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文學

廢墟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最初幾年中,西德一些作家發表文學作品描述戰爭災難給人們留下的一片瓦礫和心靈創傷。如伊特·艾希的詩《盤點》、鮑歇爾特的廣播劇《大門之外》等,被稱為“廢墟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廢墟文學
  • 產生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 主要作家:伊特·艾希等
  • 主要作品:《盤點》
  • 形成原因:語言在戰爭中僵化
  • 寫法:夢幻、怪誕等
文學作品,德國文學,

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因為人們的語言在戰爭中僵化,因此戰後的德國文學也是尋找語言的文學。這一時期的文學語言明顯生硬,缺乏活力,人們在努力找尋流失的語言特色,然而,作品中語言卻依然顯得呆滯刻板。戰後的廢墟文學主要反映戰爭生活的痛苦,內容幾乎全部來自現實的生活。很明顯,這一時期的文學內容重於文字,遭受戰爭痛苦的人們勇敢地拿起了筆,堅決地把他們內心的苦悶和壓抑付諸於紙上,用即使是僵硬的語言把這失落的一代人繁複的內心世界表現的特殊而特別。如約翰孫的《對雅闊布的種種揣測》(1956)、伯爾的《9點半鐘的檯球》(1959)、博歇爾特的《麵包》(1946)、格拉斯的《鐵皮鼓》(1959)和瓦爾瑟的《間歇》(1960)等。這些長篇小說或清算本民族最近那段悲劇的歷史,或揭示資本主義商業經銷機制對人的壓抑,或描寫民族分裂的不幸,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在敘事方式和手段上,也有相當大的拓展,普遍採用了夢幻、怪誕、象徵、意識流、蒙太奇、內心獨白、時空倒錯等手段。

德國文學

廢墟中的德國文學在艱難的尋找著語言,在艱難的過程中又有突出的文學成就。社會造就了一代作家,造就了一代文學,這段特殊的歷史時間也就造就了特殊的一代作品。站在21世紀的大路上,我們還要回首那段辛酸的廢墟時期,從那些飽受折磨而創作出不朽作品的作家身上學習歷史,反思歷史。也許,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在我們文學的靈魂深處一定要印刻上往事的回憶和反省,讓歷史引領我們走向未來,走想更高的文學的天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