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負載能力

帶負載能力就是代表器件的輸出電流的大小。對於標準TTL器件,輸出負載能力的高電平為0.4mA,而作為下級負載的TTL器件的輸入高電平電流為0.04mA(40uA),這樣一個標準TTL器件最大可以驅動8個以上標準TTL負載。

所謂帶負載能力,是說電路的輸出電阻的大小,和電壓源(電流源)中的內阻是一個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帶負載能力
  • 外文名:Carrying capacity
帶負載能力,

帶負載能力

帶負載能力是指,外接器件後,輸出的電壓或電流大小不受影響的能力。比如,如果一個單片機的引腳輸出5伏電壓信號,如果接上一個負載後,它的5伏保持不變,那么,它就可以帶動這個負載,如果變小,那就說明帶不動負載。同樣,如果輸出的電流能夠滿足負載的需要,那就說明帶負載能力滿足要求,反之亦然。
在放大電路中,如果你想負載獲得得穩定的電壓,即負載大小變化時也能獲得穩定的電壓,此時就要求放大電路的輸出電阻越大越好,這樣內阻基本上不參與輸出電壓的分壓,所以負載電阻不管多大它上面的電壓基本不變。你完全可以用電壓源串一個內阻接負載時的情況分析。
如果放大電路輸出可以等效成電流源(如果你想讓負載上獲得穩定的電流),此時就要求輸出輸出電阻越大越好(最好無窮大),這樣不管負載怎么變化內阻(它是並聯的)分得的電流都很小,所以電流很穩定。你完全可以用理想電流源並聯一個內阻的情況來分析。
所以在實際電路,你要看它的輸出端是想穩定輸出電流還是想穩定電壓(放大電路中的負反饋類型可以判斷出來),如果是想穩定輸出電壓,說它帶負載能力強表示其輸出電阻比較小,如果是穩定輸出電流,說它帶負載能力強表示其輸出電阻比較大。通常,要求輸出電阻比較小的情況居多。
輸入阻抗
輸入阻抗是指一個電路輸入端的等效阻抗。在輸入端上加上一個電壓源U,測量輸入端的電流I,則輸入阻抗Rin就是U/I。你可以把輸入端想像成一個電阻的兩端,這個電阻的阻值,就是輸入阻抗。
輸入阻抗跟一個普通的電抗元件沒什麼兩樣,它反映了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對於電壓驅動的電路,輸入阻抗越大,則對電壓源的負載就越輕,因而就越容易驅動,也不會對信號源有影響;而對於電流驅動型的電路,輸入阻抗越小,則對電流源的負載就越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是用電壓源來驅動的,則輸入阻抗越大越好;如果是用電流源來驅動的,則阻抗越小越好(註:只適合於低頻電路,在高頻電路中,還要考慮阻抗匹配問題。另外如果要獲取最大輸出功率時,也要考慮阻抗匹配問題。
不管對於電壓源還是電流源,其功率都是一定的(理想的為無窮大)。
分析:
對於電壓源:P=(U2)/R
電壓一定,則輸入阻抗越大,則對電壓源的負載就越輕,因而就越容易驅動,也不會對信號源有影響;
對於電流源:P=(I2)R
而對於電流驅動型的電路,輸入阻抗越小,則對電流源的負載就越輕。
輸出阻抗
輸出阻抗是在出口處測得的阻抗。阻抗越小,驅動更大負載的能力就越高。
無論信號源或放大器還有電源,都有輸出阻抗的問題。輸出阻抗就是一個信號源的內阻。本來,對於一個理想的電壓源,內阻應該為0,或理想電流源的阻抗應當為無窮大。但現實的電壓源,則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常用一個理想電壓源串聯一個電阻R的方式來等效一個實際的電壓源。這個跟理想電壓源串聯的電阻R,就是(信號源/放大器輸出/電源)的內阻了。當這個電壓源給負載供電時,就會有電流I從這個負載上流過,並在這個電阻上產生I*R的壓降。這將導致電源輸出電壓的下降,從而限制了最大輸出功率(關於為什麼會限制最大輸出功率,請看後面的“阻抗匹配”一問)。同樣的,一個理想的電流源,輸出阻抗應該是無窮大,但實際的電路是不可能的。
引入輸入阻抗和輸出阻抗這兩個詞,最大的目的是在設計電路中,要提高效率,即要達到阻抗匹配,達到最佳效果。
有了輸入輸出阻抗這兩個詞,還可以方便兩個電路獨立的分開來設計。當A電路中輸入阻抗和B電路的輸出阻抗相同(或者在一定範圍)時,兩個電路就可不作任何更改,直接組合成一個更複雜的電路(或者系統)。
由上也可以得出:輸入阻抗和輸出阻抗實際上就是等效電阻,單位與電阻相同。
阻抗匹配
阻抗匹配是指信號源或者傳輸線跟負載之間的一種合適的搭配方式。阻抗匹配分為低頻和高頻兩種情況討論。我們先從直流電壓源驅動一個負載入手。由於實際的電壓源,總是有內阻的,我們可以把一個實際電壓源,等效成一個理想的電壓源跟一個電阻r串聯的模型。假設負載電阻為R,電源電動勢為U,內阻為r,那么我們可以計算出流過電阻R的電流為 : I = U / (R + r),可以看出,負載電阻R越小,則輸出電流越大。負載R上的電壓為 : Uo = IR = U / (1+(r/R)),可以看出,負載電阻R越大,則輸出電壓Uo越高。再來計算一下電阻R消耗的功率為:
P = I*I*R = (U/(+r))2*R=U2/(((R-r)2/R)+4*R)
對於一個給定的信號源,其內阻r是固定的,而負載電阻R則是由我們來選擇的。注意式中((R-r)2/R),當R=r時,取最小值0,這是負載電阻R上可獲得最大輸出功率Pmax = U2/4/R。即,當負載電阻跟信號源內阻相等時,負載可以獲得最大輸出功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阻抗匹配之一。對於純電阻電路,此結論同樣適用於低頻及高頻電路。當交流電路中含有容性或感性阻抗時,結論有所改變,就是需要信號源與負載阻抗的實部相等,虛部互為相反數,這叫做阻抗匹配。在低頻電路中,我們一般不考慮傳輸線的匹配問題,只考慮信號源跟負載之間的情況,因為低頻信號的波長相對於傳輸線來說很長,傳輸線可以看成是短路,反射可以不考慮(可以這么理解:因為線短,即使反射回來,跟原信號還是一樣的)。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我們需要輸出電流大,則選擇小的負載R;如果我們需要輸出電壓大,則選擇大的負載R;如果我們需要輸出功率大,則選擇跟信號源內阻匹配的電阻R。有時阻抗不匹配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例如一些儀器輸出斷時在特定的負載條件下設計的,如果負載條件改變了,則可能達不到原來的性能,這是我們也會叫做阻抗不匹配。
在高頻電路中,我們還必須考慮反射的問題。當信號的頻率很高時,則信號的波長就很短,當波長短得和傳輸線長度可以比擬時,反射信號疊加在原信號上將會改變原信號的形狀。如果傳輸線的特徵阻抗跟負載阻抗不相等(不匹配)時,會在負載端產生反射。為什麼阻抗不匹配會產生反射以及特徵阻抗的求解方法,牽涉到二階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在這裡我們也不細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電磁場與微波方面書籍中的傳輸線理論。傳輸線的特徵阻抗(也叫做特性阻抗)是由傳輸線的結構及材料決定的,而與傳輸線的長度、以及信號的幅度、頻率無關。
電壓驅動型器件和電流驅動型器件
電壓驅動的如:場效應管,因為它的內阻很大,加電壓控制時電流很小,近似為零,所以可以理解成電壓驅動;
電流驅動的如:普通的NPN、PNP型三極體,因為它的內阻較小,加電壓控制時電流相對較大(一般小功率的都有100uA以上,大功率的可達20mA以上),所以可以理解成電流驅動;
從控制原理來說:電壓驅動的如:場效應管,它是通過加到G、S端的電壓(微觀的就是電場)來控制D、S內部通道的寬窄(即通道可變)來控制D、S兩端電流;電流驅動的如:普通的NPN、PNP型三極體,是通過加到B、E端的電流(微觀的就是電子的流動)來控制C、E內部的電流流動(即通道不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