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基諾族

布朗族基諾族

布朗族沒有文字,但有本民族的語言。屬南亞語孟高棉語族布語支,分為布朗和烏兩種方言。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祖先崇拜信奉鬼神,二是受傣族的影響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菸。 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個至數十個同一血緣的家族聚居,住房多為兩層結構的竹樓,樓下堆放雜物,樓上住人,屋內中央設定火塘,火塘邊是家人吃飯、待客的地方,夜晚則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鋪。布朗族有名無姓,男子多稱艾XX,女子多稱依XX。布朗山至今仍盛行母子連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蹟。 布朗青年談情說愛的方式繞有詩意,如小伙子愛上某個姑娘,就采鮮花送給她,姑娘若有意,就把鮮花插在頭巾上。如收到幾個人送花,就把鮮花放到筒帕里,等決定嫁給誰,再當著他的面把鮮花戴上。結婚那天,新郎要采來鮮花,把新房裝扮得絢麗芬芳、五彩繽紛,新房成了一個漂亮的花房。 “桑刊節”,是布朗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清明節後十天左右。布朗族普遍信仰佛教,節日期間有許多佛事活動。人們除了要舉行迎接太陽的儀式,還要集體到佛寺舉行堆沙、浴佛、潑水等活動。另外還要舉行踢藤球 和歌舞比賽,活動基本上與傣族相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朗族基諾族
  • 外文名:Bulang Nationality Jinuo Nationality
  • 書名:布朗族基諾族
  • 作者:《雲南少數民族圖庫》編委會
  •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5869200
  • 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
  • 頁數:93頁
  • 開本:48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序言,

內容簡介

布朗族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於臨滄地區的雲縣、鎮康縣、永德縣、雙江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思茅地區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等,總人口有8.2萬餘人。布朗族居住於亞熱帶半山區,氣候適宜,以旱谷為主食。唐代稱“朴子蠻”,元代稱“蒲人”,明清稱“濮滿”、“苞滿”等,這些都是同音異字的族稱。

媒體推薦

前言
布朗族是一個分布在雲南南部邊陲的古老民族。自稱“布朗”、“烏”、“翁拱”,他稱“曼”、“阿貝”、“卡坡”等。1950年定名布朗族。2000年統計人口約為9萬人(數據來源於《七彩樂土——雲南民族大觀》)。
布朗族與佤族、德昂族、克木人同屬古代的“百濮”族群,是占老的原住民。史籍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史書中稱其為“蒲蠻”。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高棉語族布朗語支,語言上的差異,大體分為“布朗”語和“烏”語兩種,無文字。大多數人同時兼用佤語、漢語和傣語。
布朗族多數居住在海拔1000—2000米亞熱帶地區的半山腰地帶和河谷地帶。這裡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森林密布。五月至十月為雨季,雨量充沛,十一月至次年的四月為旱季,霧漫青山,光照充足。境內主要河流有南吉河、南埋河、西定河、小黑江等。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巴達、西定、打洛等地,其餘分布在思茅地區的瀾滄、景東及臨滄地區的鎮康、永德、耿馬等縣。
村寨一般建在順山的緩坡地帶,四周綠樹成陰,一條由下至上的上山主道貫穿全寨。由於地處亞熱帶山區,雨季長,濕度大,房屋結構多為乾欄式的竹樓。竹樓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是堆柴、舂米、織布和餵養牲畜的地方。房頂呈雙斜面,以草排覆蓋。沿木梯而
上,主門兩側各立一棵木柱,是祖先的象徵,左邊代表男神,右邊代表女神。四壁用竹籬為牆,地板用厚竹片鋪成,中央築一大火塘,煙火終年不斷,是取暖、炊飲、待客的地方。火塘後面,有一棵家神柱,是家庭祭祀的偶像。
布朗族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糧食作物以旱稻為主,兼種玉米、黃豆、白薯等。臨滄、思茅地區的布朗族還種植水稻、蕎、小麥、高梁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棉花和果樹。村寨附近都有成片的茶林。巴達有一棵距今一千餘年的原生茶樹王.茶葉是布朗族的重要經濟收入。布朗族每個成年男子都會編篾籮、飯盒、簸箕、篾席,婦女都會用紡錘紡線,用腰機織布,以此作為家庭副業的補充。以前副業產品很少拿到市場上交換,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布朗族的各種農副產品已在本地農貿集市上占有一定的比例。
勐海縣山區的布朗族,在50年前仍保留著父系大家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布朗族實行嚴格的家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寡婦不得在亡夫的家族內轉房,但可以自由地與其它家族的男性再婚。男女在15歲時舉行成年禮,此後才能進入自由的戀愛階段。婚姻過程分訂婚、結婚,由從妻居過渡到從夫居三個階段。
布朗族服飾,婦女著左右兩衽黑色無領窄袖緊身短衫,兩衽胸前交合後在左腋下打結。
少女喜著白、粉紅、淡綠等淺色上衣。下著黑色筒裙,織有紅、白、藍三色條紋,打綁腿.
頭上纏黑色包頭,髮髻上插銀簪,佩銀鏈、銀鈴等飾物,雙耳戴銀耳飾。年輕姑娘常戴手鐲
和配以彩線、彩珠的耳塞。未婚者頭上插各色鮮花。男子上身著黑色圓領長袖對襟短衫,下
著黑色寬襠褲,頭纏白色或黑色包頭,有文身習俗。
布朗族信仰祖先崇拜和信奉鬼神,同時受傣族文化影響,也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過去
男孩10一14歲必須進佛寺當小和尚,兩年後才能還俗,否則不得參加社區活動,甚至難以娶妻生子。
每年的重大節日有關門節、祈福節、開門節、祭亡人、送袈裟、大賧、新年、賧佛節等。今天,布朗族的節日仍保留著古樸的傳統文化風韻。

序言

布朗族是一個分布在雲南南部邊陲的古老民族。自稱“布朗”、“烏”、“翁拱”,他稱“曼”、“阿貝”、“卡坡”等。1950年定名布朗族。2000年統計人口約為9萬人(數據來源於《七彩l樂土——雲南民族大觀》)。布朗族與佤族、德昂族、克木人同屬古代的“百濮”族群,是古老的原住民。史籍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史書中稱其為“蒲蠻”。布朗語屬南亞語系高棉語族布朗語支,語言上的差異,大體分為“布朗”語和“烏”語兩種,無文字。大多數人同時兼用佤語、漢語和傣語。布朗族多數居住在海拔1000~2000米亞熱帶地區的半山腰地帶和河谷地帶。這裡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森林密布。五月至十月為雨季,雨量充沛,十一月至次年的四月為旱季,霧漫青山,光照充足。境內主要河流有南吉河、南埋河、西定河、小黑江等。布朗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巴達、西定、打洛等地,其餘分布在思茅地區的瀾滄、景東及臨滄地區的鎮康、永德、耿馬等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