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起義第一團

平江起義第一團

平江起義第一團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支摩托化步兵部隊和第一支機械化步兵部隊。平江起義第一團從平江起義的硝煙戰火中走來,歷經4000多次戰鬥的洗禮,先後為共和國培育出1位元帥、183位將軍和1000多名戰鬥英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江起義第一團
  • 類別:械化步兵部隊
  • 發起時間1928年7月22日
  • 領袖:彭德懷
事件經過,團隊簡史,事件背景,著名將領,

事件經過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率領湘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發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領導這次起義的共有10名中共黨員,除了彭德懷和省委特派員、湘鄂贛邊特委書記滕代遠外,另外8人都是彭德懷的部下,他們協助組織了這次起義,這8位助手是:黃純一、張榮生、李力、李光、賀國中、黃公略、李燦、鄧萍。其中前5位在起義後不久就光榮犧牲了,後3位則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著名將領,黃公略還成為我黨36位軍事家之一,但在隨後的艱苦戰鬥中,也相繼把鮮血灑在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戰場上。
平江起義第一團
平江起義第一團
除了以上8位彭德懷早期參加革命的親密戰友,參與策劃、組織和發起平江起義的革命英烈外,值得一提的先烈還有很多。平江起義最初直接參加及後來集合起約2500餘人,起義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十倍於起義隊伍的瘋狂圍追堵截。當時生活環境相當艱苦,革命形勢處於低潮。由於部分起義參加者是舊軍人出身,革命意志薄弱,貪圖享受,部分人員動搖、叛變和逃離革命隊伍,使部隊減員,但是更多的是在1天數次的反圍剿和後來兩次的攻打長沙及兩次輾轉突圍走上井岡山的激戰中,英勇犧牲了許多戰士,使平江起義這支隊伍,幾次擴充集合起數千人,幾經激戰後迅速減員至幾百人。
創建紅五軍後,在歷次井岡山保衛戰,,攻占遵義、四度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直羅鎮戰役中,掩護中央紅軍北上長征的硬仗大仗中,更是前仆後繼英勇獻身,有的英烈至今連名字都沒能留下來,連屍骨的掩埋地都找不到。僥倖生存,活到新中國成立,1955年被授予開國將軍和在政府任職的,僅僅只有9位 . 他們是: 彭德懷元帥、滕代遠部長(共和國第一任鐵道部部長)、彭紹輝上將、李聚奎上將、周玉成中將、李壽軒中將、姚喆中將 、喻楚傑(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副主席) 和 田長江同志。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上將在北京逝世,他是參加平江起義的2500名官兵中,最後一位謝世的革命老戰士。
在紀念《平江起義》80周年之際。做為當年平江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和參加者的後裔,我們有必要祭奠這些前輩英烈,學習和宣揚他們前仆後繼,捨生忘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團隊簡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39團最早的前身為井岡山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2團(袁文才、王佐部)和平江起義成立的紅5軍第13師第1團。
1928年4月下旬,朱毛紅軍會師成立紅四軍,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2團被編為紅四軍第11師32團。
1928年7月,彭德懷、騰代遠、黃公略率領湘軍獨立5師1團、3團3營(後叛逃)、隨營學校發動平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第13師,獨立5師1團1營編為第13師第1團,該團以後發展為紅五軍第1大隊,紅五軍第1縱隊。12月10日隨紅五軍主力在彭德懷、騰代遠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會師後,為統一領導與指揮,到達井岡山的紅五軍主力暫編為紅四軍第三十團,紅五軍第一縱隊編為30團第1大隊(營)。
1929年1月,敵軍以六個旅圍攻井岡山,進行第三次“會剿”。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主力轉入外線,彭德懷、騰代遠指揮第三十、第三十二團和地方武裝堅持井岡山鬥爭。3、4月間,紅32團與紅30團1大隊合編,成立湘贛邊界紅軍第1團,原紅32團縮編為第1營,紅30團1大隊與邊界各縣赤衛隊編為第2營。5月10日,湘贛邊界紅軍第1團改為紅四軍第六縱隊。七月下旬,第六縱隊與第五縱隊(4月底,由紅30團主力改編)再次合編為紅四軍第五縱隊,原第六縱隊改為1支隊。
1929年9月1日,重新恢復紅五軍番號,紅四軍第五縱隊1支隊改為紅五軍第五縱隊。
1929年12月14日,大冶兵暴後,第五縱隊擴編轄3個支隊,原五縱隊部隊改編為第1支隊,將起義部隊編為第二支隊,之後又將鄂東南地方紅軍第十二軍與原第二支隊合編為第三支隊。
一九三O年六月,紅五軍第五縱隊奉命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八軍,原第五縱隊一支隊改為紅八軍第一縱隊。7月中旬,改為紅八軍第6師。八月九日,與紅五軍第3師對調,改為紅五軍第3師。
一九三一年九月,改為紅三軍團第3師。
一九三三年六月,全國紅軍統一編制和序列,第3師縮編為紅三軍團4師12團。1934年1月,紅12團在中央蘇區第2次全國蘇維埃大會上被授予“紅軍模範團”榮譽稱號。
1934年10月16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12團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9月18日,在哈達鋪改編為紅軍陝甘支隊第2縱隊第12大隊。1935年11月3日重新恢復紅一方面軍建制和番號,第12大隊恢復為紅1軍團紅4師12團番號。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25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1軍團4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紅12團編為該團第3營。9月25日,參加平型關伏擊戰。 11月4日,隨第六八六團參加廣陽伏擊戰.同兄弟部隊一起.殲滅日軍第二十師團第四十旅團第九聯隊近1000人。 l 938年3月,參加午城、井溝戰鬥.與兄弟部隊一起殲敵4000多人,毀敵汽車79輛.繳獲騾馬800多匹,粉碎了日軍西犯黃河的企圖。9月中旬,參加了汾(陽)離(石)公路伏擊戰.會同兄弟部隊,先後在薛公嶺、油房坪、王家池伏擊敵人,共傷斃敵旅團長山口少將以下1200多人。
12月,3營在第六八六團編成內隨第一一五師師部東進山東。
1939年5月,第三營和全團排、連、營副職幹部及部分司、政、供、衛幹部,擴編為第一一五師東進支隊第一團。7月,改編為魯西獨立旅第一團。8月初,第一團參加了梁山戰鬥。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擊斃日軍大隊長長田敏江少佐以下日寇400餘人,俘獲日軍23人、偽軍200餘人。年底,魯西獨立旅第一團編入第三四三旅黃河支隊,仍為第一團。
1941年1月上旬,黃河支隊改為115師教導4旅,第1團改稱教導4旅第10團。1941年12月,教導4旅與湖西軍區合併,成立冀魯豫軍區6分區,10團歸6分區隸屬。1944年5月11日,冀南區與冀魯豫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原6軍分區改為第11軍分區,10團歸8分區建制。
1945年10月,第十團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第十團。
10月中旬,第十團參加了平漢戰役。
1946年3月.第二旅以第十團為基礎,將第三團編入.改編為該旅第四團。隨即參加了熱東、平綏、張懷等戰役。 1948年6月底,第四團在河南睢(縣)、杞(縣)地區參加了圍殲區壽年兵團的戰鬥。在雙合寨阻擊戰中,第四團與敵反覆爭奪、給敵以重大殺傷,僅第三營在西點張村戰鬥中就殲敵400餘人。11月初,第四團參加了淮海戰役,首戰張公店。第四團以第三營協同第一旅發起總攻。敵力戰不支,分路突圍,被殲於張公店以南,俘敵第一八一師師長米文和以下1100多人。
1949年2月,全軍統一編制和部隊番號,第四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第四十七師第一三九團。3月,第139團隨大軍南下,參加了渡江戰役。渡江後。全團投入了迫殲逃敵的緊張戰鬥。在1個月內,行程820公里,途經江西、安徽、浙江、福建4省,參加大小戰鬥12次.解放縣城7座,俘敵4800餘人。11月下旬.第139團參加入川作戰。到12月中旬,俘敵川湘鄂綏靖公署中將主任宋希廉以下7000多人。
1950年1月.第139團開赴貴州仁懷地區,執行剿匪任務。一年中,作戰2490多次,殲匪20300多人。
9月,第一三九團奉命入朝作戰.擔任保衛朝鮮東海岸的第二梯隊任務。1953年1月,開赴順川、慈山一帶,執行反空降、反登入陣地築城任務。同年6月,開赴“三八”線。1958年4月,勝利回國。
1985年7月,在全軍精簡整編中,139團改編為陸軍第16集團軍47師139團。
1998年整編裁軍,步兵第47師退出現役,第139團改歸第46師建制。
中部戰區80集團軍47旅(原139團)。

事件背景

大革命時期,平江是湖南農民運動的中心地區之一。1927年5月馬日事變之後,平江工農民眾慘遭反動派的“清鄉”鎮壓,激起農民的不屈反抗,1928年3月的“撲城”農民達十萬餘眾。正是在革命與反革命鬥爭更加激烈、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摧殘的形勢下,1928年6月國民黨軍獨立第五師被派到平江換防。共產黨員彭德懷時任該師一團團長。
彭德懷到達平江後,立即召集一團黨員緊急會議,研究如何使奉命調來平江鎮壓革命的獨立五師一團變成保護革命的一團,決定組織人員下營、連講述反動派的暴虐行徑,發動士兵反對清鄉隊的土匪行為,號召士兵會起積極作用,監督反動民團,不準他們殘害民眾。士兵們目睹反動派的累累罪行,在黨的秘密工作下,由同情工農,發展到傾向工農,傾向革命。由於彭德懷的努力和黨組織的工作,共產黨員鄧萍、黃公略賀國中、黃純一、李燦等,不僅控制了一團的主要營、連的兵權,同時掌握了三團三營的兵權,從思想上組織上為起義創造了條件。
7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遠到湘鄂贛邊界地區恢復湘鄂贛邊特委,並同獨立第五師的黨組織取得聯繫,準備必要時舉行起義。7月中旬,敵人發現獨立第五師第三團營長黃公略是共產黨員,下令立即逮捕。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第一團,於22日在平江起義。平江起義後,湖南軍閥糾集六個團的兵力進行圍攻。8月1日,紅五軍撤出平江縣城,轉戰於平江、瀏陽和江西的萬載、修水、銅鼓,湖北的通山一帶,進行游擊戰爭,開闢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12月中旬,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其餘部分武裝在黃公略的領導下,繼續在湘鄂贛邊區堅持游擊戰爭。

著名將領

張榮生
張榮生裁縫出身,是彭德懷在湘軍中最早的摯友之一,他1920年就加入了彭德懷組織的秘密團體救貧會,是7名創始會員之一。彭在自述中多次提到張榮生,對他讚譽有加。1927年在湘軍獨立第5師第1團擔任傳令排長。他是團里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入黨幾個月後,他與團書記官共產黨員鄧萍代表南華安特委,主持了彭德懷的入黨儀式。彭德懷入黨後,獨立第五師第一團成立了黨支部,直屬特委領導,張榮生為支部領導成員之一。平江起義成功後成立中國共產黨紅軍第五軍委員會,張榮生是軍委會成員。紅五軍組建後,張榮生擔任紅五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由滕代遠兼任),是紅五軍主要領導人之一。可惜在起義不久的反三省會剿戰鬥中,英勇犧牲,犧牲時還堅定地告囑戰友們:“共產黨的事業一定會勝利!”
李力
李力也是彭德懷的老部下,他1922年和黃公略一起第二批加入救貧會,1927年繼彭德懷入黨不久,他和李燦也入了黨,積極參加了平江起義的組織工作,曾參加7月18日晚召開的決定22日起義的8人秘密會議。起義成功後擔任紅五軍特務連連長,。後在反三省會剿戰鬥中犧牲。
李光
李光原是農民黨員,1928年初第一團駐紮在南華安地區時,被南華安特委派到第一團工作,公開身份是彭德懷的勤務兵,實際負責黨的秘密交通。彭德懷入黨後,獨立第五師第一團成立了黨支部,直屬特委領導,李光為支部領導成員之一。積極參加了平江起義的組織工作,曾參加1928年7月18日晚召開的決定22日起義的8人秘密會議。平江起義成功後成立中國共產黨紅軍第五軍委員會,李光是軍委會成員。1929年2月跟隨彭德懷從井岡山突圍南下贛南時,遭遇敵第十六軍范石生部夜襲,慌亂中李光率領一支部隊與主力走散,誤入廣東,結果被俘遇害。
黃純一(1905——1928)
湖北黃岡人。又名宴如,學名勃。1922年當塾師。兩年後去江西南昌任方本仁督辦公署司書、衛隊營排長。1926年赴廣州,以第二名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在校結識黃公略,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年底畢業後被蔣介石召赴南京,任總參謀部參謀。黃公略說他“很有學問”。1928年2月年黃純一受黨派遣同黃公略、賀國中一起來彭德懷處,任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上尉大隊長,後回彭團任第三營第九連連長。平江起義後任紅五軍十三師七團團長。彭德懷自述中說他還兼黨代表,可惜起義後第5天就在與敵作戰中犧牲了,是第一個犧牲的平江起義主要組織策劃者,年僅23歲。
賀國中(1904——1929)
紅軍虎將賀國中,原名祖徽,字書帆,婁底市婁星區雙江鄉新莊村人,原屬湘鄉縣豐樂鄉。9歲開始讀私塾。13歲考入湘潭益智中學堂。1920年,投湘軍趙恆惕部第二旅第二團當兵。1923年升排長,1926年改編到唐生智部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四師司令部任副官。參加北伐戰爭,集體加入國民黨。10月,任第四師師部特務連連長。
1927年1月,入?>黃埔軍校高級班學習,與黃公略、黃純一等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並於畢業前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春,賀與黃公略、黃純一等從廣東回到湖南南縣,經彭德懷推薦,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四師學兵團少校副隊長,隨營學校大隊長、教育長、代校長,為革命培訓幹部。7月中旬,賀遵照彭德懷的指示,率領學校軍官、學員百餘人,從岳州向平江集結。7月22日,彭德懷領導平江起義,賀同時在浯口鎮宣布起義。次日,在縣城勝利會師,即參加了彭德懷、滕代遠主持召開的黨委會,決定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賀為軍委委員兼第七團副團長,後任第七團黨代表、團長、第三大隊大隊長、第三縱隊縱隊長(是開國上將李聚奎的入黨介紹人)。
1928年11月,在粉碎湘、鄂、贛“三省會剿”後,跟隨彭德懷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勝利會師,紅五軍編入紅四軍。1929年4月任紅四軍第六縱隊縱隊長,率部參加鞏固擴大湘贛邊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恢復紅五軍後,任紅五軍第四縱隊縱隊長。1929年,紅五軍留守井岡山。賀在反圍剿中,沉著指揮,勇敢戰鬥,轉戰到興國縣時,僅剩下300餘人,180條槍。當時決定奇襲于都縣城,賀率隊一晝夜行軍75公里,出其不意,全殲守敵1個營及民團武裝近千人,生擒敵營長,繳獲槍400多支和大批彈藥。賀足智多謀,英勇善戰,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員“虎將”。1929年5月,紅五軍向湘南進軍,在酃縣大院圍殲來犯敵軍。賀率第四縱隊的兩個大隊,在蘆口攻敵左翼,敵搶先占據制高點,賀組織尖刀隊,身先士卒,打敗敵軍。6月下旬,湘贛邊界特委和紅五軍軍委聯席會議決定攻取安福縣城。彭德懷將主攻任務交給第四縱隊,賀率部強攻,冒著槍林彈雨,在靠近敵陣的一個小山頭,不幸頭部中彈,英勇犧牲,年僅25歲。其遺骨葬於陣地附近的雲霧橋頭,事跡在井岡山博物館和革命烈士陵園陳列。滕代遠在為共產國際刊物著文時稱讚他為“很能幹的少年司令員”。
曾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的毛秉華告訴記者,1989年10月,他曾到北京拜訪李聚奎上將。當時,老將軍已85歲高齡,鄭重其事地要毛秉華辦一件事。“找一找賀國中的親人,看看他們有沒有烈士的照片,並說這是彭德懷生前的一個心愿。
李聚奎告訴毛秉華,解放後,彭德懷找過他好幾次,向他要賀國中的照片,要他找一找賀國中的親人。後來又說,若沒有賀國中的照片,那就找一個相貌近似的人畫一張,以做紀念。可事情還沒辦成,就碰上“文革”,彭德懷被迫害致死。
當年冬天,毛秉華到賀國中烈士的家鄉湘鄉尋找其家屬,但沒找到。毛秉華沒有氣餒,幾經周折,終於在婁底市雙江鄉找到賀國中烈士之子賀松雲。當天是冬至,賀松雲領著兒孫“掛冬紙”,面朝湘東贛西的井岡山方向祭悼父親。賀松雲說,幾十年來,因為不知父親犧牲的具體地方,每年清明、冬至和過年過節,只好向井岡山方向祭悼父親。
聽說彭德懷健在時常懷念父親賀國中,並想要他的照片,賀松雲連聲說:“有呀,有呀!是1926年在黃埔軍校照的。”說著到樓上的牆縫裡取出一隻木盒子,打開油布,把一張早已褪色但圖像仍很清晰的照片遞給毛秉華。
毛秉華告訴記者,正如李聚奎回憶的那樣:“賀國中身材高大,體魄魁梧,性情豪放,膽識過人,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軍官。”看了照片後,毛秉華情不自禁地說:“多可惜呀,賀國中犧牲時才25歲!要是彭老總知道已經找到了他的照片和後人,即使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欣慰的。”
“照片找到了,我趕緊翻拍、放大,去北京向老將軍匯報。”毛秉華介紹,當時李聚奎已經住進解放軍總醫院(又叫三0一醫院)的康復樓。看著照片,老將軍激動得流出了熱淚。
李燦 (1901——1932)
李燦湖南宜章人。原名李文彬。1918年入湘軍第二師六團一營二連當兵,編在彭德懷任班長的第二班。在軍中,他教彭德懷識字,彭德懷教他操練,兩人結成至交。後又與營部文書黃公略相識。三人志同道合,遂成好友。他們目睹軍閥部隊的腐敗風氣,產生強烈不滿,便秘密串聯7名士兵,於1920年成立革命團體救貧會。李燦因此改名。他在寫給家裡的信中說:“我要追求光明,掃除邪惡,已將文彬之名改為燦。”
1922年李燦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學習。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二師第一團團部副官、連長。參加了北伐戰爭中的攻克武昌等戰鬥。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參與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軍委委員兼第一團黨代表、第五大隊大隊長(是開國中將周玉成的入黨介紹人)。同年底隨紅五軍主力上井岡山。1929年初奉命留守井岡山,參加了黃洋界保衛戰。後任湘贛邊獨立第一團團長、紅五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同年9月率部挺進鄂東南,隊伍由1000多人增至4000多人,擴編為兩個支隊。12月配合中共秘密組織發動大冶起義,紅五縱隊進一步發展到3個支隊6000餘人,軍威大振。1930年春率部轉戰在大冶至鹹寧等地,連戰告捷,初步打開了鄂東南武裝割據的局面。同年6月奉命投入紅三軍團的籌建工作,被任命為紅八軍軍長。
由於在作戰中多次負傷,身體極度虛弱。1930年7月,組織上送他到上海附近療養。1932年初李燦赴上海請求中共中央分配工作,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入獄,不久被殺害,時年3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