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讀音:xí dì ér zuò,釋義:泛指在地上坐,成語,意為古代人鋪席於地以為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席地而坐
  • 拼音:xí dì ér zuò
  • 注音字母:ㄒㄧˊ ㄉㄧˋ ㄦˊ ㄗㄨㄛˋ
  • 結構:偏正式
解釋,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舉例,夏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

解釋

【解釋】席:以……為席(意動用法);席地:坐在地上的進餐方式。後泛指在地上坐。
【用法】作謂語;指隨便的場面。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起步當車
同韻詞善騎者墮大大落落獻酬交錯、掩鼻而過、秋豪之末一樹百穫、以眾暴寡,以強凌弱、杯觥交錯、敵存滅禍敵去召過安枕而臥
【年代】古代
【英語】sit on the ground

成語出處

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舊五代史·李茂貞傳》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李茂貞因戰功卓著,官運亨通。他恃功自傲,擁重兵干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後,就出兵討伐他而失敗。後來李茂貞幾次造反未成功,元氣大傷。他的軍士自由散漫慣了,經常是席地而坐,開懷暢飲,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滅。

成語舉例

席地而坐,以資何處的“它們”忽的被指揮起來。 魯迅兩地書》二十七
何時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慣
現存最古老的家具發現於東周墓中,此時的家具(桌類)已具有後世熟知的榫接結構特徵,漢代後坐具相繼出現。但此時還不是日常用具,而是儀典中供尊貴人士坐用。換言之,唐朝以前的席地而坐的“席”,算是當時的坐具了。魏晉南北朝時,西方的椅子、折凳等坐具陸續傳入中國,從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才由雙腿盤坐在地上而變成坐在椅子上。至隋、唐時代,席地而坐與垂足而坐兩種生活習慣已經同時並存,透過現存的繪畫可發現,宋、元時期垂足坐的椅、木凳及高型桌、台、案等家具已大量存在,而傳統床榻等席地而坐的家具,其坐面與地面的距離亦已升高。可見垂足坐家具已穩固地占據宋、元家具主導地位。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逐步形成和成熟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商代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這裡,床雖然僅僅起到道具的作用,但可以推斷,商代已出現了床,而且高度不低,下可容人。西周的統治者還根據席的優劣和裝飾特點規定了嚴格的“五席”制度。五席的質地和特點並無等級貴賤之分。

春秋戰國時期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出現的漆木床、彩繪床等為後來的漢代成為漆家具高峰期奠定了基礎。這床又大又矮,適合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床已很普遍,而且製作水平已相當高。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家具不僅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欣賞價值和觀賞功能。

秦漢時期

當時人們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內的家具陳設基本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席、床、榻、幾、案的組合格局,漆木家具完全取代了青銅器而占據主導地位。西漢後期,出現了“榻”這個名稱,是專指座具的。,秦漢時期僅供坐用,後演化變成可坐可躺。

魏晉南北朝

談玄之風盛行。出現了新的起居習慣,使席地而坐不再是指定的一種起居方式,為隋唐五代垂足起居方式與席地坐起居方式的等肩並存奠定了基礎。魏晉延續了秦漢時期以床榻為起居中心的方式。榻在這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還放有筆、硯和投壺,使人會文之餘,還可遊戲娛樂。

隋唐五代時期

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在文化藝術上豐富多彩,由於大興宮室和貴族府第,家具產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們的起居習慣呈現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時並存的情景。到唐朝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革,人們開始坐高,雙足懸起,中國的垂足家具才逐漸興起,經五代十國至宋代垂足家具逐步完形,並完全取代席地而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