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祠山文化

廣德祠山文化

廣德祠山文化,是指西漢末年起,以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遍及江淮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由緬懷治水英雄張渤關愛民眾、彌災捍患、勇於獻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禱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橫山為祠山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德祠山文化
  • 區域: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
  • 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形成,發展,廣德祠山文化的研究,

簡介

廣德祠山文化,是指西漢末年起,以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遍及江淮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由緬懷治水英雄張渤關愛民眾、彌災捍患、勇於獻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禱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橫山為祠山得名。
張渤治水的傳說“,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德祠山殿廣德祠山殿

形成

廣德祠山文化是發生在廣德且與天下英靈第一山橫山密切關聯的一個歷史文化現象,是與被唐、宋、明朝皇帝欽封為“廣德王”、“祠山大帝”張渤的人文歷史神話傳說相關聯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可與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馬祖文化相媲美的、與佛道儒文化貫通交融的、名揚皖南、蘇南、浙北、贛北等地的歷史文化奇蹟。人們懷念張渤一生開河治水、舍家奉獻、造福人民的愛國愛民精神和無量功德,為祭祀懷念敬仰崇拜他,而逐漸形成了祠山寺、祠山廟會、祠山商貿、祠山民間文藝、祠山神話傳說等民間傳統文化,即獨具廣德地方特色、具有民族人文精神、佛道神話傳說故事、民間風俗文藝文化等特點的廣德祠山文化。
廣德祠山殿廣德祠山殿
據《說郛》中《三柳軒雜識》、《祠山神事要》、《能改齋漫錄》、《留青日札》、《清嘉錄》等記載或傳說:廣德軍祠山廣德王,名渤,姓張,二月八日生,本前漢吳興郡烏程人,始於本郡長興縣順靈鄉發跡,役陰兵導通流,欲抵廣德縣,故東自長興、荊溪,疏鑿河流,欲達廣、郎、南漪湖,開河貫通形成內河水網,以抗洪防暑,行船通商,造福人民。化身豬形,驅役陰兵,為夫人覘破豬形,變形未及,因生羞愧而恥之,不再見夫人,其工遂輟,河瀆之功遂息,因年齡、財力和社會動盪等原因,張渤立志象大禹治水一樣的願望最終未能實現。後張渤遁於廣德縣城西北五里橫山之巔,修煉得道,人稱“禹後第一人”,死後被葬於橫山頂,居民思之,在橫山修建張公祠 即祠山廟於橫山西南隅,夫人亦至縣東二里而化,時人亦立為“娘娘廟”,與祠山廟遙相呼應,長相廝守。祠山廟宇鼎盛時期主要包括祠山殿、禮斗台、范公祠、三忠祠、廣惠宮、寢宮、宸翰樓、靈佑殿、龍王廟、岳王廟等,邊上還建有望月亭、攀夢亭、龍潭、天語亭、天夢亭、御詩碑、犀牛望月亭、岳王亭等,祠山廟很快名揚海內外,祠山爺顯靈的傳說一直經久不衰。由此歷漢五代至宋元明清,遇水旱災害,人們禱之無不應。相傳因張渤二月八日生,先一日必多風,後一日必多雨,號為請客風、送客雨,甚為靈驗,傳為異事,祠山廟傳為“小九華”,人們便尊稱其為“祠山大帝”、“祠山爺”、“廣德王”。
廣德祠山殿廣德祠山殿
唐朝天寶年間,唐明皇念張渤治水有功,封其為水部員外郎,並封橫山為祠山,為聖地,使得祠山、祠山廟、祠山爺、祠山殿等名揚天下,香火日盛。到明朝,朱元璋因戰爭與橫山結下不解之緣,曾兩次駐蹕祠山,得夢知他“貴為天子,必得天下”,登基後,兩次派遣欽差專程前來朝覲祠山,撥款對祠山廟修復擴建,賜詩二首《幸橫山》、《幸祠山》,在得夢之處修建“天夢樓”,在南京雞鳴山建廣惠祠山王廟,按時遣官致祭,遂為各地效仿,江南以及蘇南、皖南、浙江、贛北等地各州縣鄉鎮紛紛效仿,建起許多祠山廟,僅廣德境內有祠山廟50餘處,尤以廣德橫山的祠山廟被推崇為“祠山祖庭”,並稱“天下第一香火”,從此祠山寺廟的規模越來越大,香火越來越旺盛,從而使橫山和祠山廟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和登峰造極的地步。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頌橫山、祠山、祠山廟、祠山爺、祠山大帝等,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祠山文化因張渤和祠山的一再加封和屢加贈賜、佛道諸家的推波助瀾、文人雅士的不斷渲染、對張渤由人而神的神化、因張渤、岳飛、范仲淹、朱元璋等人的歷史人文名氣等,不斷形成、完善、豐富成博大精深、蘊含歷史人文底蘊、具有獨特廣德地方特色的祠山廟會、祠山民間文藝、祠山埋藏會、祠山戲曲等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間傳統文化。

發展

為紀念廣德王、治水英雄、祠山大帝、祠山爺張渤二月初八生日前後三天舉辦的祠山廟會,聲勢浩大,江淮、蘇南、皖南、浙北之民數十萬一下子齊聚祠山,善男信女們簇擁著祠山爺神像載歌載舞,繞廣德老城遊街唱戲,到東門娘娘廟與娘娘一年一度會合後,再沿途接受祭祀、跪拜、香火,信徒們紛紛唱頌、趕會,觀看唱大戲、跳“五猖”、踩高蹺、走馬燈、舞獅子、撐旱船、玩龍燈、耍雜技、遊街巷、賽場子、逗樂子等等,最過癮的是從專為祭祀酬神修建的雕樑畫棟、富麗瑰偉的戲台上,觀看為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緋綠戲,即南戲雜劇,在傳奇戲裡領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祠山廟會集民間工藝、戲曲盛會、祭祀活動和商業買賣於一體,將各種民間傳統技藝、民間戲劇、會社習谷、民風民俗、歌舞雜耍等融匯一體,民間藝人爭相登台獻藝,信徒們飽受神聖歡樂喜悅的洗禮,各種風味小吃、農產品、民間工藝品競相展銷交流,其場面熱鬧非凡,體現了勞動人民敬仰張渤愛國愛民崇高精神的敬仰心理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願望與信念。千百年來,它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農田水利、商貿旅遊、民間文化、佛道宗教、人文歷史景觀、修身養性靜心等產生過重大影響,已成為江南重要的世界文化歷史遺產之一。

廣德祠山文化的研究

在建設和諧文化中研究廣德祠山文化
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全國、全社會正掀起建設社會和諧文化的熱潮。
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基本思想核心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文化性狀,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範、文化表現、社會風尚等,有著多種多樣的存在方式和展示方式。
和諧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堅持和實行團結、互助、合作、穩定、有序的社會準則。將和諧理念貫穿於相關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之中,以和諧作為文化價值取向,並以此影響其它各種文化的存在與發展。
祠山文化,是江南影響面很大的區域傳統文化。從很多傳說和遺址來看,延續兩千多年的祠山文化集中傳頌和宣揚了一個“善”字。祠山文化中的中心人物張渤,以及人們由敬仰、懷念張渤而形成的祭祀、刻碑撰文活動,集中倡導和宣揚了善待民眾、善待社會、善待自然的道德理念。這種道德理念則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所需要的。由此,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中研究祠山文化,祠山文化的研究工作才能方向明確,也更有實際意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研究祠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根基和主幹,它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和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導向和靈魂,它提示了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精髓和動力,它規定了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簡而言之:思想、理想、精神、榮辱觀。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宏偉目標昭示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一種價值理想,也是一種當下即是的行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要造就一個全社會人人既喜聞樂見,又自覺踐行的生活方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然狀態,是“擔水劈柴即妙道”的自然神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研究祠山文化,既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需要,也是祠山文化研究本身應把握的準則。祠山文化研究應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
國家規定,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遺產日”。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是因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分重要且艱巨,需要全民的參與和全社會的文化自覺。作為民眾文化組織,應當自覺參與由文化部門組織領導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祠山文化流傳兩千多年,本身就有許多東西需要發現、挖掘、整理和保護。要以對祖國、民族負責的態度,對於祠山文化中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典故、每一處遺址、每一份遺物,都要特別珍惜、仔細辨析、認真整理、妥善保存,從而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傳統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以分析的方法研究祠山文化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們都很注重思想情操的把握與修養,這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最為精華的表現。文人們的愛國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慎獨意識歷來都是很強烈的。經過數千年之積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風骨與氣度,養成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優秀的品質與精神,在祠山文化中有很多體現,這正是我們要下工夫整理、研究並汲取的。但是,由於歷史與社會的局限,由於人們認識事物能力的限制,祠山文化中難免有與現在提倡的社會文化精神不相協調的地方,甚至還有一些消極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在宣傳弘揚祠山文化中有大量以愛國精神為內容的優秀文化,同時也深藏著諸多迷信、反科學的糟粕。簡而言之,對待祠山文化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分析、揚棄和取捨,做到符合理性的古為今用,這是研究祠山文化應有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