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意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3〕10號),加快推動我省計量事業發展和質量強省建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意見
  • 外文名:Views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rological Development Plan (2013-2020)
一、總體要求,二、促進計量科技創新發展,三、加強計量檢測服務體系建設,四、加強計量監督管理,五、保障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堅持強化基礎、完善體系、提升能力、服務發展的原則,以計量基標準建設為核心,以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為驅動,加強基礎前沿和套用型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完善量傳溯源體系、計量測試服務體系、計量監管體系和誠信計量體系,充分發揮我省作為華南地區計量測試中心的作用,全面提升我省計量整體能力和水平,為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質量強省提供重要技術基礎和保障。
(二)發展目標。
——計量科學技術水平全面提升。計量科技基礎研究明顯加強,一批關鍵計量測試技術實現突破,計量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到2017年,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和量傳溯源體系覆蓋率達到93%以上,社會公用計量基標準達到4500項以上,計量基標準綜合水平位於全國前列。到2020年,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和量傳溯源體系覆蓋率達到97%以上,社會公用計量基標準達到6000項以上,計量基標準綜合水平在國內領先。
——計量對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全省量傳溯源體系更加完備,計量科技服務平台、產業計量測試平台、計量支撐體系等基本健全,法定計量技術機構能力建設明顯加強,計量服務與保障能力普遍提升,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到2017年,建設國家(或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或重點計量實驗室5家以上,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或計量保證體系確認企業達到8000家以上。到2020年,華南國家計量測試中心服務能力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建設國家(或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或重點計量實驗室12家以上,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或計量保證體系確認企業達到10000家以上。
——計量的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能力顯著增強。地方計量法規規章和技術規範體系更加完善,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計量監督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民生計量、能源資源計量、安全計量等重點領域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到2017年,國家重點管理計量器具受檢率達到93%以上,計量器具產品質量和定量包裝商品淨含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0%以上,引導並培育4000家以上誠信計量示範單位,重點耗能企業能源資源計量數據實時、線上採集試點逐步鋪開。到2020年,國家重點管理計量器具受檢率達到97%以上,計量器具產品質量和定量包裝商品淨含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2%以上,引導並培育8000家以上誠信計量示範單位,重點耗能企業基本實現能源資源計量數據實時、線上採集。

二、促進計量科技創新發展

(三)強化計量科技基礎。
加強我省計量科技基礎、前沿技術及其套用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研究,促進計量技術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形成“檢學研”相結合的計量科技創新機制。積極參與國家計量科技基礎研究,重點開展食品安全、生物製藥、醫療器械、節能減排、智慧型交通、智慧型電網、海洋工程、突發事故檢測報警、環境和氣候監測等領域計量檢測技術,以及極大、極小、複雜、動態、多參數、網路化、智慧型化等方面的計量測試理論、方法與套用技術研究,在探測感測、信息傳輸、數據處理等環節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制修訂一批我省產業發展急需的地方計量技術規範,建立一批高端、專業、特殊檢測的重點計量實驗室,加強線上檢測、動態測試、遠程校準、自動監測等計量測試技術、方法研究,加強對聯網收費、稅收改革、階梯電價、垃圾計重收費等計量配套技術研究。
(四)加強計量基標準和計量檢測裝置研製。
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優勢傳統產業等發展急需的計量溯源方法和計量標準研究,重點開展新材料、新能源、納米、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和高技術計量標準研製,提高計量檢測支撐能力。加快計量器具自動化檢定設備研製,支持儀器儀表產業生產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重點在醫療器械、安全防護、執法裝備、質譜分析、智慧型電錶、衛星定位等計量器具製造行業,培育和扶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
(五)加快標準物質和快速檢測試劑研製。
加強重金屬污染、農獸藥殘留、臨床診療、大氣污染物、機動車尾氣等方面檢驗檢測標準物質研製,填補我省標準物質體系的缺項。研究掌握一批標準物質製備、分離純化、定值、保存等關鍵技術,建立標準物質研發產業集聚區,促進標準物質快速發展。加強食品安全、醫療衛生、農產品、生物、環保等領域快速檢測試劑研製,增強快速檢測能力。完善標準物質量傳溯源體系,加強對標準物質的監管,保證檢測、監測數據結果的溯源性、可比性和有效性。
(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交流合作。
加強計量科研項目的立項和科研成果的推廣套用,加大計量技術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力度,開展計量科研成果展示、科研人員技術交流、技術合作和共同開發,將計量科研成果轉化及有效套用納入科技評獎範疇。加強與港澳台、東南亞的計量技術合作,建立技術交流服務平台,鼓勵和引導計量技術機構開展境外計量技術服務。積極組織參與計量國際比對,提升計量校準測量能力,擴大國際互認範圍。

三、加強計量檢測服務體系建設

(七)提升量傳溯源體系支撐能力。
制定全省量傳溯源體系能力提升計畫,統籌全省計量基標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科學規劃量傳溯源體系,重點加強華南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大區級及省級社會公用計量基標準建設,引領我省計量檢測水平快速提升。加大各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改造升級力度,全面提升裝備水平和技術保障能力,形成覆蓋全省、對接港澳、輻射東南亞的量傳溯源體系。加快食品安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水資源利用、先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填補我省量傳溯源能力空白。加強各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支撐能力建設,重點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市、縣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基礎建設。推進企事業單位內部量傳溯源工作,合理配置計量標準,保證量值準確可靠。
(八)建立廣東計量科技基礎服務平台。
以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廣州計量檢測技術研究院和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為主體,聯合其他計量技術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相關機構,建立完善我省計量科技基礎服務平台,為社會提供大型計量科學儀器設備和科技文獻數據、計量科研數據以及科研成果數據。大力改善計量研究實驗條件,建立集計量技術、計量服務和計量監管等於一體的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提升計量科技基礎服務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
(九)構建廣東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
整合省內現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專業計量站、部門計量技術機構、高等院校以及企(事)業單位的計量技術資源,建設一批國家(或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開展計量支撐產業發展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制定促進產業發展的計量技術服務規範。開展產業專用檢測、測試裝置的研究開發,完善貫穿產品設計、定型、生產、使用、報廢等全過程的產業計量工程技術服務,提升產業(品)質量和效益。
(十)構建能源資源計量服務平台。
完善我省能源資源計量量傳溯源體系,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計量體系,加強能源資源和碳排放權交易計量監管和服務能力建設。以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廣東、深圳)為引領,加快各地城市能源計量能力建設。發揮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在能源資源計量數據採集、統計、傳輸、分析、套用等方面的智慧型管理優勢和碳排放量測量核查中的作用,為政府巨觀能源資源管理、實施節能減排計畫提供依據,為企(事)業單位、部門能源資源管理和碳排放權交易提供準確可靠的分析數據。
(十一)推動企業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建設。
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開展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或計量保證體系確認。推動生產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和重點耗能企業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符合要求的計量實驗室和計量控制中心,配備專(兼)職計量管理人員,完善計量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計量檢測儀器和設備,加強對計量檢測數據的收集、分析、套用和管理,實現生產過程有效監控。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計量管理人員培訓,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產品設計、生產控制等方面的檢測服務,提高中小微企業計量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積極引導企業採用先進的計量測試技術,助推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支持新建企業和新上項目把計量檢測能力建設作為保證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實現企業現代化和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與其他基礎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使用。

四、加強計量監督管理

(十二)加強計量監管體系建設。
加強計量審查和檢查,完善行業部門計量監管機制,強化市場計量監管,明確市場主辦方對市場計量違法行為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強制檢定計量器具檔案,加強動態管理,明確使用單位對強檢計量器具的管理責任。簡化計量行政許可審批程式,加強計量器具製造許可和進口計量器具的監督管理,建立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動態資料庫,加大計量器具監督抽查力度,提高計量器具產品質量。加強對各類計量技術機構的監督管理,開展計量比對,規範檢定、校準行為。加強計量監管力量和執法裝備配備,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計量執法水平,重點提高對加油機、電子計價秤、出租汽車計價器、汽車衡等利用高科技作弊行為的計量監管和執法查處能力。加強計量作弊防控和監管技術研究,完善計量突發事件應對處置措施,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強化社會監督。
(十三)大力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
實施“計量惠民生,誠信促和諧”工程,引導經營者遵守誠信計量行為規範,建立健全計量管理制度,在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領域開展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強化經營者主體責任和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強化行業自律,推動經營者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活動,培育誠信計量示範單位。將誠信計量體系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實施誠信計量分類監管,建立誠信計量紅、黑榜制度以及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
(十四)強化民生計量監管。
加強食品安全、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等與民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領域的計量監管,在集貿市場、商店超市、醫院、眼鏡店、加油站、公路計重收費站等場所推行計量器具強制檢定結果公示制度,依法接受社會監督。對集貿市場的衡器和社區、村、鄉鎮醫療衛生單位使用的強檢計量器具及行政執法用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實行免費檢定,對安全防護、環境監測等領域強制檢定計量器具逐步實行免費檢定。行業主管部門在具有固定經營場所和主辦單位的集貿市場逐步推行衡器“統一配備、統一檢定、統一輪換、統一管理”制度。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的監督管理,健全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機制,對電子秤、地中衡、加油機和定量包裝商品有針對性地開展計量專項檢查和整治,加大對過度包裝行為的查處力度,維護人民民眾合法權益。
(十五)強化能源資源計量監管。
加強對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備和強制檢定、碳排放權交易計量的監管,開展能源資源計量審查、能效對標以及碳排放量測量與核查等活動,培育城市能源資源計量建設示範點。強化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主體責任,用能單位要合理配備和正確使用能源資源計量器具,建立能源資源計量管理體系。依託廣東省能源計量檢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制修訂一批急需的能源資源計量評價、產品能耗限額、節能套用、碳排放權交易計量等地方標準,引導消費者購買高效節能產品。加大能效測試、能效比對工作力度,開展契約能源管理、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污染物核查等技術服務,強化節能、節水、節電、可再生資源、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和檢測機構計量認證,認真執行低碳產品標識、能效標識、再生產品標識及低碳認證、節能產品認證等制度,提高節能檢測和認證水平。開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監督抽查,加大對虛標能效等行為的查處力度。
(十六)強化安全計量監管。
加強與安全相關計量器具生產、銷售、維修、使用環節的監管,加大對安全用計量器具產品的監督抽查力度。加強各相關行業安全用計量器具強制檢定,督促使用單位建立完善安全用計量器具的管理制度,按要求配備滿足安全生產要求並經檢定合格的計量器具,強化使用單位主體責任,加強檢定情況通報,提高綜合監管效能。開展安全用計量器具提前預測、自動報警、檢測數據自動存貯、實時傳輸等相關功能的研發和套用,提高智慧型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省實施計量發展規劃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分析計量發展形勢,統籌協調全省計量發展重大行動,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認真貫徹《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和《廣東省市廳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評價辦法(試行)》(粵發〔2011〕24號),進一步完善計量指標在質量競爭力指數中的設定,加強對地級以上市政府領導班子及領導幹部的質量工作考核。各級政府要按照《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和本實施意見的要求,把計量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本地區實施意見並認真抓好組織落實。
(十八)健全計量配套制度。
完善《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辦法》相關配套制度,及時修訂各行業主管部門規範性檔案以及行業內部規章制度中涉及計量管理的有關規定。修訂《廣東省衡器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研究調整《廣東省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目錄》和《廣東省計量器具檢定收費標準目錄》等規範性檔案。
(十九)抓好計量隊伍建設。
建立廣東省計量專家庫。將高層次計量專業人才列入省人才引進計畫,有針對性地選派高層次計量科技人才到國外培訓,著力培養具有科技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高層次領軍人才。在我省部分高校研究設定計量相關學科、專業、課程,與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研究生,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註冊計量師隊伍建設,加強計量監管人才培養,提升計量隊伍的業務水平和監管能力。
(二十)加強計量文化建設。
認真辦好“5.20”世界計量日活動,加強計量基礎知識和計量法律法規的普及教育。充分利用現代化傳播媒體,全方位、立體式宣傳計量在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保障民生、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國防建設、航空航天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編撰廣東計量史,挖掘計量主題文化內涵,創新計量文化表現形式,倡導“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計量文化和“科學嚴謹、務實創新、精準公正”的廣東計量精神。
(二十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各地政府要加大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的投入,發展改革、財政、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應結合我省實際制定相應的價格、投資、財政、科技以及人才支持政策。加強對計量重大科研項目的支持,促進計量科技研發和重點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套用。加大強制檢定所需計量基標準等計量檢定設備投入,完善基層計量執法手段,提升計量執法能力和水平。支持開展計量惠民活動,把與人民生活、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關的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所需費用逐步納入財政預算。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2月1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