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錢

年號錢

皇帝年號命名的錢幣。年號錢堪稱中華幣史最大一類方孔錢系,包括兩字年號錢、年號加銖類錢、年號加寶類錢、年號加國號錢、年號加不同年號錢(也稱合號錢)、年號寶文加背文錢等分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年號錢
  • 簡介:以皇帝年號命名的錢幣
  • 分類:兩字年號錢、年號加銖類錢等
  • 誕生時間:公元338年
溯源,來歷,演變,鑄造目的,特點,類別,意義,真偽鑑別,

溯源

來歷

最早的年號錢可上溯到16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是十六國漢李壽所鑄的“漢興錢”(338—343年);據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李壽》載,李壽於成都南郊稱帝並首鑄“漢興”年號錢。此錢徑約1.67厘米至1.7厘米,重0.7克至1.1克,錢文隸書,或在穿上下,或在穿右左,兩字皆順讀,近於其他蜀地鑄錢形制,另有錢背刻有陰文者。1976年湖北長陽東晉窖藏古錢中曾發現一枚背穿下有“王”字的漢興錢。漢興錢主要見於四川,其他地區不多見。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幾個最重要的民族混戰時期。氐族李壽入主巴蜀於成都稱王,為便於轄區貨幣流通管理,廢除舊錢制,又統一貨幣與紀年同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穩固新政,漢興錢見證了當時民族鬥爭與融合的歷史。有史以來他首先把年號鑄在錢幣上,利用年號作錢文,開了中國年號錢的先例。漢興錢也就成了我國最早的年號錢,比普通流行年號錢的唐代早了300年。漢興錢不僅是我國年號錢的先導,而且在錢文發展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它是篆書變為隸書的一個先例。稍後又有南朝宋的“孝建五銖”(454—456年)和北魏孝文帝的“太和五銖”(477—499年)等。
太和五銖太和五銖
漢興錢引來了此後各政權爭相效仿。407年東晉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在陝西立國稱“夏”,419年占長安後建元真興”,仿成漢鑄國號年號錢大夏真興”。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鑄孝建四銖錢,從此年號錢又與錢幣銖的衡制有緣。465年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鑄永光重二銖錢,行六月即改元景和並鑄景和重二銖錢,僅三個月,開創了一個帝王同一年改元兩次鑄兩種兩字年號錢的先例。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鑄太和五銖,面文四字年號錢誕生。

演變

至唐代,年號寶文錢層出不窮。通寶始於武德(名為開元通寶,但並非唐玄宗開元年間所鑄,所以開元通寶不是年號錢),泉寶始於乾封,重寶自乾元始,元寶大曆年鑄,年號加寶文背紀地錢始於會昌年,玄寶自鹹通十一年始鑄。高宗乾封年間出現了”乾封泉寶”錢,唐代中後期出現年號“通寶”、“重寶”、“元寶”錢,如乾元重寶建中通寶大曆元寶,但未形成制度。
五代十國各政權出現大量年號錢,北方的大遼也開始鑄造年號錢,如天贊通寶天祿通寶直到乾統、天慶年間均有鑄錢。中原地區成為制度始於宋代,從北宋太宗南宋度宗的近三百年間,年號錢連綿不斷。宋代年號改得比較頻繁,所以年號錢也特別多。到了宋代年號錢更加興盛,除少數年號外,其餘40多個年號皆鑄年號錢,並增鑄背文紀重、紀值、紀年等類的年號加背文錢。金代每朝也鑄有大量元寶、通寶年號錢。發展到西夏,毅宗福聖承道年(1053年)鑄西夏文福聖寶錢,年號錢系始添少數民族文字年號錢。就連日本和越南等周邊鄰國也紛紛仿效,從而將中華年號錢的文化推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如日本著名的寬永通寶
唐朝最多年號錢乾元重寶唐朝最多年號錢乾元重寶
宋金以後,歷代所鑄的錢基本都是年號錢,如元代的至元通寶明代洪武通寶、清代的乾隆通寶等都是。還有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通寶”等,均系“年號錢”。

鑄造目的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為了吉祥的目的,經常變更年號,以為自新更始。許多帝王遇有改元變號寸都要鑄造以本年號冠名的錢幣。北宋 時期的各朝皇帝不但年號變更頻頻,且幾乎是每改元一次必鑄新的年號錢,最多的改年號竟達九次。有時改年號後,再按年號去鑄造新錢時卻發生了技術上的問題,最後由皇帝定奪:不鑄本年號的年號錢,而是鑄其他相關名稱的錢幣,這就叫“非年號錢”。北宋仁宗時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年號曰“寶元”,如果鑄年號錢就應該是“寶元元寶”或“寶元通寶”。在一枚錢上出現了兩個“寶”字甚或兩個“元”字,讀起來很拗口,非常不便。仁宗便召學士議論,大家七嘴八舌的,有人提議叫“豐濟元寶”。皇帝沉思了一下搖搖頭說:“眾愛卿,我提議就叫“皇宋通寶吧。”學士們齊聲稱讚。於是便以“皇宋通寶”為錢名而鑄造貨幣。錢文分篆、隸兩種書體,鑄造量 也很大,直到皇佑年間(公元1049—1054年)仍在鑄造,遺留至今也較多。
宋年號錢宋年號錢
後來宋代的幾位皇帝均效法仁宗,因年號里有“寶”字而不鑄年號錢。如南宋理宗時的“寶慶”年號鑄“大宋元寶”,“寶佑年號鑄“皇宋元寶”等等。

特點

年號錢的錢文書法結體扁平,重心居中甚至偏下,筆勢橫向開展,有雅拙之趣,特別是直的隸書錢文,其點畫用筆凝重沉朴,有些筆畫的形態雖有隸法,但也具備初期楷書的一些特點,應該說屬於一種隸中帶楷,楷中會隸的隸楷書,即隸書、楷書成分兼而有之。
八思巴文版至正通寶八思巴文版至正通寶

類別

中國古代年號錢有160多種,其中兩宋16個皇帝改了55次年號,共鑄45種年號錢,幾乎占歷代年號錢的三分之一。當時帝王每更換一次年號就改鑄一種年號錢,就是同一個皇帝每改一次年號,都要改鑄新錢。真正盛行年號錢,始自宋代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太平通寶”,這是宋代第一個年號錢,從此中國貨幣才真正開始流行年號錢。
順治通寶順治通寶
錢幣性質分,又有記重錢記值錢年號錢、國號錢記號錢紀年錢鎮庫錢紀數錢厭勝錢廟宇錢撒帳錢羅漢錢對錢母錢祖錢開爐錢、樣錢等,這些情況又時有兩種以上並存現象,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中國古代錢幣經常以皇帝年號來命名,亦稱“年號錢”。面文鑄帝王年號的錢。東晉十六國成漢李壽漢興年間所鑄“漢興”錢為中國最早之年號錢。此錢有兩種:一種是俗稱“直漢興”,錢文“漢興”上下排列,文字隸書;一種俗稱“橫漢興”,錢文“漢興”自右至左排列,文字篆書。形制均薄小,文字多漫滅,錢重1克,其中直讀多見,橫讀較少,漢興錢無論直、橫都很珍貴。其後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通寶”等,都是“年號錢”。其形制從秦始皇統一幣制後,除一些王莽錢幣外,都是方孔圓錢。錢文早期紀重量,如半兩五銖等,後來演變為以紀年號為主的各種年號錢。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

意義

歷史上的帝王所用年號充滿了封建思想意識,往往賦予太平、興隆、昌盛、開元、泰昌永昌大安、端平等一類名詞,被視為吉祥的意思。
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古錢中年號錢頗多,這種開元通寶錢中的“開元”並非皇帝的年號,其中有三層含義,一是創始、締造和開闢新幣之元之意;二是開國、立國、建國的意思;三是“開元”本身的含義。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的《東都賦》中針對漢朝開國就用過“開元”兩字,夫大漢之開元也,奪布衣以登皇位。而“通寶”即通行寶貨之意。
年號錢由於錢幣上鑄有帝王的年號,標明了鑄造時間,這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是一大進步。我們今天研究古錢,對數量眾多的五銖錢是難以分辨的,因為沿用的時間太久,從漢代開始,歷經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等朝代的740年間,是五銖錢占統治地位,除有特別記號和別具特色外,如“四出五銖”、“赤仄五銖”等,但仍不知那個皇帝鑄造的,因此對歷朝諸多五銖錢,在確定鑄造年代上就存在著不少困難,不像年號錢那樣一目了然。

真偽鑑別

年號錢幣真品之所以身價倍增主要有三個原因。以皇帝“年號”為鑄造主題的錢幣均為當時的國家鑄幣廠鑄造,在貨幣領域具有最高權威性,集中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風貌。再者,如今的古董市場上贗品林立,相比較而言,市場對“年號”錢幣的研究與了解比較廣泛,鑑別相對容易,造假自然少多了。而清朝“年號”錢幣距離當代最近,贗品的可能性也就最小。最後,常規“年號”錢幣的投資起點比較低。在今期收藏愛好者數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相對低價的產品自然首先水漲船高起來。據統計,近半年內,“年號”錢幣的單品大約升值30%;而成套的“年號”錢幣則升值超過45%,其中,清朝、宋朝的成套“年號”錢幣較之去年,升值都有翻倍,唐朝的“年號”錢幣則身價上漲了2~3倍。
真錢的銹與銅質結合在一起,不易脫落。偽錢的銹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脫落,或是用指甲挖古錢幣上的銹斑,新鑄或用市面上較多的古幣回爐重鑄的錢幣,銹斑是用強度較大的膠粘上去的,指甲易挖動。真的古錢幣因年代久遠,銹跡難以挖下;此外,真錢幣因年代久遠,內部成分發生變化,所以一般重量會大為減輕,用手掂掂,即可從輕重方面加以辨別。從書法可以辨別真假。再者,“年號”錢幣的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具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我們可對照其當時年代的書法遺蹟加以辨別。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常常處處小心,手法極不自然。雖然可以到諸如廣州長壽路之類的古董市場去淘“年號”錢幣,但初學者遇到“贗品”的可能性比較大。專家還是建議大家通過錢幣協會內部交流去收集有升值空間的真品;一些權威機構發行的文物集也可購買,價格雖然稍高,但收錄的“成套”產品較多,利於收藏與知識積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