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周有光文學院

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周有光文學院

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周有光文學院是常州大學的二級學院。學院以常州籍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的名字命名,並聘其為終身名譽院長。

學院從1978年常州大學前身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常州分院成立之初就已有外語教育,2008年外語系更名為外國語學院,2015年1月,學校將原外國語學院與中文系合併,重新組建了新的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

據2020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5個系部,開辦4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職工102人,有學生班級33個,學生總人數近1000人。

現任院長:陳穎,黨委書記:薛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周有光文學院
  • 外文名:Zhou Youg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zhou University
  • 簡稱:周有光文學院
  • 創辦時間:2015年1月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常州大學
  • 現任領導:院長:陳穎、黨委書記:薛勇
  • 本科專業:4個
  • 院系設定:英語系、日語系、西班牙語系、中文系、大學英語教學部
  • 院訓:持正匯通,融合創新 
  •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科教城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合作交流,文化傳統,院徽,院訓,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78年常州大學前身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常州分院成立之初就已有外語教育;
1984年的科技秘書(專科)專業以語言為專業開展語言專業教育;
2000年學校設立外語系開始招收英語本科專業;
2005年開始招收日語本科專業;
2008年外語系更名為外國語學院;
2011年學校在文法學院設立中文系招收漢語本科專業;同年,外國語學院開始招收西班牙語本科專業;
2014年中文系由文法學院轉至國際教育交流學院。
2015年1月,學校將原外國語學院與中文系合併,重新組建了新的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0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5個系部,開辦4個本科專業。
系:英語系、日語系、西班牙語系、中文系、大學英語教學部;
本科專業:商務英語、日語、西班牙語、漢語。

師資力量

據2020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現有教職工102人,其中專任教師91人,高級職稱近40人,博士(含在讀)32人。先後有近50位教師赴美國、英國、日本、西班牙等國訪學進修,80%以上的教師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

教學建設

據2020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大學英語》已經建設成為院重點課程和江蘇省優秀課程,《綜合英語》被列為院精品課程,《高級英語》和《英語寫作》為在建校重點課程,《中西文化概況》為省級重點教材,《常州地方文化》課程曾獲第四屆全國教育影視優秀作品大賽二等獎。《日語筆譯》課程曾獲第二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江蘇賽區一等獎。
學生成績
據2020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保持在90%以上,外語專業四、八級考試通過率超過全國平均通過率30-40個百分點。學生每年在各級各類語言競賽中獲獎超過300人次。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外語培訓中心、語言學習訓練中心等2個實訓中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言套用研究基地等1個省級研究平台,常州大學(常州社科院)歷史文化研究所、鄉賢文化研究所、齊梁文化研究所、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等4個校地共建研究平台,周有光研究中心、中國財經文學研究中心、常州大學語料庫翻譯研究所、常州大學套用語言學研究所、常州大學拉美研究中心、常州大學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所等6個校級研究平台。

科研成果

據2020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以“苔岑雅集”教師學術讀書會、學生學術讀書會,“周有光文化大講堂”等為抓手,全面提升整體科研氛圍與水平。學院教師先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國家語委重點委託項目1項、省社科重點項目1項;教育部、省社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近40項,省教育廳、省社科聯、市社科聯、市科技局等發布的市廳級項目100多項。學院教師先後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包括《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外國語》、《外語界》、《外語學刊》、《外語與外語教學》、《語言研究》、《語言文字套用》等專業重要期刊。學院教師學術成果先後獲得江蘇省、常州市哲社優秀成果獎20多項。
2017年部分研究課題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當代中國小說殘疾書寫的敘事倫理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近代報人作家與都市文化建構研究
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常州市地方文化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
理雅各英譯《中國經典》話語實踐與中國文化形象構建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十九世紀在華英文報刊譯介中國文學研究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基於語料庫的《紅樓夢》西語譯本跨文化認知體系研究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符號學視野下常州影像傳播與城市記憶研究
江蘇省教育規劃領導辦公室
高等職業教育“格線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江蘇省教育規劃領導辦公室
基於跨文化交際的高校外語雙向文化教學模式研究——以本科日語專業為例
國家語委科研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突發公共事件語言應急服務的組織體系及預案研究
參考資料:
2016年科研獲獎
獎勵名稱
成果名稱
獲獎等級
省社科套用研究精品工程獎
常州高校日語教育國際化的現實困境及戰略突破
市廳級二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全球化時代的L2測評:挑戰與思考
市廳級二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模因論視角下的女性廣告符號傳播
市廳級三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論禪宗典籍中“勿”的“沒有”義用法
市廳級三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電影《廚房》中“母親”的變性原因解讀
市廳級三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大學外語教育的啟示
市廳級三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辭彙呈現方式對多維辭彙知識習得的影響研究
市廳級三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研究
市廳級三等獎
常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淺談利用小語種進行城市對外宣傳--以常州市利用西班牙語進行對外宣傳為例
市廳級三等獎
參考資料:

合作交流

為了加強學術交流,營造學術氛圍,提高教學質量,學院不定期地邀請國內外專家來院講學,並常年聘請英、美、日、西班牙等國外籍教師為專業學生授課。近年來先後聘請了中國社科院張森根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常福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束定芳、學鄒申、陳堅林、譚晶華、陸經生、趙蓉暉教授,中山大學夏紀梅教授,南開大學王健宜教授,南通大學原副校長周建忠教授,南京大學葉琳、周群、陳新仁、彭曦教授,安徽大學楊軍教授,安徽師範大學楊四平教授,蘇州大學羅時進、王衛平、曾一果教授,南京農業大學秦禮君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於錦恩教授,日本關東學院大學井上枝一郎教授,日本普爾學院大學丸山政行教授,日本關西大學沈國威教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胡敏譯審等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兼職教授或兼職研究員。
在國際化辦學方面,學院每年派送多名教師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瑞典、芬蘭、日本、西班牙、委內瑞拉等國家進行至少半年以上的訪學或調研。學院現已與國外13所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每年派送60餘名學生到國外交換學習。

文化傳統

院徽

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院徽由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地球與彩帶構成漢字“文”組成。
院徽院徽

院訓

持正匯通,融合創新
釋義:
持正:即“持守公正”之意,期望本院師生既能在古今、中西的文化學習、研究和浸潤中“持守公正”之心,從“公平、公正、公益、公心”的角度去判斷、取和創新。同時,也期望本院師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做到“持守公正”,從道德修養、立身處世的角度,首先做到正心、誠心,然後實現創新、致遠。
匯通:即“匯通中西”之意,本院擁有中文、日語、英語、西語四個語種,同時涉及中、日、英、西四大文化,期望本院師生能在多語種、多文化的學習、研究和浸潤中常保一顆匯通之心,在融匯貫通中取長補短,在融匯貫通中積極創新。
融合:即“融合古今”之意思,本院諸專業所涉及的各語種、各文化均有的古今之別,期望本院師生對古今傳承能有深刻理解,希望師生通過古今融合來實現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通過古今融合來實現立基於活態傳承的有效創新。
創新:即“勇於創新”之意,期望本院師生能在“持守公正”的立身處世原則下,積極實現“中西匯通”、“古今融合”的理想與佳境,在融匯貫通、古今輝映中,勇於追求綜合創新和原始創新。在創新中實現人生價值。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陳穎
黨委書記
薛勇
黨委副書記
丁憲成
副院長
尹延安
葛金華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