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臭椿

常綠臭椿

常綠臭椿(Ailanthus fordii Noot),苦木科臭椿屬植物。是常綠喬木,具有近似棕櫚科植物的習性。常綠臭椿對土質的要求不高,耐旱、耐寒,生長迅速,可種植于田間作抵擋風沙的保護樹,是荒山造林的理想樹木品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乾季落葉),高僅達3—4米,葉聚生莖頂似棕櫚類。樹皮暗灰褐色,厚,粗糙,淺縱裂;小枝粗壯,灰褐色,具縱條紋,密被微柔毛。奇數羽狀複葉,葉軸長35—60厘米,葉柄長達葉軸的1/2—1/4,密被微柔毛;小葉厚紙質,有光澤,6—13對,鐮狀長圓狀卵圓形,先端短漸尖或鈍圓,基部鈍圓,極偏斜,長7—13厘米,寬4—6厘米,全緣或增厚而微波狀,無毛,背面散生小而扁平的腺體;側脈7—12對,在兩面明顯,至近邊緣消失,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6—8毫米,稍粗壯。大圓錐花序近頂生,長達40厘米,序軸粗壯,有縱棱,密被銹色微柔毛;花芽倒卵形,長約3毫米;雌花或兩性花:萼杯形,被微毛,萼齒寬三角形,銳尖;花瓣較萼長2倍,長圓形,兩面無毛;雄蕊在芽中短於花瓣,花絲無毛;花盤杯狀,頂端5淺裂,被微毛;子房倒卵形,高約1毫米,密被黃色微柔毛;花柱基部合生,短,柱頭扭曲長而分離。翅果在果枝上極密,紙質,淡紅褐色,紡錘形,先端圓鈍,不扭曲,基部楔形,長4—5.5厘米,寬約1.5厘米,幼時疏生柔毛,老時無毛,通向種子的主要導管近邊緣,花柱疤痕與種子頂端同水平;種子極壓扁,卵圓形,在翅果中間偏上。果期12月至翌年4月。
常綠臭椿具有擴張的樹冠,頂生的葉簇,外形像張開的雨傘,遠看就像將多把雨傘擺放在樹冠上。
常綠臭椿的羽狀複葉,面積頗大,每片葉有6至13對小葉。小葉呈披針形,葉背有明顯的中脈及葉脈。
知多一點點 常綠臭椿的學名,是以本港一位植物學家,即當時的植物及林務主管C. Ford命名,其中文俗名「福氏臭椿」亦由此而來。
由於常綠臭椿雄樹的花,會散發出令人討厭的氣味,故稱為「臭椿」,香港種植的常綠臭椿多為雌樹。
常綠臭椿受香港法例第96A章林務規則所保護,屬於受保護植物。

生長環境

產西雙版納丘陵地帶,海拔540米林陰乾燥處。

分布範圍

西雙版納,亦見於廣東及廣東沿海島嶼、福建(廈門)。小葉對數在廈門、香港林本(模式標本產地)上一般較少(見到Bentham,Hemsley 所定標本的照片)。
Hemsley 曾在注中懷疑香港標本為一新種,其果的大小即與我們所見的小勐養標本相符。本種與毛葉南臭椿 Ail. triphysa (Dennst.) Alston 的區別在於本種具有5個被毛的心皮,長而分離的柱頭,極淺裂杯形的萼和花柱疤痕與種子頂端同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