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槌果藤

廣州槌果藤

廣州槌果藤又叫廣州山柑,攀援灌木,莖2至數米或更長;小枝平直不彎曲,淺灰色或淺綠色。產雲南南部(勐海)及東南部(麻栗坡、富寧)、貴州南部(冊亨),廣西、廣東及福建;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溝水旁或平地疏林中,濕潤而略蔭蔽的環境更常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廣州槌果藤 
  • 別稱:老虎牙 廣州山柑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 :木本目
  • :山柑科
  • :山柑屬
  • :廣州山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採集加工,性味,傳統套用,用法用量,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莖2至數米或更長。小枝平直不彎曲,淺灰色或淺綠色,幼時有枝角,被淡黃色短柔毛,老時圓柱狀,幾無毛,節間長1-4厘米;刺堅硬,平展或外彎,長2-5毫米,尖端常暗黑色,花枝上刺小或不存在。葉近革質,長圓形或長圓伏披針形,有時卵形,長5-10 (-12)厘米,寬1.5-4厘米,無毛或幼時背面與表面中脈上疏被短柔毛,很快即變無毛,乾後表面淡綠色,背面淡褐色,幼時帶橙紅色,基部急尖或鈍形,頂端常漸尖,有小凸尖頭,中脈表面凹陷,背面凸起,側脈7-10(-12)對,常不明顯;葉柄長4-6 (-10)毫米,被毛與小枝相同。圓錐花序頂生,由數至多個亞傘形花序組成,每亞傘形花序有花數至11朵,總花梗長1-3厘米,被毛與小枝相同;苞片鑽形,長1-2毫米,早落,小苞片微小,有時不存在;花蕾球形,直徑3-4毫米;花梗較細,長7-12毫米;花白色,有香味;萼片長4-5毫米,寬約3毫米,外輪梢大,舟形,內面無毛,外被短柔毛(近基部更明顯),邊緣膜質無毛,內輪略小,橢圓形或倒卵形,白色膜質邊緣上被白色緣毛;花瓣倒卵形或長圓形長4-6毫米,寬1.5-2.5毫米,常在內面中下部被白色柔毛;雄蕊20-45,花絲長8-15毫米,鮮時白色,乾後紅色:雌蕊柄6-8(-12)毫米,無毛;子房近橢圓形,1.5毫米×1毫米,無毛,胎座2。果球形至橢圓形,直徑10-15毫米,果皮薄,革質,平滑。種子1至數個,球形或幾橢圓形,長6-7毫米。花果期不明顯,幾乎全年都有記載。

生長環境

廣州槌果藤生長於林中。

分布範圍

廣州槌果藤產於廣西隆林、天峨、羅城、昭平、藤縣、金秀、陸川、賓陽等縣市;分布於福建、廣東、雲南等省份;越南、馬來西亞、印度也有。

主要價值

採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切片曬乾備用。秋冬季采果,曬乾備用。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傳統套用

治胸痛、咳嗽哮喘、黃疸型肝炎、咽喉腫痛、胃痛、食滯、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根15-30克,果1-2枚,種仁3-9克,水煎或配豬肉燉服;外用鮮根適量,搗爛,調酒炒熱敷患處。
方例 1.咽喉腫痛 銅毛牙(廣州槌果藤)根15克,烈膽台(金果欖)3克,水煎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