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商幫

本邑歷來人多地少,土地瘠薄,食不敷用,自古多有外出經商謀生之人,遂使平遙成為晉商之重要源地。延及明代中葉,平遙商人已形成晉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後稱為平遙商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遙商幫
  • 也稱晉商
  • 起源明代中葉
  • 發源地:平遙
清朝發展史
至明末,本縣大批商人由山西大同分東西兩口(張家口、殺虎口)進入蒙古牧民地區,用顏料、乾果、藥材、絲綢、布匹、茶葉、瓷器等物品交換各種牲畜和畜產品,被稱為旅蒙商。平遙有句老話:“要想發大財,寧夏跌(跑)一回。”
乾隆末年,平遙顏料行、當行、鹽行、藥材行等商人紛紛在全國各地設立分莊。至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平遙顏料商在北京、通州、保定、天津、漢口、江西吳城鎮等地設立分莊89處。嘉慶末年,平遙商幫及晉商所設分莊遍布全國通都大邑,水陸碼頭。
道光初年,平遙西裕成顏料莊受其他商號委託,開始兼辦“此地存款,憑藉票據到彼地取錢”的匯兌業務,雖收費甚微,卻安全可靠,兩相方便。道光三年(1823)左右,西裕成商號掌柜雷履泰向東家李大全建議,將西裕成顏料莊改為日升昌票號,成為全國第一家統營存、放、匯兌業務的金融商號,並在各地設立分號,解決了現銀押運的困難,為貿易往來和商業發展帶來極大方便。
道光六年(1826),介休縣北賈村侯家將在平遙城經營多年的5個商號改營為票號,組成了著名的蔚字五聯號。到道光十八年(1838),連同日升昌出資新成立的日興中票號,共發展到7家,初步形成了中國票號中最早的平遙幫。鹹豐年間,先後又成立了協和信、協同慶、蔚長厚、百川通4家票號。平遙票號發展到11家。
到同治年間,平遙票號開始進入蓬勃發展期,分號遍布全國各地。隨著票號業的發展,平遙商幫發生了質的變化,一部分經營票號的商人由一般商業為主變成了以經營銀行業的存、放、匯兌業務為主的商幫,不僅在山西商幫中獨占鰲頭,而且譽滿天下。
光緒十八年(1892)之後,平遙商幫中的票號業進入鼎盛時期,不但數量增加,規模擴大,遍布全國的分號形成龐大的金融網路業務,“匯通天下”,而且與清政府的關係更加密切,一些較大票號,多有清廷高級官員作後台,平遙票號承擔了清政府財政和銀行的部分職能,由前期以商 業放款、匯兌為主大量轉向攬辦軍餉、協餉、賬款、稅銀匯解等官款業務,匯兌數量和票號盈利達到了頂峰。
清末民初,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許多外商一方面依仗本國武力坑蒙拐騙,大肆掠奪;另一方面與閻錫山勢力內外勾結,大量向境內傾銷各類洋貨。同時,新型的商業買辦和官僚買辦階級 還通過設在本縣的分公司,為英、美等洋行推銷各種洋貨。到民國10年(1921),平遙各大票號相繼倒閉或歇業,閻錫山把持下的山西銀行逐步控制了金融市場。民國13年(1924),獨立後的外蒙古發生人民革命,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宣布廢除對外條約和原有蒙鈔。平遙商幫中的旅蒙商人也隨之失去了最後一個經營地域,只好緊縮資本退回邊境,逐步返回故土。興盛四五百年的平遙商幫走向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