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灣村志

廖家灣村志

廖家灣是淮南市境淮河之濱廖氏聚居地,因辛亥以來名人輩出,故而在1985年淮南市制定地方志工作規劃時,將編纂《廖家灣村志》列入政府工作規劃,並明確田家庵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村志的編纂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家灣村志
  • :13章68節
  • 全書:廖家灣村由來、廖氏子弟行蹤
  • 聚居地:廖家灣
內容簡介
廖家灣是淮南市境淮河之濱廖氏聚居地,因辛亥以來名人輩出,故而在1985年淮南市制定地方志工作規劃時,將編纂《廖家灣村志》列入政府工作規劃,並明確田家庵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村志的編纂工作。田家庵區人民政府聘請廖氏後裔廖光達為村志主編。而在此之前,省、市政協在組織沿淮五市三縣協作收集“淮上軍”活動歷史資料的同時,已提出編寫廖家灣村史的動議,廖光鳳、廖麟、廖光達等已著手資料的收集工作。村志實施編纂階段,廖光達與廖氏知名人物廖運周、廖運澤、廖運升、廖傳樞等人多方聯繫,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考慮到村志無成例可循,以及廖家灣村的實際情況,確定村志以記人為主,旨在保存資料,故不受既有體例的拘泥,不受地域範圍的限制,而是以廖氏子弟的行蹤為線索。全書共分為概述、廖家灣村由來、廖氏子弟行蹤、解放後的廖家灣、文化教育體育、人物等主要編次,計13章68節。
淮南廖氏系明代興國功臣楚國公廖永安後裔。明建文四年(1403年),燕王起兵發動“靖難之變”,弒建文帝自立為皇帝,史稱明成祖。時大學士方孝孺反對燕王謀篡,不為朱棣起草登極詔書而被誅殺,禍及十族並明令不準收屍。永安之子廖升以及懷慶侯永忠(永安弟)之孫廖鏞、廖銘等不忍先師屍骨暴露荒野,悄悄予以收埋,由此獲罪被殺,子孫充軍廣西。英宗正統年間赦還。但楚國公之孫廖承慶藉口患有眼疾,拒受朝廷官職,又觸怒皇帝,被貶守鳳陽皇陵。嘉靖年間,永安第七代孫廖柳溪舉家徙居至淮上,建立廖家灣莊園。
廖氏素來崇尚民族節義,有強烈民族感情和愛國主義思想傳統。從20世紀初,廖氏子弟參加了辛亥革命、大革命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多有建樹。清末,政治腐敗,帝國主義入侵,國事日非。江淮英傑多參加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集會於安慶、蕪湖等地,在柏文蔚、常藩侯等先賢領導下籌建岳王會組織,聚集有識之士,秘密進行民主革命活動。廖氏青年廖少齋、廖海粟、廖璞純、廖盤箴、廖子賓、廖梓英、廖瑞然、廖楚珍等率先回響,加入同盟會,投考安慶武備學堂,參加了熊成基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起義失敗後,廖氏諸兄弟回鄉,參加了張匯滔、袁家聲領導的革命團體信義會,籌劃壽州四頂山廟會起義。辛亥武昌起義後,廖氏子弟積極參加皖省同盟會領導人張匯滔、袁家聲等領導的淮上軍起義,光復壽州;壽州起義成功後,淮上軍揮兵東向,廖氏子弟為先鋒,在蚌埠小南山阻擊清江督張勛,廖璞純等壯烈殉國,後受到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追祀;二次革命開始,廖氏子弟積極投身討袁戰爭,與袁世凱在皖的爪牙倪嗣沖展開決戰,廖少齋、廖海粟獻出年輕的生命。大革命時期,廖氏子弟投身黃埔軍校,參加東征北伐、八一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組織在淮上建立後,廖家灣一度成為黨組織活動的中心,從民國17年(1928年)到民國23年(1934年)先後建立了中共區委、縣委,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和武裝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廖氏子弟中的愛國將領廖運澤、廖運升、廖運周、廖傳樞等浴血疆場,轉戰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雲南等地,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鬥爭,在戰壕中迎來勝利的曙光。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部隊的廖氏將領因厭惡內戰,先後率部於戰場起義,毅然走上自新之路,投入人民的懷抱。國民黨原一一○師師長廖運周在淮海戰役的關鍵時刻率部戰場起義,直接促成了黃維兵團的覆滅;此後,廖運升率部於江南義烏起義,廖傳樞率部於四川郫縣起義,廖運澤輾轉香港,做了大量有益於祖國統一的工作。解放後,廖氏子弟在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事業中兢兢業業,做出自己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廖氏子弟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興辦實業,創辦學校,搏擊時代大潮,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廖氏素重文化教育,明清時期,實行科舉教育,對子弟課業督導極嚴,故而子弟中有許多人進入王朝設立的庠、序、太學等機構學習,並有多人考上文、武生員,貢、舉、進士等功名。民國4年(1915年),族間有志青年廖元翹從南京政法學堂畢業後,深感家鄉的教育已落後於時代,毅然辭去官差,聯絡族間的志同道合者創辦廖家灣國小,使現代教育在廖家灣深深地紮下了根。廖家灣國小也越辦越紅火,成為廖氏子弟成長的搖籃,無論此後風雲的變幻,廖家灣國小從未停綴。為辦學,廖氏族人出力出錢,廖少軒、廖樂侯等騰出自家的房舍為教室,不取分文報酬;廖明軒、廖樂侯、廖郎齋等人獻出地皮,營建校舍;廖元翹、廖明軒、廖壽民、廖多濟等義務擔任校長一職,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貢獻。
淮南廖氏聚族而居,形成獨特的民俗風情,氏族制度保留完整,節日習俗豐富多彩,獅子舞、採蓮燈、朝山會等別具一格。其中採蓮燈、盾牌對馬系由外地傳入,已有300多年歷史,經廖家灣村幾代藝人的傳承,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每年春節至正月十五,鄉村舉行燈會,常常通宵達旦。1954年,市人民政府組織廖家灣等地的藝人對採蓮燈、盾牌對馬等民間藝術進行挖掘和整理,參加安徽省第二屆業餘文藝會演,採蓮燈獲演出獎,盾牌對馬獲挖掘獎。朝山會則是壽州四頂山廟會的一項傳統內容,頗富藝術魅力。
廖家灣素有臥虎藏龍之謂,民間有“廖家灣,大小官,一百三十三”之說,辛亥以來,一大批廖氏子弟業績載入史冊。《廖家灣村志》是一部以寫人為主、特色鮮明的村志,也是安徽省首部公開出版發行的村志。《廖家灣村志》可以說是近百年間中國人民為正義事業和革命事業英勇頑強鬥爭的歷史縮影。村志觀點正確、史料豐富、文筆流暢,不少史實系首次發表,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和可讀性。它不僅是廖氏一村之志,而且對於研究辛亥革命史、抗日戰爭史、人民革命史和地方黨史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