭泣,進門,準備飯食,整理床鋪,邀請馮媼吃飯休息。媼問她原因,女子又哭泣說:“這女兒的父親,是我的丈夫,明天要另外娶妻。”媼說:“先前那二位老人,是什麼人?向你要什麼而發怒?”女子說:“是我的公公和婆婆,現在他兒子要別娶妻,要我筐筥刀尺和祭祀用的舊物,把它送給新娘,我不忍心給她,這才有那種指責。”媼說:“你的前夫在哪裡?”女子說:“我是淮陽縣令梁的女兒,嫁給董民七年,生有二男一女。男孩都跟他父親,女兒就是這個。現在前邊邑中董江,就是那個人。江的官位是酇丞,家裡積蓄巨額財產。”說話時不斷地哭泣,媼沒有懷疑她,又因長久疲勞寒冷飢餓,得到美食而甜美睡著,不再說話。女子哭到天亮。
媼告辭離去,走了二十里,到達桐城縣。縣城東邊有一座豪門宅第,張掛著帘子和帳幕,備辦了羔羊大雁,人物雜亂,說,今天有官家婚禮大事。媼打聽新郎是誰,正是董江。媼說:“董有妻子,為什麼再娶呢?”邑人說:“董妻和女兒都死了。”媼說:“昨天晚上我遇天下雨,寄住在董妻梁氏的屋裡,怎么說她死了?”邑人詢問那處所,是董妻的墓地。詢問那二位老人的容貌,正是董江的先父母。董江本是舒州人,里中的人,都知悉此事。有人告訴了董江,董以邪說不實之名怪罪她,讓部下趕緊把馮媼趕走。媼告訴城邑里的人,城邑里人都為此感嘆。這天晚上,董竟然完婚。元和六年,夏天五月,江淮從事李公佐,奉命至京城,回來時住在漢南,與渤海高鋮、天水趙攢、河南宇文鼎在旅舍聚會,晚上談話徵求怪異的事,各自盡說見聞,鋮詳細地述說了這件事,公佐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簡析

本篇最深刻的意蘊不在作品之內,而在作品之外。李公佐的脫俗棄世心境使他有一點玩世不恭,但是他的潛在人格所表現出的一種鮮為人知的境界卻是十分嚴肅而又令人鼓舞的。他是個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的人,對渺茫無際的宇宙的求索,對人生透徹的看法,使他的識見非凡,便不能不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世俗心理。他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生活在一種很難在認知上協調的社會環境中。他為一個窮酸的寡婦作傳,便是一個十分有力而又有趣的證據。他的對世俗心理的超越也表現於他對當時家庭婚姻關係深刻而形象的透視,用一種對陰間生活的追蹤探索的描寫,不但更顯示了這一社會問題的嚴重性,而且同時也流露了小說家超越世俗心理過程的艱巨、矛盾的無可奈何的嘆息。他既要保持他的自我概念,又要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生存在這樣的糟糕透頂的世界中,他就不能不痛苦、苦悶,徘徊、彷徨;用超自然的方式來描寫這一至微至賤的平民的某一生活側面,寄寓自己深沉的感慨,正是這一複雜心理的表現。在整個的形象體系中,我們隱約看到了李公佐的道德人格平等的心理層面。中國的正史都是為皇帝、大臣、名流作傳;至少也得夠上文人墨客、俠士烈婦的標準才能占一席之地。而李公佐似乎故意在世人稱為“野史”的傳記中寫一個最普通婦人。這位寡婦也並沒有什麼驚人的言行,這正是小說家眼光之最獨到的價值。世界萬物,循環有序,沒有貴賤高下之分,惟有平等是世界光輝的科學真理,是光芒萬丈的燈塔,是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照耀著人類走向幸福的未來!這是站在歷史高度的哲學反思!這在等級森嚴、保守落後、愚昧僵化的封建社會裡是超越時代的文明的火炬!

作者

李公佐字顓蒙。隴西(今甘肅東南)人。生卒年不詳。舉進士。憲宗元和年間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判官。
傳奇今存《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廬江馮媼傳》、《古岳瀆經》(一名《李湯》) 4篇。
《全唐文》錄其文 1篇,即《謝小娥傳》。又《直齋書錄解題》“雜史類”著錄《建中河朔記》6卷,今不傳。說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