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

度牒

度牒是唐宋時官府發給出家僧尼的憑證。 唐宋時僧尼簿籍,歸祠部掌管,並由祠部發放度牒。凡有牒的僧尼得免地稅、徭役。官府可出售度牒,其收入以充軍政費用。唐天寶年間,楊國忠遣御史崔眾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萬錢。宋英宗治平四年 (公元1067年) ,賜陝西轉運司度牒千件,糴谷賑濟,皆為鬻度牒之利。宋室南渡後,軍費大增,度牒收入成為官府收入的一大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度牒
  • 外文名:official permit to become a monk (nun) and join a monastery
  • 拼音:dù dié
  • 釋義:舊官府發給僧尼的證明身份的檔案
歷史發展,唐時期,宋時期,明清時期,現代,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詩歌,

歷史發展

宋贊寧據《唐續會要》載(會昌)六年(846 )五月制:“僧尼依前令兩街功德收管,不要更隸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贊寧因《續會要》上文有天寶二年事,遂認六年為天寶六年,而謂度僧給牒即從那時開始(《僧史略》卷中《管屬僧尼》條)這是錯誤的。武后延載元年(694 )僧尼即隸祠部,故祠部給牒也不見得如《僧史略》所載是從天寶六年開始。度牒的發給與登記僧尼名籍有關,南北朝既已有僧籍,度牒也可能開始於唐代以前。不過它的發給究始於何年,現在還沒有定論,

唐時期

自從北魏北周兩次摧毀佛教之後,直至唐初,全國僧尼還只有十萬左右(《廣弘明集》卷十二)。顯慶六年(661)高宗於天官寺度僧二十人(《舊唐書》卷四《高宗本記》)。其後年有增加,中宗時尤甚:那時造寺費財數百億,度人,免租庸者數十萬(《舊唐書》卷一百零一《辛替否傳》),並且公主外戚都請度人為僧尼,也有私出財造寺者,富戶強丁都設法避役,幾乎到處皆是(《舊唐書》卷九十六《姚崇傳》)。當時僧尼之冒濫,可想而知。玄宗即位,姚崇秉政,因僧惠范附太平公主亂政,即謀沙汰僧尼(《舊唐書》卷三十七《五行志》),雖未能徹底施行,而唐王朝對於度僧事宜,已開始重視。天寶重申祠部給牒之令,也還有限制出家人數和遴選出家人才之意。唯僧尼受牒必須納錢,因此度人為僧,統治者也有好處。早在唐代中宗景龍二年(708 ),就有賣度牒的弊政。即如身份很低的屠沽,用錢三萬也可得度(《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後來政局不穩定,這種收益更覺有必要。如天寶十四年(755 ),安祿山叛亂,軍費增多,政府財產政支絀,就派人到太原去納錢度僧尼道士,十天左右得錢百萬緡,因此第二年又度僧道收貲(《癸巳存稿》卷十二)。肅宗至德元年(756 )“彭原郡以軍興用度不足”又“權賣官爵及度僧尼”(《舊唐書》卷十《肅宗本記》),當時度牒費貴至百緡(《佛祖統紀》卷四十)。安史之亂以後,國家財政逐漸穩定,大曆十四年(779 )代宗始令“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觀及度人”(《舊唐書》卷十二《德宗本紀》上)。其後綱紀隳弛,甚至地方官吏也往往以度人謀財利,如徐州節度使王智興聚斂無厭,當敬宗生辰那一月里,即於泗州置僧壇度人以圖厚利,江淮百姓皆結隊渡淮(《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傳》)。當時剃了頭髮的人到達之後,各納二緡,給牒即回,別無法事(見《全唐文》卷七百零六《王智興度僧尼狀》)。此外各地類此情形的不一。
保護資產
度牒領得之後,可以免丁錢避徭役,保護資產,這是唐到北宋的一般現象。因此豪強兼併之家,公然冒法,買賣度牒,從中取利,甚至有偽造度牒的(《宋會要輯稿》第六十七冊《職官》十三)。南宋時代,因疆域縮小,朝廷收入減少,所以在紹興十五年(1145)正月辛未,又命“僧道免丁錢”(《宋史》卷三十《高宗本紀》)。乾道七年(1171)“詔寺觀毋免稅役”(同書卷三十四《孝宗本紀》)。淳熙五年(1178)正月“癸卯罷特旨免臣僚及寺觀科徭”(同書卷三十五《孝宗本紀》)。這樣,就連持有度牒的僧尼,也不能免除稅役了。不過他們還可以享受其他種種權利,度牒仍有它一定的價值,所以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州縣還有出賣亡僧度牒而不繳申祠部的情形(《宋會要輯稿》第二百冊道釋一)。

宋時期

宋代度牒,不僅有法定的價格,而且它的價格還隨使用範圍的擴大而與日俱增。元豐七年(1084)著令度牒每道為錢百三十千,夔州路三百千,以次減為百九十千,元佑間定價為三百千。南宋紹熙三年(1192)定價為八百千。元豐至紹熙,百年間度牒價格增至六倍以上,而它的用途也異常寬泛。如北宋神宗時“河北轉運司幹當公事王廣廉嘗奏乞度僧牒數千道為本錢於陝西轉運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貨志》)。這樣以度牒充青苗資本,限制高利貸者的盤剝,減輕人民負擔,增加朝廷收入,算是第一類。神宗熙寧六年(1073 )賜夔州路轉運司度僧牒五百置市易於黔州,這樣以度牒充市易本錢,防止大商人壟斷物價,穩定市場,並增加朝廷收入,算是第二類。英宗治平四年(1067 )“給陝西轉運司度僧牒,令糴谷,賑霜旱州縣”(《宋史》卷十四《神宗本紀》)。熙寧三年(1070 )四月“丁卯給兩浙轉運司度僧牒,募民入粟”(《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紀》)。熙寧七年(1074 )“八月丁丑賜環慶安撫司度僧牒,以募粟,賑漢番饑民”(同書同卷)。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 )八月“四川旱,賜制置司度牒四百,備賑濟”(《宋史》卷三十四《孝宗本紀》)。次年(1168 )綿漢等州飢“五月癸亥出度牒千道,續減四州科調”(同書同卷)。八年(1172 )十二月“甲寅雨雹,以度僧牒募閩廣民入米”(同書卷三十五《孝宗本紀》)。淳熙十四年(1187 )七月“辛酉,江西湖南飢,給度僧牒鬻以糴米賑糶”,“八月辛未賜度牒一百道,米四萬五千石備賑紹興府飢”(同書同卷)。這樣以度牒作賑饑之用,算是第三類。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 )閏十月二十六日詔:明州育王山寺掌管仁宗御容僧行可,賜師號,度牒各二道,用為酬獎(《宋會要輯稿》第二百冊道釋一)。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 )五月一日赦,暴露遺骸許所在寺院埋瘞,每及一百人,令所屬勘驗,申禮部給度牒一道。紹興二年(1132 )改為每及二百人給度牒一道(出處同上)。次年(1133 )九月七日,陝西諸路都統制兼宣撫處置司都統制吳玠,母劉氏墳寺乞賜名額。詔以報功顯親院為額,仍歲給度牒一道(同上)。乾道六年(1170 )湖州馬墩鎮行者祝道誠收葬運河遺骸千二百六十有餘,蒙賜度牒並給紫衣剃度(同上)。八年(1172 )二月建康府僧普立童行彭普海“以管乾皇兄元懿太子道饡所香火已及三年賜度牒一道”。五月饒州飢,僧紹禧行者智修煮粥供贍計五萬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僧法傳行者法聚煮粥供贍計三萬八千五百六十一人,詔行者智修法聚各賜度牒披剃(同上)。九年(1173 )三月敘州男子郭惠全自少出家,母死,負土成墳,孝節感著,賜度牒一道披剃為僧(同上)。這樣以度牒旌表有功或孝節,算是第四類。南宋時期,軍事倥傯,財政支絀,朝廷還往往以度牒充軍費,如紹興九年(1139 )八月乙丑“給新法度牒紫衣師號錢二百萬緡,付陝西市軍儲”(《宋史》卷二十九《高宗本紀》)。紹興十一年(1141 )宋金激戰於廬州,“三月庚子朔張俊進鬻田及賣度牒錢六十三萬緡助軍用”(同書同卷)。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 )正月,乙未“以度僧牒千給四川軍費”(同書卷四十《寧宗本紀》)。理宗淳祐七年(1247 )四月庚戌“出緡錢千萬,銀十五萬兩,祠牒千絹萬並戶部銀五千萬兩付督視行府趙葵調用”(同書卷四十三《理宗本紀》)等都是,算是第五類。此外朝廷還以度牒經營商業,如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47 )“遣三司幹當公事李杞入蜀,經劃買茶於秦鳳熙河博馬,而韶言西人頗以善馬至邊,所嗜唯茶,乏茶與市,即詔趨杞據見茶計水陸運致。又以銀十萬兩帛二萬五千,度僧牒五百付之,假常平及坊場余錢,以著作佐郎蒲宗閔同領其事”(同書卷一百八十四《食貨志》),算是第六類。後來朝廷還以度牒幫助改革幣制,如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 )“出度僧牒二百收淮東鐵錢”(同書卷三十六《光宗本紀》),算是第七類。總之:宋朝一代,度牒可以作為貨幣來套用。

明清時期

明代僧尼依然給牒,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詔天下編賦役黃冊規定“僧道給度牒,有田者編冊如民科,無田者亦為畸零”(《明史》卷七十七《食貨志》)。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免納銀給牒。其後又將田賦(土地稅)和丁稅人頭稅)歸併為“地丁”一種賦稅。以地歸丁,不須報牒免役。但為了限制僧尼的數量,依然嚴行發給度牒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乾、嘉時代,(見《大清會典·事例》)雍正時代,度牒制度被廢止。

現代

現代,《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三章-第九條規定:“要求出家的人……按規定的辦法和手續發給度牒。”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度牒
拼音:dù dié
注音:ㄉㄨˋ ㄉㄧㄝ ˊ

基本解釋

[official permit to become a monk (nun) and join a monastery] 舊時官府發給僧尼的證明身份的檔案。
度牒是國家對於依法得到公度為僧尼的所發給的證明檔案(度是說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稱為祠部牒,都是綾素錦素鈿軸(北宋用紙,南宋改用絹,見《宋會要輯稿》第六十七冊《職官十三》),就是品官所用的綸誥(其實物在日本還保存有最澄入唐所得的一軸,那上面詳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係者的連署)。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確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時還可以免除地稅徭役

引證解釋

僧道出家,由官府發給憑證,稱之為“度牒”。
唐 宋 時,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軍政費用。 宋高承《事物紀原·道釋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南北朝有之。’見《高僧傳》‘名籍限局,必有憑由。’憑由,即今祠部牒也。《唐會要》曰:‘ 天寳 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給牒。’則僧尼之給牒自唐明皇始也。”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紹興中,軍旅之興,急於用度,度牒之出無節。上戶和糴所得,減價至二、三十千。時有‘無路不逢僧’之語。”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一:“ 順治 六年五月,戶部奏言師旅煩興,歲入不給,議開監生吏典承差援納,並給僧、道度牒,準徒,杖折贖。”
警世通言》卷十七:“郡王分付,便要斷出。府官只得將僧可常追了度牒,杖一百,發靈隱寺,轉發寧家當差。”
水滸傳》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武行者道:“既然二位相覷武松時,卻是與我烘焙度牒書信並行李衣服;不可失落了那兩口戒刀,這串數珠。”孔明道:“這個不須足下掛心。小弟已自著人收拾去了,整頓端正拜還。”武行者拜謝了。宋江請出孔太公,都相見了。孔太公置酒設席管待,不在話下。

詩歌

這是故居的園林,石階向
圮廢的廟宇
今夜你同誰來呢?同著
來自風雨的不羈,抑來自往歲的記憶
額上新的殿堂已醮起,而哪兒去了
我們昔日油紙的度牒
我再再地斷定,我們交投的方言未改
那蒲團與蓮瓣前的偶立
或笑聲中不意地休止
啊,你已陌生了的人,今夜你同風雨來
我心的廢廈已張起四角的飛檐
那高懸薄翅的鐵馬,你要輕輕地搖
輕輕地,啊,那是我夢的觸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