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尚村

店尚古稱“濮頭”、“濮頭店”、“濮頭大店”。

至今村里老人們從祖輩口頭傳說中,也知道店尚的古稱,不過他們發音不準,把“濮頭大店”叫成“葡萄大店”,還有兩句民諺:“落了無極葡萄大店,起了辛集梁王大店”,意思是,後來“濮頭大店”衰落了,遷往辛集,辛集梁王大店起來了。據說,過去店尚人到了辛集大店,那裡人把店尚人當做親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店尚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河北
  • 電話區號:0311
  • 郵政區碼:052460
  • 人口:1419人
  • 車牌代碼:冀A
歸屬,店尚曾設“鋪遞”,村落形態,

歸屬

《無極縣誌》記載:從元朝起,就在濮頭(店尚)設立“鋪遞”。(鋪遞,相當於現在的郵電局和旅店)。這說明店尚歷史悠久,至少在元朝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公元1399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燕王)發動“靖難之役”(燕王掃北),在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三、四年戰爭,“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無極縣境內很多村莊被毀,百姓被殺,據說店尚只剩下杜、魏、李,徐等幾戶。後來,朱棣(燕王)獲勝即位,詔令從山西“分丁與真定、南宮一帶,占籍為民”,於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大量移民,店尚人口逐漸繁衍發展起來。
縣誌還記載:“清初,有一和尚還俗,來此開店,遂將村名改為店尚。”
清康熙元年(1662年),無極縣劃分為14個社,轄133個村,濮頭歸南豐社;光緒19年(1893年),全縣劃分為6路,轄184個村,店尚歸藁成路;
民國25年(1936年),全縣劃分為6個區,轄184個村,店尚歸第三區;1940——1945年,歸藁無縣第二區;
1945年10月無極縣解放,劃分為5個區,轄193個村,店尚歸第二區。1950——1956年全縣劃分5個區65個鄉,店尚歸第二區;1956年9月——1958年2月,全縣劃分24個鄉,店尚歸西東門鄉;1958年11月——1961年5月,全縣劃分4個公社管轄20個生產管理區,店尚歸高頭公社;1961年5月,全縣劃分20個公社,店尚歸西東門公社;隨著店尚村人口逐漸增多,為便於管理,1962年劃分為三個生產大隊,北頭為一大隊,東頭為二大隊,西頭為三大隊。1985年,按地理方位,一大隊更名為北店尚,二大隊更名為東店尚,三大隊更名為西店尚(當時有425戶,1419口人,1714畝耕地)。
1983——1996年1月,全縣劃分6 鎮14鄉,轄210個村,店尚歸西東門鄉;1996年1月,西東門鄉和郝莊鄉合併,店尚歸郝莊鄉。2001年鄉政府移至北店尚西北新址。

店尚曾設“鋪遞”

據《無極縣誌》記載:“元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無極境內設有無極、濮頭(店尚)、驛頭三個驛站、鋪遞,主要負責傳遞公文、輸送貨物,供官員中途歇息換馬。清代驛站設定以交通幹道為主,沿途城鎮為點,連線各縣城。此時,無極境內設驛站、鋪遞各一個,即無極驛、店尚鋪。”《正定府志》載:“乾隆年間無極縣有在城鋪和店尚鋪。各設鋪兵4名,共8名,每歲支工食銀48兩,每兵年俸銀6兩。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裁驛為郵,驛鋪廢止。”
元、明、清三朝既然都在店尚設立鋪遞,說明當時的店尚具備條件,首先是地理位置合適,這裡是通往附近縣城的交通要道,東北距無極25里,西南距藁成15里,是藁、無來往的必經之路,另外,東南可達晉州,西北可通正定,適合往來於這些縣城的公文傳遞、貨物轉運和官員人等歇息換馬。二是這裡交通便利,除了有陸路通往周圍以外,這裡還南靠滹沱河,村南岸邊有簡易碼頭和渡船。據縣誌記載,“清末民初,沿河20多個村莊130餘只木船從事水上運輸作業。”“民國年間,縣境沿滹沱河岸設有渡口8處,木船19隻,民間自營,擺渡來往行人、車輛。。。。。店尚1處,船2隻”。三是當時店尚村子較大,人口較多,經濟繁榮,貿易發達,民風淳樸。
清鹹豐三年(1853年)九月三日,太平天國天官副丞相林風祥、地官丞相李開芳率領北伐軍,經郝莊、店尚、西東門等村,於五日進入晉州境內。

村落形態

店尚村南北長,東西窄,主要街道是兩條南北大街和兩條東西大街,交錯縱橫,形成一個“井”字形,將村子自然劃分為南頭、北頭,東頭、西頭,每個方向都有城門。
由於南頭靠河,發展較快,逐漸成為村子的中心,即西頭的十字街和東頭的十字街一帶,中間道北有一大塊廣場,稱為“官場”,是全村公務活動場所。鋪遞的遺址現已不存在,我估計,當時的鋪遞和那位和尚開的店可能是在“官場”附近。解放前,有一名叫“瞎記長”(姓徐)的人在官場開店,此人說話直爽幽默,有人對他說:“你賣的包子個小。”他回答說:“村南窯大,你吃去吧。”又有人說:“你的包子肉不多。”他說:“不能一口咬出個牛犢子來,把你抵死。” “瞎記長”死後,梁家街一人接著開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