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府君闕

平陽府君闕

平陽府君闕坐落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芙蓉溪畔仙人橋旁的綿陽科技館前,突兀屹立,玲瓏多彩,端莊壯麗。闕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建築,一般立在官廟和墓門之前。平陽府君闕屬墓闕,由大小相近的兩座闕組成,南北相距26.2米。主闕通高5.45米、寬1.66米,副闕通高5.29米,均由闕基、闕身、闕蓋、闕檐、介石和闕頂六部分組成,全由條石和板石堆砌,其間無任何粘結物,嚴整堅固,整齊美觀,別具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陽府君闕
  • 坐落於:四川省綿陽市
  • 南北相距:26.2米
  • 類別:建築
文物介紹,名稱由來,建築構造,文物價值,文物保護,修復,

文物介紹

名稱由來

平陽府君闕每闕檐上有二十二個枋頭,其中主闕(東南闕)東北朝向一面有六個,東南朝向一面有五個,各刻有銘文,計十一個。但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已完全消磨或消磨不清,今僅存“平”字清晰可辨、“漢”字(繁體)依稀可辨。過去有更多的字可以辨認,歷代學者均有研究,清代綿州才子李調元在書中記載有“漢平楊府君叔神道”八個字。綿陽縣誌也予記載,但誤將“楊”抄為“陽”(繁體字僅偏旁不同),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1939年在考察和測繪綿陽漢闕時依據縣誌記載,將此闕命名為“平陽府君闕”。故此闕命名為“楊府君闕”更為合適,但因原名稱已約定俗成,故沿用至今。

建築構造

主闕檐枋頭上原刻有“漢平楊府君叔神道”銘文,今僅存“漢”、“平”兩字,“府”字依稀可見,其餘字跡已經風化。主闕闕身楣枋上鐫刻有壓地平紋淺浮雕墓主生前車馬出行圖,圖首為雙旗引導,後有二列縱隊的帶劍步卒八人隨馬疾行,接有軺車六乘,皆雙轅駕一,每乘車後跟有步卒一人,步卒後有車騎隨行。轉角櫨斗位置上,各刻一高浮雕角神,角神袒胸露腹,另有母子獼猴擁抱、蟾蜍、展翅欲飛朱雀等圖案。斗拱壁上有各種中浮雕,北闕為追豬圖,南闕為舞樂圖,其中撫琴聽琴、羽人戲馬、雙人對舞形象清晰可辨。北闕東面介石中部刻一雙髻女子半啟柴扉、雙手扶門向外眺望高浮雕;西面介石中刻一躬背仰首猛虎,形象栩栩如生。介石轉角處鐫刻有蛟龍、奔獅、束髮力士與雙獅搏鬥高浮雕。西面介石中部,鐫刻一猙獰饕餮圖像。介石轉角處,西北角鐫刻一背生雙翅的天馬和戲馬羽人,東南角為雙虎,東北角為雙龍。副闕形狀、雕飾皆同主闕,惟雕飾風化嚴重。
副闕副闕
梁大通三年(529年),佛教徒在闕身上鑿掉部分漢雕,鐫佛教造像三十三龕,龕頂為穹形頂。其中最大一龕高35厘米、寬33厘米。北闕闕身西面第三層條石上鐫刻一觀音立像,人物身材修長,褒衣博帶,龕兩側線刻禮佛圖,侍者華蓋和幡幢隨從,龕左刻有“大通三年七月”題記;南面第三層條石上一龕內佛壇兩側刻兩獅,壇上刻一佛四菩薩,後立比丘十人,佛作說法狀,佛龕兩側刻諸天大眾,分三層面佛而坐,龕下為禮佛圖;東面三層條石上三龕龕內各立造像一軀,服飄泊之衣,像首已毀損。平陽府君闕構思新穎,雕刻精美,刀技純熟,刀法剛勁,圖像生動、有趣,有許多富有生機的雲氣仙靈、珍禽怪獸等複雜的造像刻於闕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文物價值

1914年,法國人色伽蘭(Victor Segalen)曾到綿陽對平陽府君闕進行考察,其所著《中國西部考古記》一書中對平陽府君闕作出高度評價,認為此闕是複雜石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處,還說闕上的梁大通三年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惟一獨存的梁代佛教造像,是研究佛教寶貴的實物資料。平陽府君闕歷經一千八百多年長時間跨度而依舊保持原樣,雙闕連同子母闕均俱全,是全國漢闕中,闕間距最大、闕總體最大、結構保存最完整的漢闕,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寶貴遺產,是我國悠久歷史的象徵,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我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物保護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1月8日國務院公布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平陽府君闕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9月1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被列入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目前,包括平陽府君闕在內的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正在積極準備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修復

5·12大地震震後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給平陽府君闕造成了歷史上最嚴重影響,加之本身年代久遠,雙重因素使綿陽"國寶"平陽府君闕各部分出現不同程度損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震區的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專家制定了以六大手術方案為主的修復工程,並已列入國家災後重建重點項目,預計修復工作耗時一年,耗資520萬元。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動認領了這一高難度文物搶救保護修復工作的方案編制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