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裡區(廈門市湖裡區)

湖裡區

廈門市湖裡區一般指本詞條

湖裡區,隸屬於福建省廈門市,位於廈門島北部,南與思明區交界,總面積73.77平方千米。

湖裡區是國家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的中心,貨櫃吞吐量居全國第六位,是中國十大港口之一,是廈門島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廈門海港、空港,廈門島陸上通道都集中在該區。

2018年,湖裡區下轄5個街道,另外設有1個開發區、1個保稅區,常住人口103.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35.84億元,三次產業的比重為0:43.7:56.3,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52.90億元、582.94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10.04萬元,折合1.52萬美元/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裡區
  • 外文名稱:Huli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福建省廈門市
  • 政府駐地:湖裡區禾山街道枋湖南路161號
  • 電話區號:0592
  • 郵政區碼:361006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廈門市
  • 面積:73.77平方千米
  • 人口:103.1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廈門五緣灣濕地公園、觀音寺等
  • 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 火車站廈門高崎站
  • 車牌代碼:閩D
  • 行政區劃代碼:350206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海港,空港,陸路,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方言俚語,茶俗,酒俗,家常食俗,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郡治福州),不久裁撤,併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
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
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
湖裡區湖裡區
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禾山區建制始自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的禾山特種區。抗日戰爭勝利後設禾山區,為當年廈門市5個行政區之一。民國三十五至三十七年間(1946—1948年)禾山區曾溪保的曾厝垵、西邊、上李、港口、前厝、後厝、倉里、前田、溪邊、下邊、東宅併入廈港區(廈港區撤銷後改歸思明區);吳豪保的塔厝、塔尾、將軍祠、西邊、尾頭、豆仔尾併入開元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禾山俗稱“山場”,有19個保178個社(自然村),其中14個社在廈門淪陷期間被日軍強占闢為飛機場;21個社因天災人禍廢社。
新中國成立後,多次調整行政區,1950年3月,曾厝垵、黃厝等農業區又歸禾山區。1958年,禾山區成為廈門市郊區的一部分,名為前線公社。隨著市區逐漸往東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文灶、梧村先後劃歸開元區。
1979年11月,中央決定在廈門設定社會主義經濟特區。
1980年7月,經福建省、廈門市協商研究,劃定廈門島上西北部禾山鄉湖裡大隊2.5平方千米為特區範圍,由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下屬的特區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征地,進行“五通一平”、營建廠房、道路,管委會也同時開始了對外宣傳和招商引資。
1984年3月,中央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包括鼓浪嶼)。
1985年8月,又賦予廈門經濟特區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並醞釀設定特區管理線。這樣就有必要將原屬郊區(區政府在島外集美鎮)管轄的禾山鄉劃歸市區管理。
1987年7月,國務院(87)104號文批覆撤銷廈門市郊區和湖裡工業管理局,在廈門島北部增設湖裡區。
1987年11月,湖裡區正式成立,隸屬廈門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5年,湖裡區面積58.21平方千米,轄有1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18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
1997年,湖裡區面積58.2平方千米,人口7.3萬人,轄1街道1鎮:湖裡街道、禾山鎮。區政府駐湖裡街道。
2000年,湖裡區轄2個街道、1個鎮:湖裡街道、殿前街道、禾山鎮。
2002年12月26日,民政部批准: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政府駐地由興隆路23號遷至禾山鎮。
2003年,湖裡區轄2個街道、1個鎮:湖裡街道、殿前街道、禾山鎮。區政府駐禾山鎮。
2004年06月1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4]229號)批覆;7月8日廈門市人民政府(廈府[2004]137號)批覆:湖裡區撤銷禾山鎮,設立江頭、禾山和金山3個街道辦事處。江頭街道辦事處轄呂厝、園山、江頭、江村、呂嶺、後埔、金尚、蔡塘8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呂厝。禾山街道辦事處轄坂尚、枋湖、嶺下、圍里、鐘宅5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坂尚。金山街道辦事處轄高林、金山、後坑、五通4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高林。7月新街道籌建,2004年09月23日三個新街道正式掛牌運作。
2004年,轄湖裡、殿前、江頭、禾山、金山街道,共37個社區。
2008年,湖裡區共轄5個街道,分別是:湖裡街道殿前街道禾山街道江頭街道金山街道、火炬高技術開發區、象嶼保稅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湖裡區下轄5個街道,另外設有1個開發區、1個保稅區。湖裡區人民政府駐禾山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50206001000
湖裡街道
350206002000
殿前街道
350206003000
禾山街道
350206004000
江頭街道
350206005000
金山街道
350206405000
火炬高技術開發區
350206406000
象嶼保稅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湖裡區南面與思明區接壤,東面與同安區、翔安區港灣相連,西面通過海滄跨海大橋與海滄區相連,北面藉助高(崎)集(美)海堤和廈門跨海大橋與集美區相通。介於北緯24°29′—24°34′,東經118°04′—118°02′之間,陸地東西向最寬處13.8千米,南北向最寬處8.7千米,陸地總面積73.7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湖裡區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仙岳山海拔212米,東、西、北為海蝕階地,主要以紅土台地為主,地勢較低平。廈門島屬於基岩島,地質結構屬於火成岩。島內有變質岩和花崗岩兩類岩石。廈門地區的地殼大部分以上升運動為總趨勢,以斷裂、斷塊差異運動和間歇性運動為主要形式,海岸地貌基本分為海蝕和海積地。

氣候特徵

湖裡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最熱月與最冷月均溫差不足16℃,盛夏海陸風明顯。東部和北部沿海11月至翌年3月東北風,氣溫較島西南部低2℃左。春季易雷暴、大風、冰雹、龍捲風等。3、4月易生霧。2月均溫較低,雨量增多。3月氣溫始增高。4月氣溫升幅最大,東南風增強,溫濕度大,易生冰雹、雷暴、大風、暴雨、龍捲風。年降水量1411毫米,年均溫20.5℃。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湖裡區金屬礦藏較貧乏。有錳礦礦化點、鉬礦礦化點。非金屬礦藏有燕山期細粒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黑雲母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石英閃長岩等花崗岩石材。分布於石湖、湖裡、塘邊、馬厝、湖邊一帶。耐火黏土有塘邊、湖裡、枋湖等礦點。磚瓦黏土儲量大、分布廣。
湖裡區有鐘宅灣湯坂溫泉,屬小型中溫熱水礦(地熱)資源,水溫59℃,日出水量1382噸左右。
湖裡區東部歷史上曾辟鹽場;西部海域平均鹽度28.57‰。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湖裡區戶籍人口33.92萬人,常住人口103.1萬人。人口出生率11.2‰,人口死亡率3.2‰,人口自然增長率8.0‰,比上年下降0.8‰。戶籍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別為16.9225萬人和16.9974萬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湖裡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35.84億元,同比增長8.0%。三次產業的比重為0:43.7:56.3,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52.90億元、582.94億元,分別增長9.7%和6.6%,拉動GDP增長4.3個和3.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依次為54.2%和45.8%。其中增長較快的行業分別是運輸倉儲郵政業、建築業、工業,同比分別增長10.5%、10.0%、9.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10.04萬元,同比增長8.2%,折合1.52萬美元/人。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湖裡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1%,位居全市第三位。計畫總投資5000萬以上項目(含火炬)累計完成投資262.83億元。分行業看(5000萬以上):航空運輸業發展迅猛,全年累計完成投資124.99億元,占比47.56%,同比增長65.3%。製造業投資增速有所加快,累計投資20.60億元。公共設施管理業(市政基礎設施)投入持續增加,累計投資73.17億元。
財稅收支
2018年,湖裡區實現財政總收入201.36億元,同比增長4.8%;地方級財政收入116.07億元,同比增長8.4%;區級收入47.48億元,增長8.3%。在區級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45.80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土地增值稅增幅較高,分別增長47.2%、30.3%和28.6%。
2018年,湖裡區區級財政支出63.11億元,同比下降3.7%。其中教育支出12.92億元,同比增長6.7%;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5.76億元,同比下降17.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37億元,同比增長5.7%。
人民生活
2018年,湖裡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61元,同比增長9.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3181元,增長9.4%。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18年末,湖裡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5家,全年實現增加值395.79億元,同比增長10.0%,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809.28億元,同比增長12.5%。億元以上企業9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742.19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十億元以上企業23家,實現產值1536.37億元,同比增長13.9%,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4.9%。前三大行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產值1267.2億元,同比增長16.7%;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實現產值163.88億元,同比下降5.6%;航空太空飛行器修理業實現產值141.47億元,同比增長8.0%。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724.91億元,產銷率為95.3%。出口交貨值831.44億元,同比增長13.0%,出口交貨值率48.2%。
建築業
2018年,湖裡區建築業增加值59.40億元,同比增長10.0%。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269家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31.56億元,增長26.8%。其中,建築工程產值497.76億元,同比增長23.1%;安裝工程產值32.31億元,同比增長161.7%。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183.4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8%。建築企業當年新簽契約價款583.17億元,同比增長15.0%。

第三產業

服務業
截至2018年末,湖裡區重點服務業企業294家,實現營業收入540.58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億元以上企業66家,較上年增加10家,實現營業收入465.16億元。轄內企業分布在9個行業,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共有153家,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41.57億元,占服務業總營業收入81.7%。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分布在4個行業,共有76家,分別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9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8家)、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6家)、文化體育和娛樂業(3家),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1.95億元、39.13億元、2.92億元和3.05億元。
國內貿易
2018年,湖裡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28億元,同比下降4.8%。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217.08億元,同比下降11.4%,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5.1%;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116.20億元,同比增長10.6%。全年零售額超億元的批發零售貿易企業54家,合計零售額177.85億元,減少21.91億元,同比下降11.0%;零售額超千萬元的住宿餐飲企業19家,合計零售額7.08億元,增加0.61億元,同比增長9.5%。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96.56億元,同比下降16.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23.88億元,同比增長22.5%;糧油食品類零售額13.53億元,同比增長3.7%;日用品類零售額9.18億元,同比下降2.6%;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8.14億元,同比增長7.3%;家用電器和音像製品類零售額7.00億元,同比下降21.5%。
對外經濟
2018年,湖裡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648.36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出口1333.50億元,同比增長2.7%;進口1314.85億元,同比增長5.6%。全年新批外資項目225個,契約利用外資120.75億元,同比增長136.1%;實際利用外資10.34億元,同比下降54.1%。
房地產業
2018年,湖裡區房地產開發投資49.07億元,同比下降4.3%。全區房屋施工面積680.3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7%;房屋新開工面積36.6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7.7%。商品房銷售面積49.2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8%。
金融保險
2018年,湖裡區金融保險業實現增加值66.87億元,同比增長5.3%。

交通運輸

海港

廈門的主要港口國際旅遊碼頭、海天碼頭、象嶼碼頭以及五通海空聯運碼頭都在湖裡轄區內。廈門港為中國第七大港口,名列世界前20大貨櫃港,可靠泊第六代大型貨櫃船舶,世界前20位船公司都已在廈門開展業務。廈金“小三通”突破500萬人次。

空港

廈門空港為全國第四大口岸機場,在華東地區為僅次於上海的重要航空樞紐,也是連線東南亞和日韓的重要航空樞紐。已開通國內外城市航線172條,在廈門機場通航的外國(地區)航空公司43家,已開通41個國際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台北、高雄四個地區城市的航線。2009年,廈門空港旅客吞吐量1132.95萬人次,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旅客吞吐量145.45萬人次,空港貨郵吞吐量19.60萬噸。

陸路

廈門是一個島,本島與內陸連線的四座大橋(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一座海堤、一個隧道(翔安隧道)以及廈門唯一的鐵路貨運站都在湖裡轄區內。轄區內形成了一環(環島路)、四橫(呂嶺路、仙岳路、南山路、湖裡大道)、六縱(嘉禾路、金尚路、成功大道、雲頂路、長岸路、環島幹道)的市區主幹道。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湖裡區累計專利申請量6234件,專利授權量4422件,有效發明2072件,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達283家(含湖裡火炬園114家)。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345.11億元,同比增長12.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87.2%。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湖裡區擁有各級學校164所,學年初招生數28801人,在校學生數10.9561萬人。其中,普通高中2所,學年初招生數537人,在校學生數2498人;普通國中11所,學年初招生數6587人,在校學生數18305人;國小39所,學年初招生數10288人,在校學生數59305人;幼稚園112所,學年初招生數11389人,在園人數29420人;特殊教育輔讀班1個,學生在校學生33人。在各級各類學校中任職的專任教師6495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湖裡區共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街道文化站5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3個,營業網咖經營單位40家,“24小時街區自助圖書機”53台。圖書館每周開放75.5小時,全年365天無休開放,為民眾免費提供圖書借閱、資料查詢等服務,館藏文獻資源總量達53萬冊,2018年共借閱圖書46萬冊次,其中主館借閱量為17萬冊次,分館借閱量為15萬冊次,24小時自助圖書館借閱量為14萬冊次,全年共接待讀者44萬人次,完成讀者活動268場次,參加人數14萬人次。2018年共舉辦全區性文化活動378場,全區基層文體活動1227場;第十一屆海峽文博會上,轄區共有75個文創產業展位申報參展;另外,我區共有8家文化企業獲評2018—2019年度廈門市重點文化企業,1家文化企業獲評創新成長型企業。

體育事業

2018年,湖裡區舉辦了第十四屆中國俱樂部杯帆船挑戰賽,共有來自全國的45支代表隊參加比賽,創下參賽隊伍數量新高,成為了中國大帆船單一級別規模最大的帆船比賽,本屆賽事活動被列入CCTV—5年度播出計畫,央視體育連續播出比賽的每日新聞及專題,播出天數達到8天,也得到中國網、騰訊網、新華網等媒體報導。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湖裡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7家,其中醫院(含市屬10個)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家、分中心1家、服務站6家、門診部103家、二級婦幼保健機構1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診所201家、村衛生所21家、企事業單位內設醫療機構53家。專業衛生技術人員6656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3261人、註冊護士3395人。醫療機構核定床位4244張。

勞動就業

2018年,湖裡區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17149人,完成市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271.1%;促進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2863人,完成市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78.9%;開展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4057人,其中本地失業人員培訓918人、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培訓2157人(區自行組織657人),開展重點企業“一企一策”職工技能培訓2482人。我區經辦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0.88萬人、42.24萬人、41.09萬人、41.46萬人和40.49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湖裡區共有10.6186萬人次參加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參保金額為601.62萬元,其中由區財政補助職工參保金額147萬元,由區總工會經費支出補助參保金額454.62萬元。全年共有2496名患病參保職工申請職工醫療互助保障保助救濟,金額總計488.09萬元。

社會福利

2018年,湖裡區累計共有城鎮低保家庭5784戶、8881人次,領取最低生活保障692萬元。全年雙救、雙擁、老齡、殘聯等民政救濟口共累計發放救助41097(戶)次,發放各類補助慰問款3573.56萬元(含低保金)。2018年度湖裡區慈善、老年福利協會共接收捐贈款1311.8萬元,為轄區累計約2萬人次計各類困難民眾發放救助款、物1056.8萬元。

環境保護

2018年,湖裡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97.5%,空氣品質綜合指數3.36,綜合指數同比下降2.6%,優良率上升1.1%。六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二氧化硫(SO2:0.008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二氧化氮(NO2:0.033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細顆粒物(PM2.5:0.024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湖邊水庫水質達標率100%,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安全生產

2018年,湖裡區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61起,死亡11人,同比分別增長64.8%、37.5%,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歷史文化

方言俚語

湖裡區位於廈門島的西部至北部。原屬廈門島上“禾山區”的一部分,民間舊稱“山場”,或叫“頂禾山”(禾山的上半部)。湖裡區本地人所講的方言屬閩南方言的廈門話,它跟市區的廈門話有一些極小的差異,但跟廈門市區的廈門話能互通無阻。有人將它稱之為廈門話的“禾山腔”。這種“禾山腔”語法與閩南話的廈門話相同,語音與詞語略有區別。
語音方面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一是廈門市區讀“i”韻母的一些字,湖裡區多數讀“u”韻母。二是廈門市區讀“in”韻母的一些字,湖裡區讀“ai”韻母。詞語方面的小差異,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一些詞語的讀音跟市區不同。最明顯是相當一部分人將“母親”叫作[au3a3],這可能是“阿母仔”[a1bu3a3]的合音。二是有一小部分事物的叫法跟市區不同。湖裡區內部的差異更小,大概可分為4片:一是以區政府所在地的枋湖為中心,包括原後埔、江頭地區;二是五通、高林等地區;三是高殿、寨上等地區;四是鐘宅地區。除了鐘宅地區外,其他3個地區之間的差異幾乎不容易看出來。鐘宅的百姓多是畲族,但他們卻不說畲語,而是說閩南方言。鐘宅百姓所說的閩南方言跟湖裡區的閩南方言是比較一致的。其差異也不明顯,給人們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是鐘宅百姓的口音里常帶有一個話尾詞“搭[tah]”,相當於國語的“啦”。另外,個別詞語的讀音或叫法也有一點不同。

茶俗

湖裡流行閩南茶俗。當地人稱用大茶杯浸泡茶葉的喝法為“大肚茶”,多數人的喝法是將“茶心”,即茶葉放入稍大的茶壺,沖泡後倒在瓷杯中喝。20世紀90年代之後盛行“功夫茶”,家家戶戶有茶桌(茶几)和一整套茶盤、小茶壺、茶缸、茶盅、茶杯、茶漏、茶鏟。“吃茶”的說法已經被“泡茶”所取代。泡“功夫茶”講究程式和功夫,大多是用紫砂茶壺、白瓷茶杯,程式有孟臣沐浴、水淹七軍、烏龍入宮、高山流水、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講究。
農耕經濟時期農忙時除了飲用茶枝泡的整桶的茶水之外,還飲用夏枯草、板藍根、甘草、“蠶仔葉(桑葉)”、“五根草(車前草)”、“牛頓草”、“查某刺”等草藥煮的涼茶;也有用綠豆、綠竹心煮茶,用以解渴、消暑。驅寒去濕則有“薑母茶”,用紅糖和老薑燒成。
待客的最高禮節是白糖水煮2粒雞蛋的“雞蛋茶”。新娘“捧茶”待客時,一般用冬瓜糖、桂圓、枸杞泡的“冬瓜茶”。
茶俗還表現於各種祭拜的禮儀當中。年節或神明紀念日,拜神拜佛要敬獻3杯“清茶”。平常則在佛龕面前擺放茶葉,以代替日常“敬茶(水)”。

酒俗

當地沒有自釀酒的習俗,但過年過節和各種禮儀必以酒為禮。訂婚要辦酒席,待嫁要吃緣酒,結婚要辦喜酒;生兒育女要辦滿月酒、四個月酒、“度晬酒”;送行有“順風酒”,迎歸喝“下馬酒”、“接風酒”;祭祖敬神的祭祀凡是有牲禮的就要有酒,合稱“牲醴”;喪事祭拜都要祭酒,最後還喝“喪酒”。待人接客,凡席必有酒。酒席上每上一道菜要先喝酒,但飲酒不強求,即使是勸酒,也不過是三杯,叫做頭杯敬酒,二杯“好事成雙”,三杯“無三不成禮”,而且有“敬者先乾”之例。轄區內未流行劃酒拳。
飲酒以米酒、高粱酒為主。20世紀50年代後期有番薯酒、甘蔗酒,品味低劣。80年代後時興喝啤酒,90年代起時興葡萄酒。
藥酒為大多數人所歡迎,“固本藥酒”、“萬全堂藥酒”久盛不衰。不少人用當歸、黨參、枸杞、桂圓等中藥泡製藥酒,“吃補”時和著雞、鴨等食物食用。在霜降、立冬、冬至和婦女坐月子時,所吃的滋補食物一定要摻藥酒。
待客時,斟酒者右手握酒瓶,左手護著酒瓶或右手,以示敬意。“七分茶、八分酒”,酒太多太少都是失禮。客人則還以“叩指禮”,用拇指、中指和食指三指聚攏在桌上輕叩,以示謝意。更普遍的是主人斟酒時,客人右手掌心向上,手指指向酒杯,表示感謝。

家常食俗

本地人把“謀生”說成“賺吃”,還有“吃飯皇帝大”,“歹命做也要好命吃”之說。除非有特別的急事,不然是不能打擾正在吃飯的人,家長也不打罵正在吃飯的小孩。
有的上了年紀的婦女每逢初一、十五不吃早餐,謂“減大頓”,節食,留與子孫享用。
農耕經濟時期,日常三餐以大米、番薯為主食,一般是中午吃乾飯,早晚吃稀飯。煮大鍋稀飯時,撈出一小部分當成乾飯,叫做“撈飯”,敬神或是給乾重活的人吃。用小鹹草袋或紗布做成的小米袋子裝上米放入大鍋稀飯中煮,撈出來叫做“袋仔飯”,讓小孩子吃。
吃飯有不少規矩。碗底留飯叫“討債”;小孩子留碗底會被說將來“娶貓某(麻臉妻子)”;雞爪俗稱“雞腳爬”,小孩子吃雞爪寫字時手會抖;吃飯忌用筷子指人;忌把筷子插在飯上,因為祭奠死人時才把筷子插在飯上;忌用筷子敲碗敲碟,據說那是討吃、吵吃;忌用手掌托著碗底,據說乞丐才那樣端碗;不能手抓筷子同時又拿燙勺打湯,不能在進食時發出“嘖嘖”聲,否則會被視為“沒教示”(沒教養)、“餓鬼”;招待客人時,客人不能先動筷,客人未離席主人不能收拾碗筷,先離席的人要道一聲“你們慢用”才能起身離開。
除了家常便飯之外,還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待客一般是炒米粉或冬粉,忌用面,因為面與“罵”同音;還有做月子吃麵線,喪事吃鹹飯、紅糟肉,小孩滿月吃油飯,做壽吃麵,吃紅米龜,婚嫁吃圓仔,作客蒸甜米糕等等。
年節的主要食俗有:清明吃薄餅、米糕仔;五日節、七月半吃粽子;元宵、六月半、冬至吃湯圓;八月半紅米龜;重陽節、尾牙、除夕吃兜面;年兜鹹稞、發糕;正月初九甜稞等等。
蒸發糕是一家主婦最重視的,忌生人和孕婦、產婦、服喪等“不清氣相”的人靠近,忌小孩來灶間亂竄,忌別人問“發了嗎”、“熟了嗎”。開蒸籠時要高聲喊“發了!發了!”發糕蒸熟後,還要用剖成十字狀筷子頭粘上“紅花”,在發糕面上印上紅色“::”圖案,表示吉利、喜慶。

風景名勝

湖裡區(廈門市湖裡區)

蕭氏家廟位於江頭街道烏石浦社91號,坐北朝南。1998年翻建,2005年公布為廈門涉台文物古蹟。蕭氏家廟由前後兩進主體建築組成,均為抬梁式構架,硬山頂。第一進假疊頂,雙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1間2柱;第二進為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2間3柱。前廊較寬,約2.9米。裝飾主要有木雕獅子、大象、花鳥等。石雕有如意紋、高浮雕花卉等。該廟為二進中天井木、石、磚結構,具有典型閩南古建築傳統風格。蕭氏家廟常年奉祀蕭府王爺蕭望之是海峽兩岸蘭陵蕭姓的七世祖。2004年底,前台灣“行政院”院長、前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蕭萬長為家廟題寫“蘭陵世家”牌匾,2005年9月9曰,蕭萬長攜妻挈女到蕭氏家廟拜祖,同時為“蘭陵世家”石碑揭碑。
湖裡區(廈門市湖裡區)

陳勝元故居陳勝元(1799—1853年),字建珍,號曉亭,殿前人。1853年在蕪湖與太平軍作戰中陣亡,清廷詔諭加提督銜,謚“剛勇”,追贈振威將軍,並欽賜祭葬。故居原在廈門溪岸街34號,建於清乾隆年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2001年整體搬遷至殿前街道殿前1208號對面。由四落主體建築及圍牆、門樓組成。均硬山頂,抬梁式構架。主體建築均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進深2間。第1進主體建築正立面有幾何紋拼磚圖案。2004年11月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東、北面以殿前六號路為界,西側由圍牆外延10米,南側由圍牆外延5米。
湖裡區(廈門市湖裡區)

高崎萬壽宮位於殿前街道高殿高崎,坐西北朝東南,由門亭及兩進主體建築組成。門亭為平脊歇山頂,山字形山牆,面闊4柱1間。前後兩進主體建築均為抬梁式構架,硬山頂,中間有廊道相連。第一進為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1間2柱。第二進為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3間4柱。萬壽宮裝飾精美,有獅子、螭龍、花卉、龍柱、人物故事等石雕、木雕。供奉媽祖和保生大帝。宮前有明代“頌崇明伯甘老爺功德碑”、清道光和光緒“重修萬壽宮碑記”以及石旗桿一對。2007年定為廈門市涉台文物古蹟。

地方特產

薄餅
是春餅的別稱,用麵粉烙制的薄餅皮,裹著高麗菜、紅蘿蔔、大頭菜、荷仁豆、冬筍、蒜、芹菜、香菇、豆腐、三層肉等切成的絲,加上蝦仁、海蚵炒透的薄餅菜,添上辣醬、花生酥、滸苔酥、芫荽等佐料,捲成筒狀,稱“卷薄餅”。
糕仔
是用炒熟的米粉摻和白糖、炒花生末,在木製的糕印中印出各種圖案再炊熟的。
紅米龜
用糯米漿團染紅作皮,包的餡有豆沙、甜豌豆泥、花生糖,還有用碎花生、蝦皮、韭菜炒成的鹹餡。製作紅米龜一般使用木製的“龜印”作為模具。“龜印”一面為“龜”,一面為“桃”,兩側是狹長的“魚”和“牽”(成串的銅錢)。做“龜”的同時也要做一些“桃”、“魚”和“牽”,“龜”、“桃”寓意長壽,“魚”、“牽”寓意富餘和進財。
蒸鹹稞
米漿中加入炒過的蝦米,蝦皮、香菇、肉和攪成泥的蘿蔔(菜頭)、芋頭、南瓜(金瓜),蒸成菜頭稞、芋稞、金瓜稞。
發糕
又叫發稞、糕。發是“發財”,糕是“高升”。

著名人物

薛令之(683—756年)
字珍君,號明月先生。福建長溪廉村(今福安市溪塘鎮廉村)人。唐神龍二年(706年)進士。開元間累遷左補闕兼太子侍讀,與賀知章並侍東宮。後因李林甫冷落東宮,賦詩諷諫唐玄宗,引起玄宗不滿,遂託病辭官歸里。後遷居廈門島,所居處因而得名薛嶺。他以詩文名,為閩人以詩賦登第第一人。有《明月先生集》、《補闕集》行世。與同時期的陳僖同為廈門島早期開拓者的代表人物。宋人有“桃李薛公園”之讚譽,可作為他在轄區境域從事教育事業的佐證。在廈門期間,曾倡修同安東嶽廟。廈門島下張社(今禾山街道嶺下社區)舊有薛令之墓,墓碑碑文為“唐侍御薛公墓”。
字欽父,薛嶺人。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進士,被授予南劍州(今南平市)教授(學官)。尚未赴任,朝廷重臣又交相推薦他任江西省漕司乾官。尚書省核時改派往吏部,任掌管帳籍文案的架閣庫官,但因遭人非議而作罷。後又起用任江東常平乾官,與其長官李道傳致力於賑荒,拯救不少災民。改任金華(今浙江金華)知縣後,了解到州里的守督長官以嚴刑峻法追索賦稅,就與之據理力爭,得以寬延期限,示信於民,民眾也都樂於納稅。任期屆滿後,歸老於鄉。他學問貫通,議論磊落,當官時負才使氣,不怕得罪人;回鄉後設堂講學,弟子中多有顯達者。著有《欽父文集》及《易抄》、《詩書指》共300多卷。

榮譽稱號

湖裡區先後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全國科普示範區
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自主創新先進城區
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44強
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