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錫劇(常錫文戲)

武進錫劇

常錫文戲一般指本詞條

錫劇,原常錫文戲武進錫劇的故鄉。錫劇是由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的發展而成。其後又陸續吸收了江南民間採茶燈”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後搬上舞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錫劇前輩王嘉大把原來的“常州灘簧”推向了較為成熟的錫劇藝術,收了多位高徒,包括武進無錫丹陽宜興,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梅蘭珍王蘭英等名角。這是錫劇發展史上頗為關鍵的一個階段,《珍珠塔》等一批代表性節目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而到了1949年以後,經過改革,於1955年正式定名錫劇,在這一階段,錫劇由原來的夫妻親屬師徒志同道合者為核心的班社,發展到成為劇團制,傳統的收徒制變為學員制,著名演員不再帶徒,而是通過藝校招收學生的形式培養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進錫劇
  • 外文名:Wujin Drama
  • 別名:武進灘簧、常錫文戲、常錫劇
  • 發源地: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
  • 流行區域:常州、無錫、蘇州、上海等地
概況,武進錫劇歷史光榮而曲折,歷史文化,地方戲種——錫劇,武進錫劇名人,名稱,發源流行,武進戲劇團,

概況

錫劇,流行於江蘇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的發展而成。其後又陸續吸收了江南民間“採茶燈”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後搬上舞台。無錫灘簧先進入上海,後來常州灘簧也進入上海,在上海逐漸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稱為“常錫文戲”。曲調有簧調、老簧調、大陸調、新大陸調、玲玲調、紫竹調、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輕快,富有江南水鄉民間音樂的特色。伴奏樂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嗩吶、打琴等。解放後整理傳統曲目《雙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樂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進。現代劇《紅色的種子》等取得較顯著的成就。

武進錫劇歷史光榮而曲折

武進錫劇團1955年在武進縣登記成立,前身為友聯錫劇團。1966-1976年中被迫改演京劇。1978年底劇團復甦。1954年9月,周小依、馮國良參加江蘇省錫劇團進京演出《打麵缸》,同年9月,徐玉珍主演的《吊犯》,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三等獎。《芙蓉花開》參加l958年江蘇省戲曲調演,獲創作一等獎、演出獎,劇本發表在《江蘇戲曲》上。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劇團創作的《春風萬里》、《望海》、《三留老木匠》等先後參加省調演,《牛旺回書》、《巧巧借豬》、《新嫂嫂》、《母女會》等小戲也較有影響。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歌舞廳、卡拉OK廳、遊戲室等娛樂形式的衝擊,武進錫劇團一度陷入低迷狀態,但由於有較為深厚的民眾基礎,在周邊一些縣市錫劇團已經消亡的時候,武進錫劇團生存了下來。在文化多元化、網路現代化、地方戲劇處於低谷時期,武進錫劇團猶如一支傲霜鬥雪的臘梅花,團企聯姻,機制改革,引進人才,送戲下鄉,走進校園等等,一切為發展武進錫劇在不斷探索創新,贏得了領導的認可,民眾的歡迎,同行的讚揚。
目前,僅武進錫劇團每年演出在200場以上,各鄉鎮戲迷協會、民間劇團在工廠、社區、村委、鄉鎮,逢年過節,乘涼晚會、廠慶都有錫劇演出,其演出場次難以統計。

歷史文化

地方戲種——錫劇

錫劇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錫劇音樂是屬於曲牌板腔綜合體,它並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的樂隊原來只有一把二胡,現在除二胡外,還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參加伴奏。打擊樂以四大件為主。
著名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武進錫劇名人

高林福生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是現今的武進牛塘鎮沈家弄高家塘人。而真正使灘簧走向常錫劇的領軍人物當屬高林福的弟子王嘉大,年輕時被譽為滿天紅。他承上啟下,對灘簧的改革、創新起了開拓性的作用。
王嘉大1885年農曆正月三十日,出生於武進湖塘王野雞村,家境清貧,父親為塾師,曾隨父上過幾年私塾。21歲拜灘簧藝人高林福為師,開始其演唱藝術生涯。初學旦角,以青衣見長,後因身材高大,32歲後改演小生,兼及老旦,老生等。只因第一次去上海小世界演出時,廣告牌上寫的是王嘉大,從此一生陰錯陽差改了姓。他開創了化妝灘簧的先聲,把灘簧從坐著清唱,發展到又唱又表演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使灘簧進一步具備一個新型劇種的雛形。接著又編演大同場戲,演出題材內容更為複雜豐富,情節曲折角色行當眾多的大同場戲。開始以城市的劇目,及其形式來影響農村。在上海站穩了腳跟,開創了新局面,奠定了一個劇種的基礎。解放後,王嘉大寫出11個對子戲。省常錫劇團整理上演的《庵堂相會》電影劇本,就是根據他的原稿改編的。1957年,省常錫劇協會籌委會成立,公推王嘉大為主任,主持日常會務工作。1964年7月在無錫寓室里整理劇本,因高溫暈倒,導致中風,救治無效,7月初六日逝世,終年80歲。無錫市常錫劇團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追悼會後,靈柩運回武進湖塘王野雞村安葬。
梅蘭珍是常州南門外武進縣湖塘鎮降子橋人。“梅派”唱腔創始人。她的唱腔聲美腔圓,甜糯婉潤,華麗多彩,韻味醇厚。在常錫劇旦角中,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她擅長隨著角色思想感情的變化,創設新腔。她系中國劇協會員,著名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家毛主席、周總理生前都看過她演出的劇目。

名稱

劇種名稱】 錫劇
【雅號】 太湖紅梅

發源流行

【發源地】其一發源地是江蘇省常州武進區,原為常州武進地方灘簧。另一發源地是江蘇無錫市羊尖、嚴家橋等太湖沿岸農村地區。1921年,兩地“灘簧”合流更名為“常錫文戲”,戲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
【流行地區】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江蘇中部、安徽東南部

武進戲劇團

武進錫劇團成立於1952年,現有演職人員50名,其中國家一級演員1名,一級導演1名,二級演員8名,現址在武進新城區文化藝術中心內。
錫劇團成立以來堅持走改革創新之路,一手抓創作,一手抓演出。1986~2007年間,創作和排演20多部現代和古裝戲劇,榮獲省、市級以上獎項100餘個。
1987年,由武進錫劇團創作、排練的現代大戲《風流母女》參加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共獲得16個獎項。同年9月,該劇代表江蘇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中國第一屆藝術節演出,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觀看演出,並接見全體演職人員。2001年,《風流母女》在山西太原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上,獲得編劇、導演、作曲、表演等多個獎項。2004年,《風流母女》參加中國現代戲優秀保留劇目展演,獲得突出貢獻獎、優秀主演獎、優秀配角獎等7個獎項。青年演員沈惠蘭在該劇中扮演主角,多次獲獎,被評為中國一級演員,時任錫劇團團長陳正文被評為國家一級導演。
1995年,武進錫劇團創作現代大戲《孔繁森》,在本地區連續演出200多場。上海有線電視台將該劇拍攝成舞台戲曲藝術片。1997年,獲得常州市首屆“五個一工程”提名獎。
1996年,錫劇團根據關漢卿同名元曲改編的大型古裝悲劇《竇娥冤》投入排練,於1997年搬上舞台。1999年參加江蘇省第五屆錫劇節,獲得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等10個獎項,並參加中國第六屆藝術節展演。2001年,參加在山西太原舉辦的第六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獲得編劇、導演、作曲、表演等22個獎項。2003年,榮獲江蘇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青年演員陳雲霞在該劇中扮演竇娥,表現出色,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5年,錫劇團根據同名豫劇改編的大型古裝戲《浣紗謠》,在江蘇省第七屆錫劇節上亮相,獲得優秀編劇、優秀導演、優秀作曲等19個獎項。2007年6月,該劇在南京舉辦的江蘇省第五屆戲劇節上獲優秀編劇、優秀導演等18個獎項。2007年10月,被評為2007年度江蘇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9年獲江蘇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並多次在央視11套播出。
武進錫劇團在近二十年間新排古裝、現代大戲二十多部。其中古裝戲《青絲淚》至今已在各地上演3000多場次。
武進錫劇團立足本地,面向農村,串村走巷,送戲下鄉,受到廣大民眾的讚譽。為讓地方戲劇不斷發展,一方面抓內部演出機制,分配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走向社會,尋求合作夥伴。2003年,與中天鋼鐵集團公司聯姻,組建中天藝術團。錫劇團、藝術團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達到既提升企業形象,又彌補劇團經費的不足。武進錫劇團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彰顯出生機和活力,成為蘇南地方藝術團體中的一朵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