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博物館

綿陽博物館綿陽國際會展中心(綿陽博物館)於2003年6月完工,位於風景秀麗的蜀漢歷史文化中心富樂山腳下,占地百餘畝,建築面積近二萬平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其中展廳面積11000平米,整個建築高42米,長142米,寬54米,恢弘大氣形似一座古代石拱橋,寓意古今、中外連線交匯之橋。建築被大面積廣場、綠地所包容,廣場上更有堪稱國寶的漢代雙石闕(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之交相輝映。如今會展中心已成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市——全國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全國環保城、中國西部矽谷——的標誌性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綿陽市博物館
  • 外文名稱:MianYang Museum
  • 地理位置:四川省綿陽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占地面積:館址占地90畝
  • 門票價格:憑身份證免費進入
  • 建築面積:20800平方米
簡介,規模,館藏品,漢平陽府君闕,東漢說唱俑,東漢搖錢樹,東漢銅佛像,東漢大銅馬,人體經絡漆雕模型,地圖信息,

簡介

綿陽博物館於96年籌建立項,99年開工建設,是綿陽市"九五"、"十五"期間重點工程,政府投資6500萬 元。館址占地90畝,建築面積20800 平方米,有展廳、學術報告廳、辦公技術用房、庫房、觀眾休閒遊覽場所、文物商店、室外雕塑、休閒草坪和綠化帶等設施。綿陽博物館坐落於綿陽城區仙魚橋國保文物漢闕處、新建漢正街旁,距火車站和南郊機場均10分鐘車程,四周分布有富樂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綿陽師專,李杜祠省保文物單位,漁父村森林公園和富樂堂三國文化遺址。綿陽博物館由"中華四季壇"設計人余立博士創意,由京澳凱芬斯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其整體形狀似古代石拱橋,寓意該館為連結綿陽歷史、現代和未來的橋樑,是展示綿陽歷史文明和現代科技實力的視窗,也是外地人了解綿陽的視窗,更是綿陽人深層次了解綿陽的視窗。建成後的綿陽博物館主要功能是對綿陽出土文物集中保護、研究和展示,同時也用於發展與文博相關的文化教育、文化旅遊產業。  西部新落成兩萬平米一流展館,國慶舉辦百年小平展、企業成就展、汽車文化節、古玩收藏品展,將有二十萬人次參觀,盛況空前。   二OO三年十一月二十至二十五日會展中心成功舉辦了十六屆亞洲國際郵票展覽,有二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十萬人次參觀,主辦單位取得了可觀的直接經濟收入,也為綿陽市帶來了其它產業的大豐收。相繼我們又成功舉辦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暨世界航天科技展、恐龍化石標本展、精品文物書畫展、大型昆蟲展、濰坊q藝術展、汽車展、房地產博覽會、服裝博覽會等一系列展覽,贏得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
綿陽國際會展中心(綿陽博物館)是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展覽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我們將以現代的經營理念,星級的服務水平,熱情周到地為各方展商、展團服務,熱忱歡迎來綿參觀、考察、指導工作併合作舉辦高水平展覽獲得雙贏。

規模

綿陽國際會展中心(綿陽博物館)於二〇〇三年六月完工,位於風景秀麗的蜀漢歷史文化中心富樂山腳下,占地百餘畝,建築面積近二萬平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其中展廳面積11000平米,整個建築高42米,長142米,寬54米,恢弘大氣形似一座古石拱橋,寓意古今,中外連線交匯之橋。

館藏品

漢平陽府君闕

坐落在綿陽博物館新館舍大門前,系由條石、石板交錯疊砌,上有雕刻的石頭,俗稱“書箱石”。闕是古代一種建築,一般立在官廟和墓門之前。此闕為一大一小兩座闕組成,南北相距26.2米。主闕通高5.45米,寬1.66米;副闕通高5.29米。均由闕闕基、闕身、闕蓋3部分組成。主闕檐枋頭上原刻有“漢平陽府君叔神道”銘文,今存“漢平”2字,“府”字依稀可見,其餘字跡已經風化。主闕闕身楣枋上鐫刻有壓地平紋淺浮雕墓主生前車馬出行圖,圖首為雙旗引導,後有二列縱隊的帶劍步卒8人隨馬疾行,接有軺車6乘,皆雙轅駕一,每乘車後跟有步卒1人,步卒後有車騎隨行。轉角櫨斗位置上,各刻一高浮雕角神,角神袒胸露腹,另有母子獼猴擁抱、蟾蜍、展翅欲飛朱雀等圖案。斗拱壁上有各種中浮雕,北闕為追豬圖,南闕為舞樂圖,其中撫琴聽琴、羽人戲馬、雙人對舞形象清晰可辨。北闕東面介石中部刻一雙髻女子半啟柴扉、雙手扶門向外眺望高浮雕;西面介石中刻一躬背仰首猛虎,形象栩栩如生。介石轉角處鐫刻有蛟龍、奔獅、束髮力士與雙獅搏鬥高浮雕。西面介石中部,鐫刻一猙獰饕餮圖像。介石轉角處,西北角鐫刻一背生雙翅的天馬和戲馬羽人,東南角為雙虎,東北角為雙龍。副闕形狀、雕飾皆同主闕,惟雕飾風化嚴重。梁大通三年(529年),佛教徒在闕身上鑿掉部分漢雕,鐫佛教造像33龕,龕頂為穹形頂。其中最大一龕高35厘米、寬33厘米。北闕闕身西面第3層條石上鐫刻一觀音立像,人物身材修長,褒衣博帶,龕兩側線刻禮佛圖,侍者華蓋和幡幢隨從,龕左刻有“大通三年七月”題記;南面第3層條石上一龕內佛壇兩側刻2獅,壇上刻1佛4菩薩,後立比丘10人,佛作說法狀,佛龕兩側刻諸天大眾,分3層面佛而坐,龕下為禮佛圖;東面3層條石上3龕龕內各立造像1軀,服飄泊之衣,像首已毀損。1914年,法 國人色伽蘭曾到綿陽對漢平陽府君闕進行考察,其所著《中國西部考古記》一書中對漢平陽府君闕作出高度評價。認為此闕是複雜石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處,還說闕上的梁大通三年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惟一獨存的梁代佛教造像,是研究佛教寶貴的實物資料。關於這座闕的來歷,《華陽國志》里記載了一個叫李福的涪縣人,“李福字孫德,涪人也。先主初為成都令,建興九年遷巴西太守,後為江州都督、陽武將軍,入為尚書僕射,封平陽亭侯。”《三國志·蜀志》稱李福:“字孫德,名福,梓潼涪人也。先主定益州後為書佐、西充國長、成都令。建興元年徙巴西太守,為江州都督、揚威將軍,入為尚書僕射,封平陽亭侯。”李福在延熙三年(公元238年)隨大將軍蔣琬出征漢中時病故,因蜀的國號為漢,李福又是涪縣人,歸葬涪縣稱“平陽府君”完全可能。1956年,四川省人民委員公布漢平陽府君闕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說唱俑

1986年6月在綿陽市中區河邊鄉項家廟村九龍山東漢崖墓出土,此俑為紅陶質站立式,通高58厘米,頭插花系巾,巾角結於額前,上身赤裸,肚皮渾圓。臀部後翹,兩腿分立略彎曲,下身著大腳褲,褲腿下部有褶皺,赤足。俑面帶笑容,伸出舌頭作說唱狀,以雙手擊腹。其憨態可掬,造型誇張生動,刻畫細緻入微。美學家王朝聞生前曾專程來綿陽對此俑進行考察。

東漢搖錢樹

1989年11月在綿陽何家山嘴核工業部二十四建築公司駐地之後山崖崖墓1號墓內出土。其為銅質,樹通高1.98米,為全國之冠,樹葉四周飾五銖錢。樹座為陶質、山形,高約0.4米,中有孔,用以插樹身。

東漢銅佛像

1990年2月在綿陽何家山嘴核工業部二十四建築公司駐地之後山崖崖墓1號墓內出土,共5尊,佛像均鑄於搖錢樹樹幹上,每尊高約6-7厘米。

東漢大銅馬

1990年2月在綿陽何家山嘴核工業部二十四建築公司駐地之後山崖東漢崖墓2號墓內出土,高1.23米,長1.15米,前有一牽馬人。馬口內含銅製馬嚼子,馬頸上有帶狀銅韁繩,馬背上帶銅馬鞍。銅馬呈昂首瞪眼、張嘴豎耳翹尾姿勢,馬頭上肌肉凸現,體態神駿,氣韻生動。銅馬的鑄造工藝精湛,全身分為頭、頸、腰、四肢7部分澆鑄,壁厚僅3-4厘米,各部分以子母扣拼合後用鉚釘連線,馬腰、頸連線處殘存朱繪痕跡,眼球被塗為黑色。牽馬人為銅鑄武士,高60厘米,褒衣博帶,右臂高舉,手握馬韁,雙腳左前右後,身體略向前傾,極富動感。

人體經絡漆雕模型

1995年4月在綿陽涪城區永興鎮二磚廠取土工地雙包山大型西漢木槨墓2號墓內出土。模型木質胎髹黑漆,裸體直立,光頭,左手及右腳已殘,通高28.1厘米,體表縱橫向分布0.1-0.15厘米寬的紅漆線條,其走向與《黃帝內經》所載的十二經脈相似,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體經絡模型,比我國北宋仁宗趙禎天聖五年(1027年)製作的針灸銅人要早千餘年,是研究我國針灸術起源最早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地圖信息

地址:芙蓉路北段7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