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城

廈門城

廈門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廈門城岩壁上,有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題寫了“山環水活”四個大字,山環,指的是古城東面有玉屏山,北面有萬石岩,西面有狐尾山;而水活,則是向南面對著大海,時而碧波萬頃,時而驚濤拍岸。

對於廈門這殘存的古城牆,2011年時我就有所耳聞。2011年7月份,日報的一個記者注意到了廈門古城牆遺址,而我在隨後出來的日報中也看到了題為《廈門古城牆何時不再寂寞》的新聞,而這座古城牆與我的緣分也僅停留在了這份報導上。時隔兩年多的今天,我再次前往廈門古城遺址現場,親自去探望這位飽受歷史滄桑,見證廈門歷史的親歷者、參與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廈門城
  • 外文名稱:Xia Men Cheng
  • 所屬地區中國
  • 地理位置:位於中國東南沿海 
  • 面積:132.5平方公里
  • 方言閩南語廈門話)-閩台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建制沿革,廈門城遺址,自然地理,

建制沿革

廈門自古屬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所轄。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併入南安縣
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轄域包括今的廈門市全部、金門縣龍海市東北部(今廈門島稱為嘉禾嶼,行政上為同安縣嘉禾里),屬泉州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嘉禾里西南端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將《廈門入城之處》定為原廈門城“南門以內”的衙口街,是對這幅珍貴歷史影像的另一種誤讀。 在邏輯上,標題定為“入城之處”,就已經排除了“城內”的可能,不存在是“城內衙口街”的場景。至於圖中所畫究竟是東、南、西、北4座城門中的那一座,也要根據當時的地圖來判斷。
廈門城建成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城周長429丈(約1360米),高連女牆1.9米(約米),設窩鋪22個,共有城門四座:東啟明,西懷音,南洽德,北潢樞。現僅存北面城牆一段遺址約120米。
《廈門入城之處》畫面上是一座牌樓,左則還有一根旗桿石。古代牌樓大致有兩種用途:一是旌表之用,用於表彰著名官宦、鄉紳先賢和節婦烈女等地方名人的,二是建在重要建築之旁,以壯大氣勢的;旗桿石則主要建在大家族的宗祠或宮廟之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在收復台灣途中遇到軍中缺水難題,祈禱媽祖娘娘相佑,後果然在某海島中找到泉水。凱旋歸來後,為答謝神明,在廈門城西門外建造朝天宮,其位置就在今大同路與思明東路交會處附近。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廈門市全圖,已有西門外的朝天宮;同治年間廈門城區圖上,則明顯地標出朝天宮前的這座牌樓,同老外所繪一樣,也是三層三開間結構。因此,該畫表現的應該是西門外朝天宮的牌樓和旗桿,畫中牌樓後面虛化處理的城門拱門就是西門。
廈門城廈門城
廈門城廈門城

廈門城遺址

廈門城遺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新華路43號東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稱廈門所城。廈門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初,明政府為了加強海防,防倭寇侵擾令夏侯周得興在東南沿海築建所城。明政府為加強海防,令夏侯周得興在東南沿海築建所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廈門城建成,幾百年過去了,當時的廈門城也就只剩下今的廈門城遺址,考古發現的只有約120米。 廈門城遺址是明初廈門城始建時期所遺留的重要遺蹟,也是廈門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
清朝康熙年間,施琅收復台灣後,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廈門市公安局附近)。康熙二十四年,舊的城牆被拆除重新擴建,城牆周圍長約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進行擴建。廈門城遺址是廈門城遺留的重要遺蹟,也是廈門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截止2003年考古發現的只有約120米。
在廈門市志中這樣記載到:廈門城遺址位於廈門市公安局內。由江夏侯周德興奉明太祖之命,建於明洪武二十年至二十七年間(1387~1394年)。始建時周長425丈,連女牆高1.9丈,窩鋪22個,有四座城門。永樂年間,城牆增高3尺,四門增砌月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城毀,康熙二十二年由靖海侯施琅重修,並將城牆周長擴增至600丈。20世紀20年代拆城修路,城牆破壞嚴重,今僅存較為完整的北門城牆一段約70米,四周古榕盤根錯節。牆體以條石砌成,頂寬在3.5~6米之間。城牆最高點為寬闊的平台,面積約100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駐軍曾在此設定高炮陣地,現仍保存部分炮位掩體。牆之南側,亦完好保存有清代摩崖石刻若干處。1994年,廈門市政府下撥專款15萬元修殘補缺,復建城垛,鋪設通道並豎立《廈門城遺址重修碑記》。該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可見,我們所看到的廈門城遺址,應該為清代重修後的廈門城。不過即使是清代的廈門城,對於一個年輕的廈門城市來說,也算珍貴,如今淪為停車場,不免有點可惜,好不淒涼。
八處文物遺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05月11日,廈門市又有8處文物遺址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鼓浪嶼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共25處、36幢)、廈門嘉庚風格建築(共7處、41幢)、中共福建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南普陀寺、同安孔廟、廈門城遺址、新街禮拜堂(中華第一聖堂),以及位於鼓浪嶼鼓新路49號樓房後巨岩上《重修三和宮》摩崖石刻。至此,全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1處。
廈門城廈門城

自然地理

廈門城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附近,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
廈門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和同安集美海滄翔安等組成,陸地面積有1699.3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有3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廈門島面積約為132.5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全島海岸線約為234千米。
當地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1度左右。
為保護當地的文昌魚白鷺中華白海豚等珍稀物種,廈門市設有面積33088公頃的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廈門灣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廈門港擁有多個港區和生產性泊位,已躋身國內大型一類港、世界貨櫃大港18強之列。
1986年10月23日廈門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了廈門市人民政府關於提請確定市樹市花市鳥的議案,決定鳳凰木為市樹、三角梅為市花、白鷺為市鳥。廈門市的公營單位多以白鷺形象為徽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