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地窨院

平陸地窨院

平陸縣地處山西最南端,過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境界。這裡地形複雜,山垣溝灘皆有;地勢“北高南低,從中條山到黃河邊是一面坡,海拔相差 500之多,南北距離只有25公里,東西狹長,從東到西達 150公里。整個縣境溝壑縱橫,僅土溝就有75條,支溝、毛溝更是數不勝數,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平陸不平溝三乾”的俗語來描繪它。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習俗,形成了這裡獨特的民居形式——地窨(yin 第四聲)院,顯示了黃土高原居住民俗傳承的鮮明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地窨院
  • 地理標誌:下沉式窯院
農家的地窨院一般長寬三、四十米,深約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一個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在坑壁上掏成正窯和左右側窯,為一明兩暗式結構,再在院角開挖一條長長的上下斜向的門洞,院門就在門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陽的正面窯洞住人,兩側窯洞則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地窨院裡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來積蓄雨水,沉澱後可供人畜飲用。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個大土坑,俗稱“旱井”或“乾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滲入地下。多數農家則在門洞下設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時雨水灌入窯洞。供人居住的窯洞上面多為打穀場,窯洞鑿洞直通上面作為煙囪。不少人家院內作糧倉的窯洞,也鑿洞直通地面的打穀場,碾打曬乾的糧食,可從打穀場的通過小洞直接灌入窯內倉中,既節省力氣又節省時間,平時則在洞口加蓋石塊封住。
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發現,只有當你臨近院子邊緣時,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謠描繪它:“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在山西南部地處中條山南面的平陸、芮城兩縣,到處是這種地窨院。勤勞的農民在院裡坡前栽種樹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樹木林蔭之中,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見,人聲嘈雜而影蹤全無,是一種十分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居住形式,成為山西村落景觀中別具風情的一種類型,因而倍受國內外民俗學、人類學專家的重視。
我國的居住民俗傳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禮記·禮運》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營窟”就是一種地穴式房屋。《墨子·辭過》也說:“古之民未知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後來發展為橫穴居室,即窯洞。接著又有豎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後才創造了地面建築。當然,人類的文化選擇具有非單一性,對民居形式的選用也不例外。在自然環境相同的平陸境內,也還有其它民居形式,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磚瓦房逐漸增多。
與平陸自然環境相似的地區,如晉南的聞喜、萬榮、臨汾等地,以及河南、陝西、甘肅等省,也都有地窨院。但是,平陸地窨院極為普遍,特色明顯,以至成為山西民居中獨具黃土高原風格的一種類型被延用到今。
平陸地窨院
平陸地窨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