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心靈哲學

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心靈哲學

《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心靈哲學》是2014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史蒂芬·P·斯蒂克 特德·A·沃菲爾德,譯者是高新民。

《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心靈哲學》內容廣泛,收錄了由一流學者撰寫的許多具有特殊使命的篇章,它為心靈哲學中的核心主題給出了一種最新的審視。引領讀者穿越範圍廣闊的主題,包括人工智慧、意識、二元論、情緒、民間心理學、自由意志、個體主義、人格同一性和心身問題。總體而言,《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心靈哲學》恰逢其時,它對於有興趣更深入地理解這個領域的任何人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對大學生是通俗易懂的導論,而對研究生和研究人員也提供了新穎、有趣的見解。

基本介紹

  • 書名: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心靈哲學
  • 作者:史蒂芬·P·斯蒂克 特德·A·沃菲爾德
  • 原版名稱:The Blachwell Guide to Philosophy of Mina
  • 譯者:高新民
  • ISBN:7300181589
  • 頁數:496
  • 定價:78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廣泛,收錄了由一流學者撰寫的許多具有特殊使命的篇章,它為心靈哲學中的核心主題給出了一種最新的審視。心靈哲學在當代哲學中是最活躍、最重要的分支領域之一,它的地位至少可以歸因於兩個相關的因素:主題的重要性和領域的多樣性。本書收錄了由一流學者撰寫的許多具有特殊使命的篇章,它為心靈哲學中的核心主題給出了一種最新的審視。
《布萊克韋爾心靈哲學指導》引領讀者穿越範圍廣闊的主題,包括人工智慧、意識、二元論、情緒、民間心理學、自由意志、個體主義、人格同一性和心身問題。
總體而言,本書恰逢其時,它對於有興趣更深入地理解這個領域的任何人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對大學生是通俗易懂的導論,而對研究生和研究人員也提供了新穎、有趣的見解。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史蒂芬·P·斯蒂克 (美國)特德·A·沃菲爾德 譯者:高新民 劉占峰 陳麗
作者:弗雷德·亞當斯(Fred Adams)、肯尼思·艾扎華(Kenneth Aizawa)、約翰·比克爾(John Bickle)、大衛·J·查默斯(David J. Chalmers)、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倫道夫·克拉克(Randolph Clarke)、保羅·E·格里菲思(Paul E. Griffiths)、約翰·海爾(John Heil)、史蒂芬·勞倫斯(Stephen Laurence)、柯克·路德維希(Kirk Ludwig)、威廉·G·萊肯(William G. Lycan)、埃里克·馬戈利斯(Eric Margolis)、安德魯·梅爾尼克(Andrew Melnyk)、肖恩·尼克爾斯(Shaun Nichols)、埃里克·T·奧爾森(Eric T. Olson)、霍華德·魯賓遜(Howard Robinson)、史蒂芬·P·斯蒂克(Stephen P. Stich)和羅伯特·A·威爾遜(Robert A. Wilson)
史蒂芬·P·斯蒂克是羅格斯大學哲學教授,他當前的研究興趣是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他出版的專著有:《從民間心理學到認知科學》(From Folk Psycholgoy to Cognitive Science,1983)、《理性的斷裂:一種實用主義認知評價理論的序言》(The Fragmentation of Reason:Preface to a Pragmatic Theory of Cognitive Evaluation,1990)和《解構心靈》(Deconstructing the Mind,1996)。他在心靈哲學、認知科學、語言哲學和認識論領域撰寫有論文。
特德·A·沃菲爾德(Ted A. Warfield)是聖母瑪利亞大學哲學副教授,他當前的研究興趣是心靈哲學、認識論和形上學。他出版的專著有:《心理表徵文選》(Mental Representation:A Reader,1994;與史蒂芬·斯蒂克合編)和《懷疑主義》(Skepticism,與K·德羅斯合編)。他還撰寫有關於決定論、道德責任、人的自由和知識的論文。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1)
導論特德·A·沃菲爾德
第1章心身問題:一個綜述柯克·路德維希
第2章心身問題威廉·G·萊肯
第3章物理主義安德魯·梅爾尼克
第4章二元論霍華德·魯賓遜
第5章意識及其在自然中的位置大衛·J·查默斯
第6章思維及其內容:自然化語義學弗雷德·亞當斯
第7章認知建築學:諸認知表征的結構肯尼斯·艾扎瓦
第8章概念埃里克·馬戈利斯,史蒂芬·勞倫斯
第9章心理因果關係約翰·海爾
第10章民間心理學史蒂芬·P·斯蒂克,肖恩·尼科爾斯
第11章個體主義羅伯特·A·威爾遜
第12章情緒保羅·E·格里菲思
第13章人工智慧與理性的多面性安迪·克拉克
第14章心靈哲學與神經科學約翰·比克爾
第15章人格同一性埃里克·T·奧爾森
第16章自由意志倫道夫·克拉克
索引
譯後記

後記

本書系根據史蒂芬·斯蒂克和特德·沃菲爾德主編的The Blaekwell Guide to Philosophy of Mind第一版(即2003年版)譯出。本書譯者分工如下:
高新民:第4、6章;
劉占峰:導論,第l、2、3、5、i0、11章,索引;
陳麗:第12、13、14、15章;
王世鵬:第7、8章;
張衛國:第9、16章。
全書由高新民、劉占峰負責統稿,陳麗參與了索引的翻譯和其他的技術性工作。
由於譯者水平有限,錯誤之處難免,懇請專家和同道不吝批評指正。
譯者
2013年i1月12日

序言

教哲學和學哲學的方法指南
——《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中譯本序
馮俊
每一個民族和每一種文化都會有自己的哲學思想,而作為成熟的理論形態的哲學在世界的幾大文明中都同樣散發著智慧的光輝。哲學並非像黑格爾和德希達所言只是西方人的專利——只是起源於古代希臘,並用希臘文、拉丁文和德文等西方語言表達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概念思維,哲學的形態、風格和語言表達都應該是多元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國中國人從西方引進“哲學”一詞和西方哲學時,只是把它作為與中國傳統哲學不同的另一種新奇的哲學,而從未把它看做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學。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在不斷地引進、移植和改造著西方哲學並將其本土化,在對西方哲學的理解中滲透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視角,從中國社會的現實和獨特發展中對於西方哲學產生了獨特的理解和感悟。應該說,中國人在引進和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對於西方哲學也是有理論貢獻的。
然而,在我們引進和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更多地是注意哲學的內容和學理,而很少去注意西方人是怎樣學習和教授哲學的,實際上,哲學研究的方法和哲學教學的方法是兩種不同的但是相輔相成的方法,學習哲學和教授哲學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哲學的精神實質和學理路徑。早在17世紀,笛卡兒就注意到,研究者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他把這些發現表述出來告訴別人的方法是不同的,而霍布斯還專門研究了發現的方法和教導的方法之間的區別,這表明他們在研究哲學的同時還是十分注重哲學的教學方法,把自己的哲學表述清楚、傳揚出去、教授給別人也是哲學家研究哲學的重要目的。因此,對於西方哲學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哲學的教學方法一般說來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如何教,二是如何學,三是學什麼,即教學的組織形式、學習形式和教材。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我們教授哲學和學習哲學的方法日顯僵化,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像是在宣示真理,學生卻是在死背教條,豐富鮮活的哲學變成了枯燥無味的說教。沒有辯駁、討論,更談不上與哲學家對話。哲學教科書,一方面遠離社會現實,不能對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作出回應,無法反映現時代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遠離學術前沿,大多是已成定論老生常談,知識結構陳舊。同時,“教科書文化”大行其道,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地區甚至全國都在編寫同一門課的教材,編者更多關心的是市場占有份額。教科書千書一面,大同小異,大多是介紹性、轉述性的二手資料,學生通過教科書根本就不能了解哲學家本人的原著和思想理路,哲學系的學生學習了幾年的哲學,沒有讀過幾本原著,更沒有讀過原文原著,甚至不知道某位哲學家的名字原文該如何書寫、如何發音。這種現狀是否也值得哲學教育者們警醒呢?在我們大力引進和研究西方哲學的同時,是否也需要研究西方的哲學教育方法和教材的編寫方法呢?
中國古代的哲學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就教學方法而言,古時學哲學也不是靠一些導論性的教科書、二手的介紹材料,重視哲學家的原著,背誦、註解原著是一個突出的特點,學生在熟讀和牢記哲學家原文原著的基礎上,可以自然地體悟和闡釋這些哲學的意蘊。而這種傳統的方法也被我們丟掉了。今天我們是否需要借鑑西學或是反觀傳統來重新審視和檢討我們該如何教哲學、如何學哲學呢?
我在此想以在牛津大學的一些體驗來簡要地考察一下西方大學裡成熟的哲學教學方法。
首先,哲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分為:(1)個別輔導(tutorial)。牛津大學的本科生是導師制,在學院裡生活,學生每周和導師見面一次,導師布置書目,列出思考題,學生去圖書館借書、看書,一周之後學生和導師再次見面時,學生嚮導師匯報讀書心得,導師答疑解惑,與學生討論切磋,再布置新的書目和新的思考題。周而復始,幾年下來,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思考了大量的問題,與導師也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導師在輔導和答疑中也在不斷收集新的問題、不斷思考和提高,做到了教學相長。(2)講座課程(lecture)。除了在學院裡有導師個別輔導外,學生還要聽全校公開開設的大課。課堂小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課程提綱挈領,統觀全局,給學生以該學科的概貌、前沿問題和爭論熱點的梗概,為學生繼續學習提供指引。課程不照本宣科、不面面俱到,濃縮凝練,一門課一般只有八講。當然,也有幾個老師開同一門課的現象,但是它們的內容和側重點必定是有區別的,用不同的號碼、代碼區別開來以便學生選課。每一個老師,既需要在學院裡做導師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也需要在學校里對全校開設大課。不管資格多老的教師或多有名的教授,都要給本科生上課,直到退休為止。(3)討論班(seminar)。討論班是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圍繞著問題或原著,由學生們輪流主講或宣讀小論文,老師只是一個旁觀者、參與者或引導者,在學生們討論完之後稍做總結和歸納。討論班中學生們都是主動地學習、研究型學習,經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收穫非常大,表述自己的研究心得,與他人開展辯駁和爭論,在爭論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參加一次討論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是一次全面的鍛鍊。(4)學術報告會(colloquium)。學術報告會往往是提前一個學期或數月就安排好、隔周一次或定期性的學術活動,一般是以聘請校外名家為主就學術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作學術報告,一般在報告人報告完後,還有評論人對學術報告進行評論,然後學生們再自由提問,報告人回答問題。往往一些好的學術報告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為學生提供了與名人見面和現場討教的機會。(5)學術研討會(symposium)。研究生經常會和導師一起參加學術研討會,宣讀自己的學術論文,回答學者們提出的問題,和大家一起研討,這是研究生走進學術圈,認識學術界朋友,同時也讓學術界認識自己的一個很好的場所。(6)學術大會(conference)。各個學會、協會一年一度的學術大會,或全國性、國際性的專業大會,往往是圍繞一個主題,多學科的學者多角度地進行研討,規模宏大。一般說來,只有極少數學生或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才有幸參加這樣的大會。以上六種方式,經過幾百年的實踐,已經成為一種學術規範,被西方的大學和學術界廣泛地採用。近幾年來,我國學術界也已經部分地採用了這種規範,進行學術研討或進行教改實驗,但是,對於哲學教學特別是本科生的教學影響很小。
其次,就課程設定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言,與國內通行的教學相比,西方大學哲學系裡開設的導論性、通史性的課程較少,專題課、原著研讀課較多。例如,他們不會花大片的時間學習西方哲學通史,而是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兒、洛克、休謨、康德、黑格爾、維根斯坦和海德格爾等人的代表作,或開設專題講座,他們更注重專深,而不太注重全面。由於名師名家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多,學生參與學術活動的機會多,以及交流溝通工具和旅行的便利,在西方著名的大學裡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名師名家面對面地交流、討教、對話,甚至向名家追問、質疑。學生們學習和研究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開始學習時起就能走入學術的前沿,參與學術熱點問題的討論和對話。而我們的學生則是經過漫長的打基礎的過程,讀二手書,昕二手課,討論二手問題,上學幾年沒有見過本校名牌教授、沒見過國內名家,更難構想與世界級學者對話。
再次,西方大學裡很少組織編寫教材,既沒有統一的教材編寫大綱,也沒有教育部推薦教材,他們更多地是把哲學家的原著作為教材、把那些經過時間檢驗或被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學術專著選作教材,而這些都是由老師來定的,一些導論性的教材也是老師個人多年的講義,而不是由官方或校方要求或組織寫的。他們不做重複建設,如果哪本書好,被大家選作教材廣泛使用,就可以不斷修訂,一版再版,沒有人再去編寫地方版、地區版、高教版、成教版、職教版等,不再做花樣翻新、遍地開花的工作。教科書不要求人手一本,不要求每年新生來都要買教科書,既節約了紙張能源,也節約了經費、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學生主要是在圖書館借書看,或者新生向老生借書看。
當然,不能因此就說在西方沒有成系列的大學教科書。但是這些教科書不是由官方或大學來組織編寫的,而是由出版社來主導編寫的,他們組織作者隊伍,有計畫、有目的地編寫系列教材供大學選用或列為參考書。他們通過教科書體系的完備、品種的齊全、體例的新穎、作者的影響力、內容的豐富和較高的質量來影響大學的教學。
在這裡我想以英國著名的Blackwell出版公司的哲學教科書系列為例,來考察一下英語世界的哲學教材編寫的特點和風格。Blackwell的哲學教材分為五個系列:(1)一般導論(gemml introducti’on)系列,主要是給大學本科生教授基本哲學概念和哲學線索的導論性教材,例如《哲學導論》,《哲學家的工具箱》,《以哲學的方式思維——批判反省和理性對話導論》,《從笛卡兒到德希達——歐洲哲學導論》,儘管是導論性的教材,但是在寫法上專著的味道還是很濃。(2)著作選讀(readers)系列,主要是哲學家的著作選集,以人為線,原著選讀。(3)專題文選(anthology)系列,例如,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布萊克韋爾哲學專題文選》),該系列以不同的理論熱點為線來編纂,其中包含有《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心靈和認知》、《心靈、大腦和計算機——認知科學的基礎》、《當代政治哲學》、《後殖民話語》、《形上學》、《認識論》、《分析哲學》、《邏輯哲學》、《數學哲學》、《技術哲學》、《宗教哲學》、《生命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美國哲學》、《非洲哲學》等。(4)指南(guide)系列,例如,Blackwell Philosophy Guides(《布萊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這是論文選集,但基本上按照哲學的學科體系來分冊,將該學科最具前沿性和代表性論文收集整理成一個體系,讓它基本上能反映出該學科的前沿問題。(5)伴讀(companion)系列,例如,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iloso-phy(《布萊克韋爾哲學伴讀叢書》),該系列有兩種體例,一種是類似專題詞典,對於該學科內的一些重要知識點,列出詞條,按字母順序排列,進行詳盡闡釋,每一個條目後還附有參考書目,全書後面附有索引,如同專業詞典;一種是專題綜述文章,文章涵蓋了學科體系的方方面面,每一篇文章後面都附有參考書目,類似於專業輔導書,一書在手,就可以對於這個學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上五大系列,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材體系,蔚為大觀,供各大學選用,供學生參考。當然,出版社只能靠教材的質量取勝,而不可能通過某種行政的力量或手段來推廣。
我們在這裡組織翻譯了其中的一個系列,Blackwell Philosophy Guides,該系列一共十餘本,包括《形上學》、《認識論》、《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哲學邏輯》、《心靈哲學》、《教育哲學》、《倫理學理論》、《社會政治哲學》、《古代哲學》、《近代哲學家》、《大陸哲學》、《工商倫理學》等。該叢書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學術含量高。每一章都是由該領域的著名專家所寫的一篇高質量的文章,編者按照文章所涉及的主題將這些文章編成體系章節,看上去是一本完整的書,但是它比一般的教科書有更高的學術含量和更密集的學術信息。其次,學科前沿性。每一本書都涉及了該學科的學術熱點、前沿問題和學科發展方向,能夠將讀者一下子帶到學術的前沿,讓讀者了解該學科的新進展、新動態。再次,專業性和可讀性相兼顧。該叢書討論的問題專業性較強,適合作為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參考教材,但是,作者也十分注意叢書的可讀性,力爭讓非哲學專業的讀者也能讀懂,讓他們了解哲學領域內爭論的問題和興趣取向,從而擴大了該叢書的讀者面和社會影響。最後,指導書和工具書相統一。該叢書由於前述的學術含量高、學科前沿性和專業性,因而它是讀者學習哲學的指南、指導書,同時,它也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參考書目,給讀者提供了一種嚮導,使他們能夠進一步地學習和研討,是難得的工具書。
引進此套叢書並不僅僅是為了,介紹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方法,可能更有用處的是,這套叢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學生的知識結構。幾十年來我們哲學教科書的知識結構已經陳舊老化,對於當代哲學的前沿問題知之甚少,與西方哲學界流行的話語體系距離越來越遠。我們希望該叢書能夠給我們學哲學的學生帶來一些新的東西,改變一下哲學在他們心中的面目,讓他們知道當代哲學正在討論什麼問題、用什麼方法研究問題。我們期望,通過這套叢書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為中國新一代的哲學學人進行哲學的自主創新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如果能夠達到此目的,那么該叢書的“指南”或“指導叢書”的名字也就名副其實了。當然,該叢書也有明顯的缺陷,它主要表現的是英語世界的哲學特別是分析哲學思潮的主要內容,而對於大陸哲學特別是現象學思潮、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等則很少涉及。因而,還必須指出,該叢書提供的哲學及其知識結構也是不全面的,對於哲學的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的觀照也是有偏頗的。可以構想,如果是德國哲學家或法國哲學家編輯出來的哲學指導叢書,必定是給讀者不同的指引和不同的嚮導。如前所述,文化是多元的,哲學是多元的,那么哲學的指南或指導叢書也會是多元的,就不難理解了。
2002年春我率代表團訪問了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布萊克韋爾出版公司,在訪問期間就產生了翻譯該套叢書的想法,2002年底正式提出出版計畫,2003年初簽訂了著作權契約。我組織我的一些同事、同學、朋友和我自己的博士生參與了該套叢書的翻譯工作,對整套叢書的體例和質量要求提出一些基本原則和規範,我所做的工作更多地是一種行政組織管理工作,他們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自己會對他們所翻譯的東西負責的,我希望他們的翻譯不要給讀者留下太多的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