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篇十首·並序

帝京篇十首·並序

《帝京篇十首(並序)》是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組詩。這些詩的基本內容是描寫唐帝國京都的雄偉壯麗和處理政務之餘的攬讀經籍、武宴畋獵、臨館聽樂、逸游苑林、泛舟川嶼、賞景玩琴、宴飲抒懷、夜宴觀舞以及借鑑前蹤、撫躬自勉等。作者通過通過對帝京壯麗景象的描繪、自己帝王生活的描述來鋪張功烈、粉飾太平,同時也向世人炫示自己雖歸為帝王之尊,生活嗜好卻“皆之節於中和,不系之於淫放”的“雅志”以及“奉天竭忠敬,臨民思惠養”這些詩篇詞藻豐麗,屬對工整,音韻諧美;同時胸襟宏大,境界開闊,筆力雄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京篇十首·並序
  • 作者:李世民
  • 出處:《全唐詩》
  • 題材:古詩
作品原文,作品翻譯,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序】:余以萬幾(機)之暇,游息文藝,觀列聖之皇皇,考當時之行事,軒昊舜禹之上,信無間然矣。至於秦皇、周穆、漢武、魏明,峻宇雕牆,窮奢極麗。徵稅憚於宇宙,轍跡遍於天下。九州無以稱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顛沛,不亦宜乎?
予追蹤百王之末,馳心千載之下;慷慨懷古,想彼哲人。庶以堯舜之風,盪秦漢之弊;用鹹英之曲,變爛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為難矣。故觀文教於六經,閱武功於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濕,金石尚其諧神人。皆節之於中和,不系之於淫放。故溝洫可悅,何必江海之濱乎!麟閣可玩,何必兩陵之間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豐鎬可游,何必瑤池之上乎!釋實求華,以人從(縱)欲亂於大道,君子恥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爾。
(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連薨遙接漢,飛觀迥凌虛。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二)
岩廊罷機務,崇文聊駐輦。玉匣啟龍圖,金繩披鳳篆。
韋編斷仍續,縹帙舒還卷。對此乃淹留,欹案觀墳典。
(三)
移步出詞林,停輿欣武宴。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
驚雁落虛弦,啼猿悲急箭。閱賞誠多美,於茲乃忘倦。
(四)
鳴笳臨樂館,眺聽歡芳節。急管韻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鳳肅來儀,玄鶴紛成列。去茲鄭衛聲,雅音方可悅。
(五)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
煙霞交隱映,花鳥自參差。何如肆轍跡,萬里賞瑤池。
(六)
飛蓋去芳園,蘭橈游翠渚。萍間日彩亂,荷處香風舉。
桂楫滿中川,弦歌振長嶼。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
(七)
落日雙闕昏,回輿九重暮。長煙散初碧,皎月澄輕素。
搴幌玩琴書,開軒引雲霧。斜漢耿層閣,清風搖玉樹。
(八)
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蘭餚陳綺席。
千鐘合堯禹,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
(九)
建章歡賞夕,二八盡妖妍。羅綺昭陽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動,扇掩月初圓。無勞上懸圃,即此對神仙。
(十)
以茲游觀極,悠然獨長想。披卷覽前蹤,撫躬尋既往。
望古茅茨約,瞻今蘭殿廣。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盪。
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
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雲亭響。

作品翻譯

我政務活動十分繁重忙碌,唯借閒暇而稍息、品玩於文學藝術之中。檢視歷代王朝之列祖列宗,其當時民風教化、言行舉止,皆師法黃帝、昊帝、舜帝、禹帝之道(儒家“法先王”之說)。余信之而無可非議呀。然而,在秦始皇、周穆王、漢武帝、魏明帝時期,大興土木,遍建樓堂館所,竭盡雕樑畫棟、窮奢極欲、富麗堂皇之能事。其徵稅之重令宇宙驚恐,其徵車之道縱橫天下。用九州大地之廣遠也難以形容其追求,觀江海湖泊之宏闊也難以形容其欲望。社稷功敗垂成,人民流離失所,不正是與這些情理相合嗎?

余探幽發微於歷代王朝之更替,心事浩茫,連綿千載,懷古慨嘆不已。細細想來,那些明達睿智者,無不以堯舜之風化,盪除秦皇漢武時的弊政;用堯樂《鹹池》與帝嚳樂《六英》,來移風易俗,改變追求華麗艷俏的藝文之風。以此推求人情事理,也不是什麼難事呀。所以說,“六經”的精神(《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和《春秋》),在於人文教化;語出於《左傳》的“七德”精神(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在於武功教化。(另,“七德舞”:唐初有《秦王破陣樂曲》,至貞觀七年太宗制《破陣樂舞圖》,後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詞)

(那么,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呢?)一言以蔽之,台榭只求能夠防燥熱、避潮濕就行了,樂律音聲追求神(天)與人的和諧相處就行了。其實質就是合於中庸和諧之道,不使藝文攀緣在過渡張揚鋪張之中。如果井田溝渠之間可以賞心悅目,又何必去貪求於大江大海呢!美麗的樓閣之間足以賞玩,又何必去貪求兩山之間的遙遠呢!與忠臣良將來往交誼,又何必貪求到海上與神仙相會呢!京城(豐鎬:西周都城,即文王所建豐邑和武王所建鎬京)足可遊玩,又何必仙遊於瑤池呢!捨棄平實素樸而追求奢華艷麗,使人放縱慾望而攪亂人間正道,一切有覺悟的人士皆以為恥。因此,余於京都寫下此論,意在闡明藝文雅音之政教懷抱。是序。

作品注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作品賞析

李世民(589—649),即唐太宗,在位期間,以“亡隋為戒”,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太宗為人聰明英武,文治武功皆極顯赫。日理萬機之餘,兼好文藝,延攬俊彥,編纂類書,飲用唱和,寫下不少詩文。《帝京篇》十首即為其詩作名篇。這些詩的基本內容是描寫唐帝國京都的雄偉壯麗和處理政務之餘的攬讀經籍、武宴畋獵、臨館聽樂、逸游苑林、泛舟川嶼、賞景玩琴、宴飲抒懷、夜宴觀舞以及借鑑前蹤、撫躬自勉等。作者通過通過對帝京壯麗景象的描繪、自己帝王生活的描述來鋪張功烈、粉飾太平,同時也向世人炫示自己雖歸為帝王之尊,生活嗜好卻“皆之節於中和,不系之於淫放”的“雅志”以及“奉天竭忠敬,臨民思惠養”(《帝京篇》其十)的“君道”。這些詩篇詞藻豐麗,屬對工整,音韻諧美;同時胸襟宏大,境界開闊,筆力雄健。明胡應麟《詩藪》評曰:“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瞻精華,最是傑作。”

作者簡介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戰功。即帝位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他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實現“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