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家道

帛家道,魏晉時的一個道派,是當時北方中原和江浙一帶道士以帛和之名在民間俗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派廣泛活動於北方及江浙一帶。帛家道於東晉時向上層社會發展。

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被葛洪列人《神仙傳》,稱為“地仙”,曾治癒當時名道于吉之病,並傳授于吉《太平經》,似與太平道有一定關聯;又托稱帛和又曾得《三皇天文大字》《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神丹方》等等。此外,帛家道與天師道也有聯繫。

西晉時,有人假託帛和之名在北方傳教,不過,當時的組織規模不大。帛家道又稱“俗神禱”,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為祀.修煉方術有煉丹服氣、召劾厭勝等。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鄭隱、鮑靚、葛洪都曾信奉帛家道。

最早見於葛洪的《抱朴子內篇》。根據一些散件資料推測,這個道派可能是太平道被鎮壓後,一些信徒在河北、洛中一帶形成的。東晉時流傳到江浙一帶,後來與天師道和上清派合流。陳國符在《道藏源流考》中認為“疑鄭君葛洪皆屬帛家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帛家道
  • 教派:道家
  • 形成時間:魏晉
  • 創始人帛和
簡介,歷史記載,信奉經書,創始人,傳承與影響,研究文獻,

簡介

帛家道,魏晉時的一個道派,是當時北方中原和江浙一帶道士以帛和之名在民間俗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帛家道於東晉時向上層社會發展,該派廣泛活動於北方及江浙一帶。
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被葛洪列人《神仙傳》,稱為“地仙”,曾治癒當時名道于吉之病,並傳授于吉《太平經》,似與太平道有一定關聯;又托稱帛和又曾得《三皇天文大字》《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神丹方》等等。此外,帛家道與天師道也有聯繫。
帛家道帛家道
西晉時,有人假託帛和之名在北方傳教,不過,當時的組織規模不大。帛家道又稱“俗神禱”,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為祀.修煉方術有煉丹服氣、召劾厭勝等。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鄭隱、鮑靚、葛洪都曾信奉帛家道。最早見於葛洪的《抱朴子內篇》。根據一些散件資料推測,這個道派可能是太平道被鎮壓後,一些信徒在河北、洛中一帶形成的。東晉時流傳到江浙一帶,後來與天師道和上清派合流。陳國符在《道藏源流考》中認為“疑鄭君葛洪皆屬帛家道”。

歷史記載

另據《水經注》卷十五瀍水條稱:“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護, 益州巴郡人。晉懷帝永寧(嘉)二年十一月立”。此與《神仙傳》所載不同,蓋為西晉帛家道士所為。至西晉,有人假託帛和之名在北方傳教。《抱朴子·祛惑》云:“乃復有假託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傳言已八千七百歲,時出俗間,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眾事、洽煉術數者,以諸疑難咨問和,和皆尋聲為論釋,皆無疑礙。後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於河北自稱為白和,於是遠近競往奉事之,大得致遺至當。而白和子弟聞和再出,大喜,故往見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又《仙經》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見白仲理者,為余說其瞳正方,如此果是異人也”。由上可見,在西晉時,已有道士假託帛和之名創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過,看來當時的組織規模不會很大,他們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相傳承。另據《太平經》和天師道方面的經典宣稱,《太平經》由太上老君於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經典宣稱,金闕後聖帝君,先以《素書》二卷(即《太平經復文》)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傳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而後再傳於吉,使演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稱“俗神禱”,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為祀。修煉方術有煉丹服氣、召劾厭勝等。
帛家道帛家道
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陽許映(即許邁)“本屬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責,列在三官,而越幸網脫,奉隸真氣”。“華僑者,晉陵冠族,世事俗禱”。“俗禱”,即指帛家道。後華僑“背俗入道”,於“丹陽許治受奉道之法”,成為《上清經》傳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禱,俗稱是
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為大師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舊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所謂“舊道”指天師道。表明帛家道與天師道信徒之間互相交參。另外,據葛洪《抱朴子內篇》《晉書·葛洪傳》及《鮑靚傳》載,葛洪之師鄭隱及其岳父鮑靚都曾以神丹經及《三皇文》《五嶽真形圖》傳授葛洪,並十分重視這批經典。葛洪曾謂:“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表明鄭隱、鮑靚、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東晉後,不見帛家道的記載,據上述它與上清派、天師道的關係看,蓋已融入上清派、天師道中。

信奉經書

帛家道信奉的經書,主要是帛和所傳的《太清中經神丹書》、《三皇文》、《五嶽真形圖》等,也傳習
《太平經》。其所習方術為行氣、煉丹、召劾厭勝等。該派又禱祀俗神,有較濃的厚的的民間信仰特色。帛家道在創立和傳播過程中,受到太平道五斗米道影響較大。如太平道所奉的《太平經》,史載為東漢乾吉、宮崇、襄楷等人所傳,而後出世之道書則將帛和列入傳人之一。一說該書由老君於周末傳乾吉。乾吉傳帛和君;一說由金闕後聖帝君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傳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的傳乾吉,使其演為甲乙十部,170卷(隋唐《太平經復文序》)。這些傳說雖不可信,但也反映出帛家道與太平道有某種淵源。另一方面,帛家道又與天師道有廣泛聯繫。如江東帛家道信徒中,常有兼信天師道者。如許邁師事天師祭酒李東,華僑曾詣祭酒丹陽許治受道,周子良的外氏徐家為天師道祭酒等。東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創立上清派,南北朝時,傳播漸廣。此後帛家道漸次融入上清派而絕傳。
帛家道帛家道

創始人

帛和又名護,字仲理,東漢益州巴郡(今四川重慶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慮山,今河南林縣西)學道。又到五終山煉丹修道。傳說他是一位長壽道人。
帛和到洛陽後,“博洽眾事、洽煉術數”的洛中道士,向帛和諮詢了各種疑難問題,“帛和即尋聲論釋,皆無疑礙”,於是,帛和獲得了“遠識人”的雅號,但洛陽人始終不知道帛和的真實年令,帛和本人也從未透露過他的歲數,“道不言壽”似乎成了人們對道士的一種諱莫如深的認識。己屆高齡的帛和,還煉就一身輕功,洛陽人正在向他請教時,眨眼之間,卻不見了他的蹤影,當時,人們都呼他為“神人”。
帛和在洛陽修道時,曾得到《三皇天文》和《五嶽真形圖》等道教道教秘籍,至今登封中嶽廟還保存有《五嶽真形圖》刻石,為道教珍貴的文物資料。
帛和發展了老子學說,在洛陽創立了“帛家道”。“帛家道”後來傳到了江南。
帛和最後在洛陽邙山去世,其遺體葬在翠雲峰左側,湹水西邊。墓碑上寫有“真人帛君之表”。碑立於西晉惠帝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對此作過考察,並記錄在他的《水經注》中。

傳承與影響

帛家道於東晉時向上層社會發展,南北朝時尚流行於江浙一帶,對上清派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它後來逐漸衰絕,或同天師道及上清派逐步融合。

研究文獻

《神仙傳·帛和傳》、《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哲學卷》、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第67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第59-6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第一卷第95-96頁,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