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蟾蜍

帕米爾蟾蜍

帕米爾蟾蜍是分布於我國新疆的一種無尾目動物,過去被視為達納特蟾蜍或是塔里木蟾蜍的亞種,2005年被確定為獨立的。我國特有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帕米爾蟾蜍
  • 拉丁學名:Bufo taxkorensis Fei, L., C.-y. Ye, Y.-z. Huang,1999
  • 二名法:Bufo taxkorensis
  • :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亞門:Vertebrata:脊椎動物亞門
  • :Amphibia:兩棲綱
  • 亞綱:Lissamphibia:滑體亞綱
  • :Anura:無尾目
  • 亞目:Procoela:前凹型亞目
  • :Bufonidae:蟾蜍科
  • :Bufo:蟾蜍屬
  • :Bufo taxkorensis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保護狀況,物種辨識,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52~66mm,雌蟾體長50~69mm。體較窄長,頭寬大於頭長;吻圓,吻棱明顯,鼓膜小呈橢圓形,直徑約為眼徑的1/3;耳後腺扁平呈楔形,長為寬的兩倍;上頜無齒,無犁骨齒。皮膚粗糙,頭後及體背面滿布有小白刺的瘰疣,四肢背面較光滑;體側及整個腹面具扁平疣。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的44%;內掌突約為外掌突的1/2至1/3。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後,左右跟部不相遇;脛長為體長36%左右;跗褶明顯,呈薄片狀,經跖突與第一趾緣膜相連;趾側緣膜寬,具微蹼。背面橄欖綠色、灰綠色或灰黃色,有墨綠色斑點(雌蟾斑點多);眼前角下方有一個醒目的深棕色大斑,四肢背面有墨綠色寬橫紋;腹面乳黃色具深棕色斑點。雄蟾內側3指及內掌突有深棕色婚刺;有單咽下內聲囊,聲囊黑色。卵徑1.5mm左右,動物極黑棕色,植物極黃褐色。第29~32期蝌蚪全長24mm,頭體長11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25%;頭體卵圓形黑褐色,尾肌弱,尾鰭薄灰棕色,上尾鰭有細斑紋,尾末端圓;唇齒式為Ⅰ:1+1/Ⅲ,僅兩口角有唇乳突。

生境繁殖

該蟾生活于海拔2900~3150m的帕米爾高原地區。6月上、中旬成蟾多棲息在河灘沼澤地,白天隱蔽於草墩下或土洞中;夜晚雄蟾發出“嘰兒、嘰兒”的鳴聲。繁殖期在5~6月,抱對時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腋胸部。卵產於水坑內,卵粒以單行排列在管狀膠帶內。蝌蚪生活於靜水坑內。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分布區狹窄,其種群數量較少。受脅等級:費梁等(2010)建議列為易危VU。

分布

新疆(塔什庫爾乾)。

保護狀況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物種辨識

本種與塔里木蟾蜍(Bufo pewzowi)比較,本種體較窄長;耳後腺呈楔形,低平;鼓膜小,縱徑略大於眼徑的1/3;舌小,為兩口角間距寬的1/4;跗褶明顯,呈薄片狀,經內蹠突與第一趾緣膜匯合;眼前角下方有1個醒目長方形大斑;四肢橫紋寬而清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